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
慈湖在慈城北門外,是唐代慈溪縣首任縣令房琯主持開挖的人工湖。傳說,三國時吳國大臣闞澤曾在這一帶居住,闞澤字德潤,后來他將自己的宅第捐建寺廟,成了浙東最早的寺廟普濟寺,所以這個人工湖最早被稱為闞湖、德潤湖或普濟湖。南宋時,這里來了一位哲學大家,他叫楊簡,他認為既然溪因董孝子而得名慈溪,縣因慈溪而得名慈溪縣,那么這個湖也應該叫慈湖才對。他說:“溪以董君慈孝而得名,縣又以是名,則是湖宜亦以慈名。”于是這個人工湖從此就被叫作慈湖了。
慈湖
慈湖景色優美,有不少名勝古跡。明代慈溪才子楊江寫過一首《慈湖》:“開元鑿后漸成規,幾度乾坤氣數移。山自赤烏方姓闞,湖于嘉泰又名慈。英靈舊著三賢跡,聲畫新傳百詠詩。對此忽思坡老語,淡妝濃抹似西施。”此詩是講述慈湖的歷史和名字的由來:慈湖因為有了三國闞澤、唐朝房琯、南宋楊簡這三位千古名賢而聲名遠揚,歌頌慈湖的詩歌更是數不勝數,由此不由得讓人想起蘇東坡“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詩句,感覺慈湖也像西施一樣美。——這當然是因為作者偏愛故鄉風景才這么說的。
慈湖北面原來有一座董孝子祠,北宋慶歷五先生之一的杜醇寫過一首《過董孝君祠》:“湖環闞麓任清漣,古廟塵埋自漢傳……”說這里有一座塵埋的漢代古廟,也就是董孝子祠,可見歷史非常悠久。
董孝子祠遺址旁有慈湖書院,書院以“慈湖”為名,為的是紀念曾在此講學的南宋大儒“慈湖先生”楊簡。南宋大儒王應麟在《重建慈湖書院記》中盛贊楊簡,說他是一位言行合一的道德完人,“可謂百世之師矣!”
慈湖的湖中有一座“水上墳”,關于這座“水上墳”慈城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拗孟公”的故事。拗孟公從小不聽父母的話,處處都和父母對著干。后來他的父親老了,想要在山上造墳,想起兒子忤逆,就故意說要把墳造在水里。沒想到拗孟公改悔了,想起自己一向違抗父親,這回就滿足他的遺愿吧,于是真就把父親的墳造在了水里,成了千古笑話。這個“拗孟公”的故事,如今被列入寧波江北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實這個民間故事是有文獻基礎的——唐代段成式的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昆明池中有冢,俗號渾子。相傳昔居民有子名渾子者,嘗違父語,若東則西,若水則火。父病且死,欲葬于陵屯處,矯謂曰:“我死,必葬于水中。”及死,渾子泣曰:“我今日不可更違父命。”遂葬于此。
“拗孟公”的故事與之相比,只是把昆明池改成了“慈湖”,把主人公渾子改成了“拗孟公”,而故事內容基本相同。此外還有更早的版本,如南朝盛弘編撰的《荊州記》有一個“佷子葬父”的故事,也與“水上墳”故事大同小異。從時間上看,“拗孟公”的故事不會早于唐代開挖慈湖之前,因此很可能是從“佷子葬父”或“渾子葬父”的故事移植過來的。
慈城慈湖的名氣很大,甚至傳到臺灣。臺灣也有一個慈湖,祖籍寧波奉化的蔣介石為紀念其母王太夫人,將臺灣桃園的一處水庫改名為“慈湖”。蔣經國在《守父靈一月記》“四月二十七日”條下寫道:“父親名此小筑為慈湖,其意即在紀念祖母也。”據臺灣高僧釋東初回憶,蔣介石去世后,東初曾建議臺灣當局“將桃園縣改為慈湖縣,以‘總統’仁慈德澤如湖海,浩瀚無際,既有慈溪縣在先,理應將桃園縣改為慈湖縣,用彰蔣公仁慈德澤源遠流長的象征!”
上一篇:慈城為什么是著名的慈孝之鄉
下一篇:慈城三孝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