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竹枝數羅漢武漢百態俱其中
清代文學仿佛是整個漢語文學史卷里的一場壓軸戲,將要在最精彩的地方落下帷幕。它使歷史充滿懸念,留給后人無限懷想??v使風流云散,那零星的片金碎玉也良久動人,時代也就在朝代更替的風雨聲中開場了。
就在現今的漢口民生路西側,有一條與其平行的、清代留存至今的老巷子——洪益巷。當年,洪益巷首尾兩端連接前、后花樓街,是漢口華界最繁華的區域之一,后來,前花樓街改名為黃陂街,后花樓街則去掉了個“后”字,至2015年止,在城市改造中,民生路以東至江漢關的大片區域已變身為商品房住宅區,而民生路西端洪益巷所在的區域則被保存下來。2016年春節快到了,花樓街洪益巷口臨街門面小潘編織店的女老板正忙著“大處理”,準備回鄉過年;巷子里面洪益巷82號小餐館的老夫妻,卻忙著分解半條豬,以迎接快到的旺季。整整一百年前,在洪益巷口的這棟兩層小樓里,武漢的先人們也曾各忙各的,一首寫于1915年的漢口竹枝詞《夏口知事署》作了記載:
彩臺高筑班簽捐,我亦曾充檢察官。
民國改為知事署,后門開放更周全。
在這首詩里面,知事是地方長官,清代稱知縣,辛亥革命后改名縣知事,夏口則是漢口的舊稱;至于簽捐,就是今天賣彩票的,譬如福彩、體彩等;詞中所稱檢察官也不是今天檢察院的干部,而是清代掌管軍糧、軍戶、私屠亂宰、販賣私鹽的朝廷命官。
據武漢市文史館終身館員徐明庭老先生等人著作的《民初羅氏·漢口竹枝詞校注》注解:(當年)舊簽捐局前門在后花樓,后門在洪益巷。今一分為二,以前進為警視廳,后進作知事署,從此開放后門矣。據此,今天的小潘編織店便是當年的“市警察局”,今天的洪益巷82號則是當年的“市政府”,看著這棟被周邊高樓淹沒的小樓,今人的思緒在百年時空的小與大之間跨越,不禁唏噓不已。一首簡短的竹枝詞留下的歷史印跡是如此強烈,這恐怕是當年的詞作者不曾想到的,這位詞作者就是詞中“我亦曾充檢察官”的前清朝廷命官羅漢。
羅漢,原名羅維翰,字麟閣,一字四峰,廣東番禹人,清末湖北候補道。他長期居住武漢,善于吟詠,業余時間曾與友人在武昌結閑刪詩社,辛亥革命后“下海經商”,在漢口黃陂街開設仁壽堂做藥店生意。1915年春,漢江采風社在《漢口中西報》征詠漢口竹枝詞,羅漢積極應征,以173首名列榜首。羅先生的作品,使今天的武漢人得以管見清末民初老漢口的風云際會、西風東漸、飛短流長、愁腸百結……
羅漢的173首竹枝詞,對當年漢口的政務、工交、商務、文教、市情、風俗、戰爭、租界諸領域均有照顧,之所以涵蓋面如此廣泛,與報紙征詠的要求有關。當時,《漢口中西報》“征詠竹枝詞,分為17類,共179題,可選作,亦可全作”,這種命題征文使得羅漢有意識地拓寬了創作視野。
1915年,辛亥革命建立民國僅3年,中國社會仍具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帝國主義列強對華殖民政策沒有絲毫改變,租界的國中之國現象在國內、在漢口處于強勢地位。袁世凱1912年任臨時大總統后醉心于復辟帝制,引發二次革命。1915年元月,日本向袁政府提出《二十一條》,迫使其屈服,引起中國社會的強烈反彈,加劇了社會動蕩,羅漢的竹枝詞作品正好寫就于這一時期。
社會形態通過人腦的反映客觀地流露于字里行間,是文字記錄者的常態,絕大多數情況下,作者不可能刻意扭曲現實存在作虛幻之言,羅漢也概莫能外。作為前清的舊官僚,羅漢雖然在字里行間有對舊制的懷念、對前清官僚階層的美化,如他在《前清裝束》83寫到“我說清裝尚好看,頂戴袍褂儼尊官”;在《全鎮市場》里他則以敵視的口吻寫到“紅洋劫后更翻新”,“紅羊”即紅羊劫,指國難;羅漢將辛亥革命比喻為國家的劫數,他這種情緒的流露,使很多后人將他的立場推至革命的對立面,但我們今天仔細研讀羅漢的全部作品,不難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是對社會現實的如實記錄,其中,不乏對外國殖民者在漢口租界霸權行徑的揭露和鞭撻。
華界
鴻溝界限任安排,劃出華洋兩便街。
莫向雷池輕越步,須防巡捕捉官差。
記錄的是華人在自己的國土上,在洋人面前低人一等的現實。
各國領事署
各國恢章裁判權。都因立約太周全。
他時再換通商約。仍是租期九九年。
寫的是當年,漢口各國租界雖然期限均定為九十九年,但條約載明期滿可以續租,如此九九循環無窮期,便無歸還之日。
東洋兵房
租界東洋駐重兵,保商何必要連營。
可憐臥榻橫陳夜,時聽旁人鼾睡聲。
武昌起義后,日本以保衛漢口僑民為由,在漢口永清街設兵營,駐兵達1500人,當時的民國政府只有眼睜睜地“臥榻之側任由他人酣睡”。
各國工部局
工部權歸董事員,雇巡修路各抽捐。
游人入境須知禁,犯例洋官要罰錢。
各國租界里的工部局擁有軍隊、警察、監獄和法庭,還有類似政府職能的各項權利,在這個國中之國里,華人在租界內不違警也會被拘罰,如:大聲談話和喊叫,吵醒了別人瞌睡;倒提雞鴨行走;汽車夫夜晚任意使用探照燈等。
羅漢“下海”從商后,還對自己為官一任時,曾與洋人的有限抗爭記憶猶新,如:
華景街
華景街前馬路邊,魚籃菜擔免挑肩。
爭回幾尺中華地,留于吾民作市廛。
他為此自注:“華景街前數尺路。德人強欲劃入租界。余時掌督署交涉。力持不可。歷陳楊瑞三督而案始結?!弊鳛榍迥┏⒚伲c洋人據理力爭并進而“取勝”,即使不算壯舉,也算是稀有之舉,羅漢即使再行放大這成就感,后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記錄、描寫社情民意時,除了這些義憤之作,羅漢的作品更多是以精細入微的觀察,平實的筆調對事物作客觀描寫。租界是列強根據不平等條約在華實行殖民政策的產物,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種恥辱的標志。但租界也向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提供了一個了解西方文明的窗口和中西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平臺;租界里的外國洋行、銀行、輪船公司在掠奪中國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封建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商品經濟的活躍,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與可能。隨著西風東漸,西方的新技術、新產品、新理念和新的生活潮流出現在漢口租界,租界里與近代商業、工業發展相適應的市政設施,對華人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各種影響,羅漢對此有著諸多描寫,如:
鐵路
京漢迢迢鳥道通,驟于奔電急如風。
羨渠歷盡山川險,都在南柯一夢中。
武漢于1861年開埠后,于1906年有了京漢鐵路,火車的迅疾奔駛讓人感覺夢境一般的驚喜。
輪船碼頭
招商太古到怡和,又向華昌大阪過。
海舶江輪排似節,大船爭比小船過。
當時,參與漢口航運業競爭,處于霸主地位的有英、法、德、日等“五國十大家”,華商航運企業招商局,若不是與英商太古、怡和洋行簽訂“齊價合約”,早就被外國在華航運勢力排擠而破產了。羅漢筆下記載的華洋競爭,讓人看到早在100多年前,武漢人就已經耳聞目睹了市場經濟嚴酷的面目。
西人跑馬場
分道揚鑣各自由,此風原來創西歐。
莫輕駛驟夸先進,合算華人勝一籌。
清末民初,武漢曾擁有西商、華商、萬國跑馬場,比上海還多一個。西商跑馬場最先由洋人創辦,它歧視華人,連武漢地皮大王劉歆生也受到不公正待遇,汽車只能從偏門進入。他一氣之下,挑頭創辦了華商跑馬場。西商跑馬場的騎師由華人擔任,每當中西合賽,由于華人騎師多為專業,洋人均屬業余,華人勝者多過洋人。
世界和平會
爭地爭域性命犧,骨山血海肉如糜。
好生上帝應悲憫,祈禱耶穌作主持。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1915年3月7日,漢口武昌兩地的基督教青年會擬舉行世界和平會,祈禱世界和平。羅漢這首詞讓人看到其“有聞必錄”的創作熱情。
洋酒
葡萄美酒說西洋,似較中華醞釀良。
渠國先抽加倍稅,替人擔負自稱觴。
清代以后,啤酒、威士忌、香檳、白蘭地等洋酒便進入了武漢人的生活。1913年,法國人比格在硚口仁壽路雙廠巷創辦法華康城酒廠,機械化生產各種洋酒,1921年比格死后停業,原廠區后來轉而生產酒精、化工等多種產品,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武漢化工廠。至今,康城酒廠舊址保存完好,為漢口城區不可多得的清末外商工廠地面建筑物。
大報館
論說還需學識兼,發抒政見貴針砭。
有無價值憑君取,世上人人著眼簾。
民初,漢口有《中西報》《民國新報》《新聞報》三家日出三大張報紙的大報館,這些報紙觀察國事,時有針砭時弊之舉,實為西風東漸的文化影響所致。
羅漢在參與報紙征詠竹枝詞時,為最大限度保持記述的客觀性,堅持了對事物正反兩方面的觀察和記錄,我們看到,其作品對社會事務、公務機關的描寫有褒有貶,對社會階層、蕓蕓眾生既描寫其奢靡與閑適,也描寫其失落與憤懣,這就給后世留下了較為全面的社會圖景。
漢口東西湖金銀潭,過去的知名度并不高,武漢地鐵二號線開通后,這個地處長江北段的起點站為地鐵客們所熟悉,一下“聲名鵲起”,當年,羅漢就曾“輿論監督”過金銀潭。前清時,阻攔后湖水患的張公堤“堤瘦官肥”現象比比皆是,每到歲修時,民間即譏諷說:“剝皮見新手段高,湖堤還有命半條。”1931年大水,張公堤的金銀潭、姑嫂樹等地便發生了崩潰。到了民國初年,管理部門工巡局依然故我,羅漢對此便不客氣:
工巡局
革命軍興漢市燒,籍開馬路亂花銷。
近來改作工巡局,只管湖堤命半條。
同是管水的,羅漢給予《水警署》的溢美之詞則充滿了正能量。
水警局
江漢通津水道丫,航船劃艇亂如麻。
榜人編就魚鱗冊,海晏河清共拜嘉。
這個民國的水警局想船民之所想,為改變水道亂像登記造冊,實行“網格化”管理。
清末民初,劉歆生是漢口的地皮大王,當年的江漢路就曾名為歆生路。作為既做過官,又在商言商的羅漢先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與劉過從甚密,專門以姓名吟詠劉大老板的蜜詞就寫了兩首:
劉歆生花園
漢上名園無幾家,稍栽花木便爭夸。
夏來逭暑渾無地,紛向劉家吃夜茶。
羅漢夏來避暑,便徑直走進劉家花園吃茶納涼,既體現了自己的層次,也描繪了漢口富人們的閑情逸致。
歆生路
前花樓接后花樓,直出歆生大路頭。
車馬如梭人似織,夜深歌吹未曾休。
與《劉家花園》一樣,羅漢筆下與歆生沾邊的,不是燈紅酒綠,便是鶯歌燕舞,如果我們硬要說他有攀附之嫌,似乎也不得要領,當由其社會形態所決定。漢口素有尚奢之風,康熙《漢陽府志·輿地志》記載:“漢鎮舊來繁華,今僑居仕宦,商賈富家,多以服飾炫耀,逮下走亦穿綢緞,侈靡極矣?!边@種奢靡之風發展到清中后期愈發熾烈。
銀樓
首飾銀樓共結行,浙幫門面更輝煌。
漢江遍是金銀器,是否人家盡富康。
清末民初,漢口的銀樓屬浙江幫最有排場,房屋到陳設都富麗堂皇,銀樓如此,說明有市場,但得有講求奢華之人趨之若鶩才行,但是否漢口人都這么富有呢?也未必。
在當年的老漢口,由于商業繁茂,商業生活刺激人們的牟利欲望,趨利成為商業社會里人的正常心態,致使漢口市井文化呈現出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落俗的特征。羅漢落筆富庶階層盡管不惜溢美之辭,描寫風花雪月似乎也駕輕就熟,但對窮人的生活狀態同樣是不惜筆墨的,在羅漢的漢口竹枝詞里,我們既可嗅到“朱門酒肉臭”,也可望見“路有凍死骨”,這實在是今天讀者的幸事。
饑民
年年相率去逃荒,水旱災祲歲不祥。
禮儀先由衣食足,已饑已溺勿輕忘。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一旦人窮得連飯都沒得吃的,那就很難談得上禮義廉恥,“我們應該將解除別人的苦難引為己任”。在這首詞里,作者表現出一股悲憐情懷。我們看到,羅漢在關注社會底層“弱勢群體”時,筆頭常有這種情懷的流露,又如:
棚戶
棚戶星羅鐵路邊,矮如穹幕小如船。
無情最怕星星火,長物無多倍可憐。
漢口,因地處水網湖泊,地面皆在最高洪水位之下,茅草棚屋曾是老漢口常見的一種居住建筑形態,武漢人稱之為“茅棚子”,這些茅棚子不僅建在鐵路沿線,在工廠附近、城市荒草地都有。漢口的黃孝河沿岸,在20世紀80年代沒整治前,也有成片的“茅棚子”,它們都是用木料和竹竿交叉撐起,十分簡陋,武漢人曾有順口溜說它:“紙糊窗戶泥巴門,門口栓條爛麻繩?!蔽錆h人至今將在別家房屋側面搭蓋的房子叫“偏廈(刷)”,也是從舊時來的,當然,現在這些舊物在漢口地面已幾近絕跡,僅在武漢博物館陳列展中有復原物展示。
貧民工廠
欲拯窮黎愧未能,饑寒多半是無恒。
諸君組就貧工廠,勝造浮屠十二層。
這首詞,寫出了羅漢對窮苦百姓的愧疚之情和惻隱之心,“欲拯窮黎愧未能”一句,當屬羅漢對自己“在職”期間無所作為的自責,將“諸君”行善事喻為勝造十二級浮屠(比七級還多五級),看來是肺腑之言。
在羅漢的筆下,中產階層的生活方式也有記載,其中,既有他們的愉悅,也有他們的困頓,如:
金絲眼鏡
目光漸短視迷離,眼鏡憑將補憾遺。
近日例同裝飾品,鏡邊歡喜鏤金絲。
西式鞋帽
先從頂踵別安排,模仿西裝處處皆。
記得改元初變政,革鞋氈笠遍華街。
民國初年剛剛改朝換代,市面上的“白領”們便流行擺譜炫耀,崇尚西式服飾之風,當時,不近視的人戴眼鏡,不吸煙的人叼雪茄,年紀輕輕搞根手杖拄著,趾高氣揚招搖過市,以為時髦,不過,這些“白領”臉面的虛榮背后也有困頓和沮喪。
地處漢口江漢橋一側的漢正街淮鹽巷,至今還留有老漢口石庫門民居的里巷形制,尤其巷道里的過街樓今天已很少見了,淮鹽巷因巷道內的淮鹽運商公所而馳名漢上。早在明萬歷年間,漢口就被政府指定為淮鹽分銷口岸,漢口的鹽務之盛,一直延續到民國,當時的四岸總稽查處管轄鄂、湘、贛、皖四岸鹽務,是個有實權的部門,在這樣的“機關”里謀得一份差事,應該很舒適的吧?其實也不盡然。
四岸總稽查處
引票分檔互轉輪,鄂湘贛皖配停勻。
洋委員作稽查職,可比華員稍認真。
當年,“體制內”的稽查均被洋人擔任,華人一般任中下級職員,工資待遇比洋稽查低數倍,華員因“月薪微薄”,家人“不得一飽”,但為了生存又不得不忍氣吞聲,這些華人職員如果走到街上,極有可能也如那些白領一樣打腫臉充胖子,把“屌絲”的一面掩藏起來。
捧讀羅漢的竹枝詞,如果拋開被其謀篇布局所“勾引”的哲學揣測,呈現在我們眼際最多的還是吃、喝、玩、樂、拉、撒、睡,這些與黎民百姓密切相關的生活場景。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這位藥鋪老板對“征詠”認真而癡迷的程度,可以想見他在漢口街頭“深入生活”邊游走,邊尋找題材的身影。羅漢勤奮、執著的創作態度給我們留下了大量漢味濃郁的竹枝詞作品,今天讀來備感親切。
匹頭店
洋貨行銷布大宗,漏卮無限勢洶洶。
請君試往花樓看,布店人圍數十重。
羅漢的詞,提到“花樓”以及與花樓街相近的街區有多處,他的藥店開在黃陂街,距“前花樓”咫尺之遙,距“后花樓”也就一條巷子的距離。據1999年出版的《湖北地名趣談》載:“清朝末年,漢口辟為通商口岸。在緊鄰租界的地區,商業興盛,人口稠密。茶肆、酒樓、雜貨鋪、金號銀樓林立。這條街上多半是磚木結構的樓房,屋檐和梁柱上涂繪彩色花飾,并將門窗雕鏤成古香古色的圖案,被稱作花樓,這條街也就稱為花樓街?!绷_漢作品里濃郁的“漢味”,與此有極大關系。
雜貨店
牌標閔廣及東西,日用應須事事齊。
多少不拘隨意買,貴如珠貴賤如泥。
在老漢口的雜貨店里,小到針頭線腦,大到山珍海味可說應有盡有。新中國成立后,全行業實行公私合營,“雜貨”被作歸口安排,小店消失了。進入21世紀,漢口街頭的這類“雜貨鋪”卻卷土重來,2016年年關將近,漢口花樓街洪益巷巷子口街面上的兩家雜貨店生意便特別好,在這些雜貨鋪里,除了貨品是現代的,售賣方式與過去的老店別無二致,許多老漢口人喜歡到這里購物,多少帶點念舊情緒。
樓外樓(電梯附)
樓外樓高第五層,不煩跨步自升騰。
請君放膽云霄去,牢系天梯有玉繩。
樓外樓是地處漢口江漢路花樓街口的漢口大旅館,取宋人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之意,通稱“樓外樓”,1931年創建。它樓高四層,因安裝了當時在漢口十分罕見的電梯而聞名。《漢口中西報》在征詠漢口竹枝詞時,將樓外樓專門為題征詩,因而有了羅漢這首應征之作。
小押
從來當押不由科,無計療饑奈若何。
九扣三分兼四月,益人無幾損人多。
舊時漢口的當鋪分為典當鋪、小押鋪與代當鋪,典當鋪資本較大,小押鋪又名押頭鋪子,資金較少,僅受當衣、被、金銀首飾、銅錫器皿等物。大的當鋪在新中國成立后銷聲匿跡,但類似小押之類的拍賣行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漢口的永安市場、和平市場還存在,此時做的都是小生意,衣服鞋襪居多,偶爾見一塊上海牌手表、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已是大生意,這與“文革”時,舊社會過來的富戶將金銀手表往廁所里扔有關,80年代了,人們還未喘過氣來,好東西還不敢出手。一百年過去,現在很多住宅小區里設置了愛心衣物箱,當代的武漢人已習慣于將舊衣物捐出來獻愛心。
番菜館
洋子橫行寫菜單,羞肴湯餅各堆盤。
主賓都說招呼便,交錯觥籌吃大餐。
番菜館即西餐館。漢口開埠后,西方的生活方式進入漢口,英租界江漢路,與租界最近的花樓街上西餐館最集中。1915年前后,漢口出現了許多西菜館,當時較有名的有六家,即“一江春”“海天春”“普海春”“第一春”“萬國春”以及新市場(即民眾樂園)內的“普海春”。
說到戲曲,武漢曾經是京劇大碼頭,漢劇、楚劇、文明戲也曾風靡漢上。京劇大師梅蘭芳曾說:“當前我國的京劇,主要力量在北京、上海和武漢,可以說是三鼎甲?!绷_漢的漢口竹枝詞中分別以《漢戲戲班》《京劇戲班》《髦兒戲班》《文明新劇》《影戲》《花鼓戲園》為題,對漢口戲劇市場作了深入描述。
京班戲園
昆班歇后尚京班,漢口從前有幾間。
大漢舞臺都減色,青衣說白更雍嫻。
漢口最先上演京劇的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設的丹桂茶園,繼而又有賢樂、天一茶園也很叫座。1911年,在今漢口中山大道北京路口、工商銀行江岸支行的大樓處建成漢口大舞臺,劇場設備和演出環境最時尚,武漢的票友簡稱其為“漢大”。1919年,梅蘭芳第一次來漢,就是在“漢大”登臺,同來的還有“新譚派盟主”余叔巖、“武生宗師”楊小樓,這三人當年并稱為京劇“三大賢”。
髦兒戲園
一笑登臺婉轉歌,卻疑月府舞嫦娥。
自從盜得霓裳曲,兒女都知奏大羅。
髦兒戲是清代出現的,全部由女演員演出的戲班。漢口第一家髦兒戲園是開設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左右的群仙茶園(后改名為怡園),原址位于現在中山大道江漢路十字路口東南側,現為班尼路服飾專賣店。其次,中山大道天津路口的新民茶園、江漢路的愛國花園小劇場也經常有京劇女班子演出。當年,很多漢口人看髦兒戲成癮。
文明新劇
卻從舊本別翻新,說法禪宗慣現身。
模作消閑新劇看,聲聲喚醒夢中人。
文明新劇即文明戲,是話劇的前身,清末有革命傾向的的事物被人習慣冠以“文明”兩字,宣傳政治、評論時事成為新劇的特征。1911年8月,漢口大舞臺曾上演新劇《新茶花》,這出戲內容是妓女新茶花告誡出征軍人莫因私戀而忘卻當前的大敵,是一曲政治傾向性很強的時事新戲?!皾h大”上演《新茶花》后兩個多月,就爆發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顛覆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羅漢在詞里用親身經歷勸導人們莫以消閑的心態去看新劇。
羅漢的漢口竹枝詞集結于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過去不久,在此階段,清王朝退位后,一個強大的民主、法治的國家并未出現,倒是前清重臣及其集團把握軍隊和政府控制權后,醉心于爭權奪利,玩弄羽翼未滿的國會于股掌之上,最高政府首腦袁世凱還一直想著復辟帝制,人們并未看到革命發生后那一抹初現的理想的曙光。作為前清官員,即使羅漢因對現實失望而念舊,也是可以理解的。有人依據羅漢竹枝詞《總揭》:“歲序流遷景物移,新亭有淚不成詩。眼前無盡河山感,寫與兒童唱竹枝?!薄靶峦び袦I”一句,認為羅漢是舊制度的衛道士、殉情者,是較為偏頗的。前面說過,“研讀羅漢的全部作品,會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是對社會現實的如實記錄”。同時,我們梳理他與辛亥革命有關的作品,也可看到不少同情與褒揚的成分。作為一個將主要目光放在風俗社情、凡人小事上的詩作者,羅漢對政體與國事的看法有些許流露,但如果硬說他具有如何冥頑不化的政治立場,既是不客觀的,也是不公平的。
武漢文化遺產協會竹枝詞學會會長沙月指出:“在竹枝詞的創作中,中國文學的雅與俗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羅漢的民初漢口竹枝詞文詞綺麗,足顯韻士風懷、詩人情采,大俗中可見大雅,羅漢飽讀詩書,胸藏萬卷。他的竹枝詞如同許多詩歌作品一樣,處處可見其厚積而薄發的深厚文化底蘊?!边@是對羅漢漢口竹枝詞貼切的評價,在羅漢的作品中,很多成語、典故、典籍的運用駕輕就熟、信手拈來、出口成章,如:“東施效顰”“三戶亡秦”“瓜田李下”;如用道教三十六天中最高一重天——大羅天,比喻京劇髦兒班演員美妙的唱功;用“禪宗說法”比喻以親身歷經辛亥革命的例證勸導人,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相信詠讀過羅漢漢口竹枝詞的讀者,會因此而對竹枝詞肅然起敬,對作者肅然起敬!
徐明庭老先生寫道:“設若把羅氏竹枝詞當作一面鏡子,細加審視,就會對漢口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得更清楚。”從這個意義上講,羅漢的漢口竹枝詞是不朽之作!
這正是:
市井風情里巷音,紅黃黑白記分明。
舞臺活劇天天演,惹得蘭臺說到今。
上一篇:《漢口葉氏里程碑承上啟下史揚名》楚地竹枝詞研究
下一篇:《第六章 歷盡千般苦辛味一筐畫卷記錄成》楚地竹枝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