建安才子詠贊漢江女神
在講述建安才子詠贊漢江女神之前,這里有必要先弄清楚漢江女神是怎么回事。
漢江神女的神話最早記載于漢人對《詩經》的注釋中。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一首詩,題目叫《漢廣》,內容是: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漢初齊、魯、韓三家詩都認為“漢有游女,不可求思”之句是寫“交甫解佩”的故事,《魯詩》曰:“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也。”《齊詩》曰:“喬木無息,漢女難得。橘柚請佩,反手離汝。”《韓詩》曰:“游女,漢神也。言漢神時見,不可得而求之。”
《文選·南都賦》李善注引韓嬰《韓詩內傳》記載了“交甫解佩”故事的發生地在漢皋臺下:“鄭交甫將南適楚,遵波漢皋臺下,乃遇二女,佩兩珠,大如荊雞之卵。”漢皋即襄陽萬山的別稱,這就是說鄭交甫遇到神女的地方在襄陽萬山腳下。
署名西漢劉向的《列仙傳》卷上的《江妃二女》篇中作了更詳細的描述: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仆曰:“我欲下請其佩。”仆曰:“此間之人皆習于辭,不得,恐罹悔焉。”交甫不聽,遂下與之言曰:“二女勞矣。”二女曰:“客子有勞,妾何勞之有?”交甫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漢水,將流而下,我遵其傍,采其芝而茹之,以知吾為不遜也。愿請子之佩。”二女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莒,令附漢水,將流而下,我遵其傍,采其芝而茹之。”遂手解佩與交甫。交甫悅,受而懷之,中當心,趨去數十步,視佩,空懷無佩。顧二女,忽然不見。《詩》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謂也。
十六國時期,前秦人王嘉的《拾遺記》卷二記述了漢江神女這一神話是如何產生的:
時東甌獻二女,一名延娟,一名延娛。使二人更搖此扇,侍于王側,輕風四散,泠然自涼。此二人辯口麗辭,巧善歌笑,步塵上無跡,行日中無影。及昭王淪于漢水,二女與王乘舟,夾擁王身,同溺于水。故江漢之人,到今思之,立祀于江湄。數十年間,人于江漢之上,猶見王與二女乘舟戲于水際。至暮春上巳之日,禊集祠間。或以時鮮甘味,采蘭杜包裹,以沉水中。或結五色紗囊盛食,或用金鐵之器,并沉水中,以驚蛟龍、水蟲,使畏之不侵此食也。其水傍號曰招祇之祠。
……成、康以降,世祀陵衰。昭王不能弘遠業,垂聲教,南游荊楚,義乖巡狩,溺精靈于江漢,且極于幸由。水濱所以招問,《春秋》以為深貶。嗟二姬之殉死,三良之貞節,精誠一至,視殞若生。格之正道,不如強諫。楚人憐之,失其死矣。
由此,我們可以梳理出漢江神女的來龍去脈:東南沿海的部落曾經獻給周昭王兩個侍女,一名延娟,一名延娛,兩人口齒伶俐,歌聲甜美,超凡脫俗,周昭王南征渡漢水時被淹死,隨行兩個侍女一同淹死,后人同情二女,于江邊立祀紀念,言其二人成了神仙。后來傳說鄭交甫在襄陽萬山下遇到了神女。再后來產生于江漢之間的民歌《漢廣》寫道“漢有游女,不可求思”,列舉這個故事用來比喻樵夫難以追求到心中的女子。
我國歷史上的神女皆有起源,宋玉《高唐賦》筆下的“巫山神女”是“赤帝之季女”; 《山海經》描述的“湘水女神”是“帝之二女”,名娥皇、女英;曹植《洛神賦》所寫的洛水神女,則是“宓犧氏之女,溺死洛水,為神”,故又稱“宓妃”,而《詩經》中的“漢有游女”是昭王侍女,名延娟、延娛。《詩經》的寫作時間早于宋玉、《山海經》、曹植的作品,可見漢江神女的神話產生得最早,《夏商周年表》將周昭王南征、溺漢水而死的時間,定在公元前977年,若以此來看,漢水神女的故事流傳至今,已經接近三千年了。
漢江神女的神話因為《詩經·漢廣》的引用和三家詩的注釋而產生了廣泛的的影響,在歷代文學作品中屢屢被引用。東漢揚雄在《羽獵賦》中寫道:“漢水女潛,怪物暗冥不可憚形。”襄陽人王逸在《楚辭·九思》中寫道:“周徘徊兮漢渚,求水神兮靈女。”張衡在《南都賦》中寫道:“耕父揚光于清冷之淵,游女弄珠于漢皋之曲。”曹植《洛神賦》云:“愿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建安十三年冬,曹操奪取襄陽,擺宴漢水之濱,楊修、徐干、陳琳、應玚、王粲等一群文學精英各逞其才,分別寫下了《神女賦》,可謂文壇盛事。
這里先看王粲的《神女賦》。
惟天地之普化,何產氣之淑真!陶陰陽之休液,育夭麗之神人。稟自然以絕俗,超希世而無群。體纖約而方足,膚柔曼以豐盈。發似玄鑒,鬢類刻成。質素純皓,粉黛不加。朱顏熙曜,曄若春華。口譬含丹,目若瀾波。美姿巧笑,靨輔奇牙。戴金羽之首飾,珥照夜之珠珰。襲羅綺之黼衣,曳縟繡之華裳。錯繽紛以雜袿,佩熠爚而焜煌。退變容而改服,冀致態以相移。登筵對兮倚床垂,稅衣裳兮免簪笄,施華的兮結羽釵。揚娥微眄,懸藐流離。婉約綺媚,舉動多宜。稱詩表志,安氣和聲。探懷授心,發露幽情。彼佳人之難遇,真一遇而長別。顧大罰之淫愆,亦終身而不滅。心交戰而貞勝,乃回意而自絕。(《全后漢文》卷九十)
該文可分為三層意思,第一段總寫神女是天地之造化,絕世而無雙,“稟自然以絕欲,超希世而無群”,引起了讀者的遐想,第二段具體描繪神女的美貌,第三段寫神女之不可得,不得不從神往中清醒過來,與神女離別。其中,第二層最為精彩,該段運用了鋪陳和比喻的手法,從形體、相貌、服飾、舉止、氣質等各個角度,鋪陳渲染了神女的美貌和氣質,繼承了《碩人》《登徒子好色賦》的寫作經驗,而更勝之。該文的章法結構、寫作思路、描寫方法,乃至情思情感都影響了曹植的《洛神賦》。
下面再看陳琳《神女賦》。
漢三七之建安,荊野蠢而作仇。贊皇師以南假,濟漢川之清流。感詩人之攸嘆,想神女之來游。儀營魄于仿佛,托嘉夢以通精。望陽侯而氵廣瀁,睹玄麗之軼靈。文絳虬之奕奕,鳴玉鸞之嚶嚶。答玉質于苕華,擬艷姿于蕣榮。感仲春之和節,嘆鳴雁之噰噰。申握椒以貽予,請同宴乎奧房。茍好樂之嘉合,永絕世而獨昌。既嘆爾以艷采,又說我之長期。順乾坤以成性,夫何若而有辭。(《全后漢文》卷九十二)
按道理,賦作開端敘事寫景,引出下文的鋪排夸張,是通例,但該文從曹軍南征寫起,說“荊野蠢而作仇”,說“贊皇師以南假”,很顯然是在歌頌曹操,有點奉承曹操的意思。該文對神女的描寫并不充分,或曰陳琳的《神女賦》將頌曹操伐荊蠻、贊皇師以南征與歌“漢水神女”融于一體,是另辟蹊徑,但終究不及王粲之作精彩。
徐干和應玚的《神女賦》早已亡佚。宋李昉《太平御覽》卷三百八十一存徐干《喜夢賦》序言兩句:“昔嬴子與其交游于漢水之上,其夜夢見神女。”可知此賦內容也寫到漢江神女,但具體是如何寫的,已不得而知。《太平御覽》卷三百八十一收錄應玚《神女賦》殘句四句:“騰玄眸而俄青陽,離朱唇而耀雙輔。紅顏曄而和妍,時調聲以笑語。”此四句雖然是殘篇,但已經描繪出神女的美貌:黑白分明的眼珠,朱紅的嘴唇,容貌姣好,笑聲甜美,想必通篇寫下來,更是美不勝收。
最后看楊修的《神女賦》。
惟玄媛之逸女,育明曜乎皇庭。吸朝霞之芬液,澹浮游乎太清。余執義而潛厲,乃感夢而通靈。盛容飾之本艷,奐龍采而鳳榮。翠黼翚裳,纖谷文袿。順風揄揚,乍合乍離。飄若興動,玉趾未移。詳觀玄妙,與世無雙。華面玉粲,韡若芙蓉。膚凝理而瓊絜,體鮮弱而柔鴻。回肩襟而動合,何俯仰之妍工。嘉今夜之幸遇,獲帷裳乎期同。情沸踴而思進,彼嚴厲而靜恭。微諷說而宣諭,色歡懌而我從。(《全后漢文》卷五十一)
該賦在思路結構上與王粲之作相似,也是先寫感夢通靈,遇到神女,接著寫神女的容顏氣質,最后書寫喜悅心情,結交之愿望。對神女的描繪雖然沒有王粲之作鋪陳渲染得到位,但在陳琳作品之上。
時間過去了一千八百多年,王粲等建安才子集于漢江之濱,競相作賦的文壇佳話,傳誦至今,顯示出了漢江女神的迷人魅力,也豐富了襄陽的歷史文化。
思考與練習
1.賞析王粲《七哀詩》(其二)。
2.簡述《荊州文學記官志》的史料價值。
3.比較《碩人》《登徒子好色賦》《秦羅敷》《洛神賦》,以及建安才子描寫漢江女神的作品,看看他們都用了什么寫作方法來描寫美女。
4.查閱資料,了解漢江女神和穿天節的來歷和民俗內涵。
附錄
思友賦
東漢·王粲
登城隅之高觀,忽臨下以翱翔。行游目于林中,睹舊人之故場。身既沒而不見,余跡存而未喪。滄浪浩兮回流波,水石激兮揚素精。夏木兮結莖,春鳥兮愁鳴。平原兮泱漭,綠草兮羅生。超長路兮逶迤,實舊人兮所經。身既逝兮幽翳,魂眇眇兮藏形。
——《全后漢文》卷九十
登樓賦
東漢·王粲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鐘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并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于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全后漢文》卷九十
上一篇:孟浩然的人品
下一篇:《曾鞏的襄陽詩歌》關于描寫襄陽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