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聲已感江南客一曲俚歌動木蘭
江夏區
古邑毫端韻,江天眼底寬。江夏區詩聯學會從2011年創辦到現在,已走過了近5年的艱難歷程,這是一個從幼稚到成熟,從涓流到小溪的過程。其間在組織作品、培訓作者、宣傳意義、擴大陣容等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先后成立了五里界分會和山坡分會,定期開展詩聯知識講座和創作交流活動,培養骨干會員100余人。學會會刊《江夏詩聯》為季刊,至2015年底已辦19期。創刊伊始,知音難覓,稿源匱乏。而目前,其讀者、作者已遍及全國20多個省的200多個市、縣、區,數以萬計。來稿面寬,質量亦不斷有所提高。隨著辦刊水平的進步,越來越受讀者的青睞和好評。
江夏古稱沙羨,素有文化名縣之譽。唐朝江夏王李道宗的十七字聯,被專家學者認定為中國第一聯,把中國對聯史向前推進了300多年;明代兵部尚書熊廷弼詩聯熠熠生輝,曾舉江夏《靈泉志》為“第一才子書”。《靈泉志》收錄江夏明代詩作千余首,作者100多人。最為可喜的是,其中不乏竹枝詞佳作。他們唱和感懷,即景娛興,抒寫當地風物民情,給后世作者莫大的啟迪和鼓舞。
前車之鑒,后世之師。通過學習江夏古人竹枝詞作品,當今詩聯愛好者也躍躍欲試,登堂入室,紛紛投入到竹枝創作的行列之中。由學會牽頭,已組織作者十余人,定期培訓,分派任務,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堅持開展采風活動,把觸角深入到部門、學校、工廠和農村,在實踐中積累素材,在改革中更新意識,在生活中發現真善美,在功能上體現正能量,現已創作竹枝詞作品1000余首。如山坡分會的周學平,詩詞創作時間還不到三年,僅就竹枝詞這一塊,就寫了100多首。作者們大多生長在農村,對鄉土的山水田園、畜禽花木,都特別有感情。情之所致,心之所達,寫起來也就得心應手,形象可感。
曾凡漢,1946年生,武漢市江夏區人,大學文化程度,中學高級教師。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武漢詩詞楹聯學會會員,任武漢市江夏區老年大學詩詞班教師、《江夏詩聯》副主編。創作詩詞1000余首,著有《詩詞聯曲簡易教程》。曾凡漢早年長期生活在農村,對鄉土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懷有極深的感情。對其描之摹之歌之詠之,是他畢生的愿望。后來細讀了劉禹錫的竹枝詞,他覺得用竹枝詞的形式表現鄉土情愁,再好不過。故而其所作竹枝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如《春情》:“李卉桃花次第開,翩翩乳燕上梁臺。陌頭柳絮芳姿舞,知有春姑款款來。”“春姑”乃人耶春耶?教人遐想。《夏夜》:“漫爽荷塘谷口風,蛙聲陣陣小蟲鳴。浮云欲隱彎彎月,十里無聞狗吠聲。”寧靜安詳的鄉村夏夜,心向往之。《冬雪》:“朔風掃地霧蒙蒙,六出瓊花舞太清。備得南莊爐火旺,三杯濁酒助溫馨。”曾凡漢筆名南莊道人,這首竹枝是其逍遙生活的寫照。《韭菜》:“笑對鋒刀入菜園,一茬綠意一茬鮮。盤餐已佐清香味,不改春英樂永年。”菜刀割不盡,春風吹又生。《憶童年》:“荒山草地竹園坡,捕鳥抓魚過小河。唯有阿婆能記憶,年年還唱舊時歌。”這些竹枝中所描繪的田園情調,是這個喧囂的時代所缺乏的,所以也是最令人留念的。
陳克志,網名清風天外,1957年出生,武漢江夏區人,華中師范大學中文本科畢業,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現任教于江夏一中。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北省詩詞學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各省市級詩聯刊物。陳克志鐘情于傳統詩聯,猶喜竹枝詞,《憶舊》一組竹枝為代表作。詩前有小序,曰:“改革開放幾十年,山河重整,世事滄桑。年紀一大,舊事常入腦際。雖然當時只是尋常瑣事,而今憶起卻覺有無窮意味:或有情,或有趣,或可悲,或可喜,或可見環境之變異,或可見世態之遷遺。閑來無事,用淺白言語、絕句的形式記錄下來,題曰憶舊。”現錄數首:“田中蛤蟆叫嘻嘻,檐下公婆有議題。孵仔蘆花堪大任,今年歇歇鳳頭雞。”“一盆紅火一堂春,說地談天八九人。三更伸欠回家去,門外風停雪已深。”“村中幾列懶石頭,牽動家家桌椅愁。早飯傾巢男共女,端來海碗坐喝粥。”“引水開山冰凍天,彤云低壓雪飛棉。上山擔滿渾身汗,下嶺筐空一臉鹽。”“天雨社員開大會,田間牛鬼聚成堆。三哥環視無拘管,放膽揚頭罵一回。”“電亮塆村戶戶歡,東頭趙太大為難。睡前無法吹燈熄,端起簸箕拼命扇。”“老翁拿塊麥麩粑,咬嚼門前費齒牙。三五鄰家兒女子,仰頭問吃么哥啦。”“不知愁苦小姑娘,蹦跳街頭喜若狂。可曉新衣何布剪,阿媽箱底嫁時裳!”“知了門前噪夕陽,聲聲撫慰餓人腸。糠麩藜藿稍將就,南畝新禾已灌漿!”其語言輕松詼諧,善取某一鏡頭反映社會問題,深得竹味。該組竹枝詞多如此。
董書濤,生于1957年,從事教育工作近40年。在工作之余涉獵一些古典文學和詩詞,特別喜歡竹枝詞。部分作品發表于《江夏詩聯》等刊。“桃李初開天尤寒,拂堤新柳漫輕煙。油菜初臺花點點,早有蜜蜂舞蹁躚。”“桃花怒放葉未新,群蜂爭采落繽紛。丫頭攀枝折花戴,小手蟄紅不痛心。”“啟蒙童子大書包,相比身材一般高,望君別再加課業,免得從小累彎腰。”雖不拘于格律,卻也頗具風人之致。
胡承林,1947年生,江夏區段嶺廟人,教師職業。退休前曾任江夏區段嶺廟中學校長,段嶺廟鄉教學研究員,曾被評為湖北省優秀教師。現為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武漢詩詞楹聯學會和江夏詩聯學會會員。喜愛詩詞和古典文學,自創詩詞千余首,曾多次獲獎,部分作品發表于《九州詩詞》《詩詞中國》《湖北詩詞》《武漢詩詞》《江夏詩聯》等刊物,出版詩集《青山夕照》。他從少年時期起就酷愛傳統詩詞,退休后,寫詩詞千余首。2015年在《武漢詩詞》上看到“竹枝詞苑”,第一次看到這種體裁時就一見鐘情,愛不釋手,仔細研讀了每期雜志中的每首作品,從中體會竹枝詞的味道和寫法,從此開始了竹枝詞創作。他充分利用竹枝詞的特點和寫作方法寫了幾十首竹枝詞。他的第一首竹枝詞是歌頌黨的惠農政策的:“日出東方滿天霞,國家政策綻奇葩。如今種地不交稅,受惠農民樂開花。”他將這首詞發到江夏詩聯QQ群,還引起不小的爭議,有詩友說,不合律,不是傳統詩詞。還有詩友說,無詩語,少詩味。胡承林耐心向他們介紹竹枝詞的特點和寫作方法,最終他們也愛上了竹枝詞。《稻農的辛酸(十首)》甚佳,現錄于茲。《泡種》:“三月清明不用忙,蛙鳴震耳育禾秧。浸泡谷種三天后,堆放萌芽濕暖床。”《育秧》:“谷種新芽半寸長,秧田平整窄分廂。均勻撒播晴關水,夜露禾苗著綠裝。”《整田》:“鶯飛草長正農忙,刺骨寒風凍足僵。斗笠蓑衣耕作苦,三犁四耜土成漿。”《栽秧》:“立夏之前早插秧,栽田割麥兩頭忙。背天面土雖然累,遠對歌聲遍垅崗。”《田管》:“秧苗起舞碧波揚,扯草施肥滅害忙。防倒通風勤灌溉,滿山遍野稻花香。”《收割》:“金黃稻浪泛農田,喜看豐收在眼前。割谷揮鐮流汗水,倉盈斗滿過新年。”《捆草頭》:“禾桿抱抱滿田中,收攏來回步伐匆。捆緊排齊翹馬尾,幾多趔趄幾次躬。”《挑草頭》:“誰知種稻苦辛多,挑起草頭更受磨。重擔如鉛肩上壓,艱難舉步往前挪。”《脫粒》:“谷場座座小山丘,脫粒機聲響不休。快趁晴天多晾曬,余糧賣出口糧留。”《珍惜糧食》:“白米晶瑩似玉珊,農民勞累飽辛酸。不知種稻如何苦,恐怕將來飲露餐。”
胡承志,網名笑對人生,1961年11月出生于江夏區段嶺廟鄉,湖北美術學院繪畫專業畢業,本科學歷。現任江夏實驗高中美術教研組組長,江夏書畫家協會理事,湖北省美育協會會員,曾當選原武昌縣九屆人大代表。其教育論文、繪畫作品多次在省、市、區獲獎,著有《江夏實驗高中素描教程》。因竹枝詞言簡意賅,形式自由,其以竹枝詞記錄生活,增進情感。他家親戚間有一個微信群,春節家人相聚吃年飯,幾個外甥女要與幾個長輩玩搶微信紅包游戲,幾角、幾元不等,十幾個人玩得開心熱鬧。于是他作《微信紅包》:“微屏震動賀年來,好友紅包送禧財。五角三分錢少也,哈哈一笑樂開懷。”發在群里,獲贊一片。他以竹枝詞點贊家鄉物產。江夏區物產豐富,尤其江夏綠茶聞名于世。他作藏頭竹枝詞《題“江夏碧舫”茶》曰:“江城沃土孕春芽,夏郡南山吮露華。碧茗飄香迎貴客,舫帆風順醉千家。”他的故鄉位于紙坊城以南15公里的段嶺廟村,當地善做豆腐丸,酥嫩鮮美。每年春季,他都要買十斤八斤。《題段嶺廟豆腐丸》曰:“最愛家鄉豆腐丸,軟綿酥嫩勝河鮮。添加豬蹄紅燒燜,噴香四溢醉天仙。”
柯希移,1952年7月出生于武漢江夏區,初中肄業。1968年參加教育工作,2012年退休。愛好詩聯,作品曾發表于當地刊物。時光忽逝,年近古稀的他覺得應在有限的人生中留下點什么,把平時所見所聞所感,用竹枝詞形式表現出來,是很愜意的事情。《江夏高樓》:“電梯送我去登高,直上層巔無數樓,先面嫦娥詢寂寞,再和吳老把天聊。”
涂運橋,筆名楚成,1972年12月出生于武漢市江夏區,大學文化。畢業后就職于武漢公安系統。武漢市公安局民警,二級警督警銜。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九州詩詞社顧問、全國公安詩歌詩詞學會理事、解放軍紅葉詩社培訓部導師兼《紅葉》特邀編委、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理事、湖北作協會員等。楚成是公安詩詞的開拓者。公安部曾于2010年春在武漢東湖亞洲棋院舉辦“全國公安詩詞座談會暨涂運橋詩詞研討會”,其還入選2005年度《中華詩詞》雜志社舉辦的第三屆“青春詩會”、獲2010年度《詩刊》詩詞獎、首屆荊楚詩壇聶紺弩評論獎、中國公安2014年度詩人獎等。著有《楚成詩詞集》《映月樓集》等詩集。素有“詩警”之稱。一組《武漢東湖竹枝詞》寫盡武漢東湖綺麗風情,茲錄數首,以饗讀者:“十里東湖水蔚藍,珞珈紅日遠山含。春風昨夜才新綠,早有鵝兒上碧潭。”“畫艇初來卷白波,夕陽墜處彩云多。紅蓮碧樹漁村外,坐看蜻蜓掠水過。”“暮色蒼茫下楚城,解舟何處問前程?一杯濁酒青山外,聽取江南風雨聲。”“蜻蜓點水舞徘徊,十里荷花向日開。柳浪聞鶯人不語,輕舟一葉隔山來。”“十里東湖柳色新,煙波畫舫正逢春。雨絲風片云天外,樓外賣花三兩聲。”“東湖梅嶺水初平,風里猶聞楚樂聲。竹海聽濤春一色,沉吟不覺小舟橫。”
夏國旺,1954年生,武漢江夏人。華中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江夏一中語文高級教師,江夏詩詞楹聯學會理事。290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30多年。近幾年開始文學創作,寫有散文小說幾十篇,近體詩400多首,詩風淡雅,遣詞清麗,且擅長寫作竹枝詞。他認為寫竹枝詞應該和寫其他的詩歌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以葉圣陶“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源頭盛而文不竭”為創作指導。因此主張走進大自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來創作詩詞。其竹枝善寫花木,如《桃花》竹枝二首:“桃花不語懶爭功,歲歲春來滿院紅。夏送人間一樹果,獨留鐵干伴秋風。”“繽紛五彩數一流,蝶往蜂來從未休。個個眼饞花色好,反譏桃女不知羞。”皆為桃花作翻案文章也。又有《荷花》二竹枝曰:“百花爭往頂山開,偏有芙蕖水下栽。盡管根邊污泥濁,幽幽香氣順風來。”“爭風斗艷滿園紅,碧綠芙蓉立水中。秋到春花不見影,我呈人間玉蓮蓬。”贊荷花亦與人不同。
徐振富,生于1956年12月,中共黨員。1975年高中畢業,回鄉務農3年,1979年開始從事教育工作。讀過縣師范、市教院,歷任小學校長、中學副校長、高中總務主任。他愛好詩詞曲聯,現任江夏詩聯學會常務理事,山坡分會常務副會長,分會會刊《南窗》主編。他利用主編的山坡詩聯刊物《南窗》的機會,不斷地宣傳詩詞曲聯有關知識。后加入“武漢竹枝詞QQ群”,對“竹枝詞”進行了認真的學習,查閱了很多資料,以期對竹枝詞有深入了解。他認為竹枝詞是由地方民歌演變而成,相當于本地順口溜。創作時無需嚴格地遣詞造句和嚴格的對、粘等。便于大眾掌握傳播。在“武漢竹枝詞QQ群”中,常常看見很多名家的竹枝佳篇,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但是選什么題材,一時沒有確定。一天在鄉村休息時,看見一個賣菜的,用麻木拖菜到灣里叫賣,他便聯想到幼時常見的貨郎,便寫下了第一篇竹枝詞《貨郎》,發到群中,受到沙月會長的鼓勵。從此就開始不斷地創作竹枝詞。因為徐振富常駐住鄉鎮,熟悉農村生活,所以大多寫的是農村今昔之事。《鄉村辦喜事一瞥》:“院內支撐大帳篷,請來烹飪一條龍。親朋慶賀齊相聚,主客情深意氣濃。”這顯然是農村的新風俗。《農家酒》:“莫笑農家酒慢斟,小蝶大碗少腥葷。花生雞蛋園中菜,樣樣無污且養人。”工業污染是大家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農家酒不再是清貧的象征,而是舌尖上的夢想。《挑谷頭》:“田里谷頭大似山,左殺右穿挽上肩。一路小跑越溝坎,號聲起伏震翻天。”谷頭,乃武漢土話也,即稻谷捆。一捆谷頭有時上百斤,一擔超過兩百斤,所以挑谷頭是郊區農民最顯“神勇”的勞動。《堆谷堆》:“滿地稻禾慢慢盤,堆堆堆到白云間,老哥莫顧光堆谷,腦殼小心撞破天。”尾句之奇想令人拍案叫絕。《栽田》:“群婦栽田大路邊,彎腰張腿腚朝天。阿哥路過窺春色,身搭稀泥莫喊冤。”這首雖帶點葷,卻是鄉間勞作現實,讀來不免會心一笑。
在編刊物收稿改稿時,發現有的朋友對格律把握不好,有的對入聲字使用不清楚,如果冠之絕句,不大合理。于是他跟作者聯系,根據情況,將其改成竹枝詞發表。這也不失為一個變通之法。
許昌明,號逸飄,教師。1962年生,湖北省武漢人,中共黨員。系海南省詩協、中國教育教學等多家研究會會員,江夏詩聯學會山坡分會秘書長,多次榮獲詩詞大賽金獎。2006年國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被授予“中華脊梁——共和國杰出人物”榮譽稱號,及中國百名行業風云人物金質獎章。現同時為中國國際行業戰略咨詢協會首席專家。傳略輯入《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世界華人杰出專家名典》《中國專家學者辭典》和《共和國百業杰出人物大典》等多部大型辭書。
許昌明認為,竹枝詞易學好記,通俗易懂,記事載史,清晰明快,語句短小精悍。記事的一面或多面均可,靈動性大,可以按起承轉合的意境來寫,也可以順著一個層次意境寫開去,同時還可以兼顧多層次意境。如他寫的《斤求兩》就是:“十六兩衡來兌換,幾多錢物算盤規。興高采烈敲鑼鼓,江漢才人光耀暉。”斤求兩鑼鼓點原本是一種兌換比率,用在珠算方面成了一道算盤規律,又被江漢平原民間藝人發展為一種鑼鼓點歌訣,連賣米糖的敲打糖錘等,都用上這一打擊樂器節奏點的歌訣。現在人們又用這種歌訣來寫長短句,作為一種新的文賦已經面世了,具有鮮明的節奏感。所以說,竹枝詞是一種通俗易懂,合符大眾化的一種文體。其所作竹枝反映民間特色物產,如《萬年牢(糖葫蘆)》:“海棠紅果山楂串,洗凈晾干蘸蜜膠。快甩糖風拿火候,做人實在萬年牢。”有農歷節氣的竹枝詞,也頗上口,如《二月二》:“金龍二月二抬頭,如意吉祥歌潤喉。春滿人間花遍地,豐收預兆起高樓。”《三月三》:“地米菜根雞蛋煮,葵椒醬醋桂皮香。排除毒素容顏靚,三個方能益健康。”
周學平,生于1954年11月,江夏區山坡人,1973年高中畢業后回鄉務農,1974年參加教育工作,后就讀于武昌師范。小學高級教師,曾任小學教導主任多年。喜愛中華古文化和詩詞楹聯創作,寫過一些抒寫懷鄉之情的竹枝詞,如《故鄉》:“日暖風柔草色深,春山古樹綠生蔭。相思最是門前堰,夢里常聞水弄琴。”用“日暖”“風柔”“草色”“春山”“古樹”“門前堰”“夢”“水弄琴”等詞來寫故鄉,意在抒情而不在寫景。對于離鄉的人來講故鄉可以懷念的東西很多,然而每個人對故鄉都會有一處或幾處特殊體念的地方,周學平抓住“門前堰”這個“焦點”來抒發對故鄉的思念與愛。作者幼時時常在“門前堰”活動,所以才會經常夢到這里,門前堰的流水才能像悠揚的琴聲一樣牽著他的心。兒童時代的記憶是那么清晰,《童年回憶》這組竹枝頗有情味,如《挖野菜》:“桃花含笑杏芬芳,芥菜新芽嫩帶香。沐浴春風舒倦意,挖籃野菜緩饑荒。”《撿稻穗》:“菊綻霜飛谷泛黃,薄收廣種粒歸倉。稻童疾撿懷新夢,秋色常留米飯香。”《采藕帶》:“滿塘翠蓋溢芬芳,蓮筍千竿趕月光。采帶兒童蛙戲水,抱回藕夢笑聲香。”
蔡正輝,網名江南明月。1970年生于武漢市江夏區。1993年至2002年在政法機關工作,2002年辭職,擔任印務公司經理,主要從事《九州詩詞》以及圖書編輯出版工作。曾受邀參加多屆中華詩詞學會舉辦的研討會以及《中華詩詞》社首屆青春筆會。2003年受湖北省詩詞學會委托,主編了《湖北中青年詩詞選》。2003年之后由于工作繁忙,寫詩甚少,至今有100多首詩作在《詩刊》《詞刊》《中華詩詞》《當代詩詞》《詩詞》報等有影響的詩刊上發表。現任中華詩詞學會教育培訓中心導師,中國百詩百聯大賽評委,《九州詩詞》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兼職編輯,曾任中華詩詞論壇九州詩詞首席版主,湖北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武漢竹枝詞學會理事。蔡正輝以絕句創作最為擅長,很少涉及其他體裁,竹枝詞創作自是家常便飯,且多有佳作。如《詠油菜》:“出油功效勝芝麻,自古騷人罕有夸。萬物初生籽已結,一生春色付農家。”尾句讓人聯想幾何?《暮春無蛙鳴》:“為錢驅使盡捕拿,弱小身軀送酒家。正是除蟲抽穗日,稻田無復舊鳴蛙。”《憂時》:“農家少有慶豐年,谷物如今不值錢。壯漢源源城鎮去,米鄉漸已見荒田。”竹枝詞豈能無社會擔當?《失意后春堤偶遇》:“曾似鴛鴦比翼飛,而今陌路故相違。真情惟有春堤柳,猶自依依對落暉。”竹枝寫情別有情致。
新洲區
新洲區是武漢的一個新型城區,位于武漢市東北部,南臨長江中游,北枕大別山,西靠武漢中心城區,東連黃州、鄂州,為大武漢東部水陸門戶。新洲詩詞楹聯學會(前身為新洲詩社)成立于1985年10月10日,是中華詩詞學會和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武漢詩詞楹聯學會的發起單位之一。30多年來,新洲區詩詞創作隊伍不斷壯大,老一輩的詩人有張劍南、童慶啟、姚海東、張夢麟、余文祥等,新一輩的詩人層出不窮,如黃小遐、劉能英、程平、施幸榮、霍梅華等。這些詩人,不僅在湖北、武漢,在全國范圍也有一定的影響。學會常務副會長余文祥被選為武漢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武漢詩詞》副主編;黃小遐現為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和武漢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劉能英被聘為國土資源部作協簽約作家,以詩詞創作入魯院深造,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詩刊》雜志特邀編輯。
新洲詩聯學會在竹枝詞的創作和研究方面作出了很多嘗試,老中青三代作者構成一個比較強大的陣容,在武漢地區非常出色。
童慶啟(1926—2015),新洲區汪集人。畢業于湖北省農業干部學校。曾任中共新洲縣委委員,縣人民政府黨組副書記、副縣長,兩次奉命赴扎伊爾任農業援外專家組長。1988年4月退休,任武漢老年大學新洲分校校長、武漢老年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新洲詩社副社長等職。著有《棉花三字經》《援外詩詞集》《新洲輝煌的歷史》《援外散記》等。在全國和省市地縣的刊物上發表詩詞作品近800首,農業、文史等方面的文章30多篇,老年教育論文147篇。主編了武漢老年大學十年校慶《詩詞集》和新洲老年大學《丹楓集》。
童慶啟長期從事農村工作,曾多次代表新洲縣出席全國棉花會議,受到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在援外期間,率洛賈組勝利完成了建設定耕農田、興修水壩等農援項目,受到蒙博托總統的接見,其事跡曾在扎伊爾報紙、電臺和《人民日報》報道。
童慶啟的竹枝詞創作緊密聯系本職,關注“三農”,他早在1979年就創作了《新洲農村竹枝詞九首》。其作語言較樸實,以白描為主。如《女插秧機手》:“田畈姑娘各逞強,登機款款插新秧。一人旋展千雙手,轉眼之間綠萬行。”《新洲農村廣播竹枝詞八首》其一:“出工晨起望星星,田畈歸來歇午陰。泡就東山茶一碗,拉開廣播聽新聞。”《新洲農村沼氣竹枝詞五首》其三:“玉管源源氣涌流,金爐火焰樂悠悠。農家主婦廚中寶,一掃當年灶下愁。”
蔡天相,筆名烈夫,別號留梅齋主,又號二十八畫君。1941年3月生,新洲區人,公務員退休。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北、武漢詩詞楹聯學會會員,新洲區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牘余關注國家統一,致力海峽關系研究,先后在《中華詩詞》《團結報》《統一論壇》《當代詩詞》等海內外80余家書報刊物發表論文近百篇、詩詞1000余首,曾主編、合著《新洲黨史大事記》《新洲縣志》《讓世界了解陽邏》等書,著有《海峽詩柬》《天廬詩草》《學府詩鈔》《籧廬詩選》《梅竹詩箋》《留梅齋選集》等詩詞集。其《新洲竹枝詞》頗多佳境,如《紫薇生肖園》:“竹巷梅林菊徑幽,火車載我出云游。三千閬苑癡編夢,十二生肖笑點頭。”《李集荷花》:“十里平湖半掛坡,接天蓮葉碧云拖。花開并蒂晴偏好,一捧荷風一捧歌。”《村頭別墅》:“燈火闌珊夜未央,門樓高聳說輝煌。可憐舞醉歌狂地,不近詩書總不香。”
黃小遐,武漢竹枝詞學會副秘書長,1954年11月出生,新洲區人。新洲區政協文史委主任退休,受聘云深書院任院長,系中華詩詞學會、武漢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詩詞學會理事,武漢詩聯學會常務理事,武漢竹枝詞學會理事,新洲區詩聯學會副會長。曾獲中宣部等六部委組織的首屆“中華贊”詩詞大獎賽活動優秀獎、全國第二屆軍旅詩詞大獎賽二等獎,黃鶴樓詩詞大獎賽一等獎等全國性詩詞獎數十項,是第七屆(2014)黃鶴樓詩詞大獎賽評委。著有詩文集《江畔尋吟》,其代表作被鐫刻于武昌起義門詩廊中。
黃小遐頗重竹枝詞,以體現民俗風情,適合百姓口味為竹枝創作之理念,其作通俗流暢,幽默合律,易于傳誦。部分竹枝詞曾刊發于《長江日報》等相關報刊書籍。白雉山評論其竹枝詞組詩《東部郊區農家剪影》時說:“《農家剪影》竹枝詞‘藤蘺小院傍山居,桃杏如云樟數株。更有一彎溪水繞,石橋小徑綠苔鋪。’‘春來日暖地如酥,嫩筍三天尺有余。待到一場新雨后,提籃山上采蘑菇。’傍山藤籬小院、果木溪水繞屋、綠苔石橋小徑、雨后筍長采菇……這都使出生于山村的我,也不禁回憶起童年的故鄉,倍感親切!”另外,想“花朝趕集趁晴天,買得生資春種前。犁耙鋤锨街壓斷,老農牲市打牛鞭。”“椿樹蓬頭種早秧,時逢谷雨采茶忙。快耕快割聲聲叫,小滿十天麥上場。”“放學兒童赤腳呼,摸魚逗鳥叫咕咕。回家栗殼一聲響,看你讀書不讀書。”“荸薺挖了整閑田,油菜栽完歇埂邊。腰里手機嘀嘀響,丫頭城里問平安”等作,皆可解頤。
黃小遐積極參與會務,主動擔當,曾在新洲云深書院組織了多次竹枝詞文化推廣和訪談活動。在沙月竹枝詞系列作品研討會上,他指出,沙月精神令人佩服,不僅有文學功夫,而且有奉獻心,有人文情懷。她的作品寫實,比歷史書更好看,更容易為人所接受。很有意義。我是寫詩的,我知道竹枝詞好難寫啊。沙月卻寫得大俗大雅,駕輕就熟。他即席所作的三首竹枝詞引起了強烈反響,其中詩句成為廣為流傳的經典名句。其一:“八月江城處處花,爭奇斗艷競繁華。舉頭更喜盈盈月,一片清輝照萬家。”其二:“里巷幽幽意未遲,搜遺解葉竟忘期。竹枝今又翻新曲,唱徹晴川是月兒。”其三:“漢韻楚風市井知,方言俚語入新詞。自從有個美沙月,惹得人人唱竹枝。”
程平,1966年3月生,新洲區人,湖北中醫學院畢業,主治中醫師,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農工黨武漢市委委員,農工黨新洲區支部主委,新洲區政協常委,武漢詩詞楹聯學會理事,新洲詩詞楹聯學會副秘書長。曾30多次榮獲全國各級各類詩詞楹聯比賽大獎。竹枝詞代表作為《三店竹枝詞》10首,如《龍丘》:“三店原是古龍丘,旖旎風光醉遠眸。我向人前歌一曲,山歌唱罷唱漁洲。”《文布寺》:“古來文布早知名,門對盈盈碧水生。遠棹征帆依柳岸,隔河十里聽鐘聲。”《發駕節》:“十里民風總不同,龍丘獨重許仙翁。五鄉發駕酬心愿,為報當年斬孽龍。”
施幸榮,女,1973年12月出生于新洲區,現工作于新洲區教育局體衛藝站。新洲詩詞楹聯學會會員,武漢散曲社會員。2011年榮獲“華夏情全國詩詞大賽”二等獎;2014年在《武漢詩詞》“含英擷萃”專欄發表22首散曲;2014年武漢散曲社在漢舉辦了“施幸榮散曲研討會”。其雖主要進行散曲創作,但于竹枝亦頗用心。《竹枝詞·新洲印象七首》《漢正街竹枝詞六首》為其代表作。其作竹枝取像精準,往往數筆即描摹出一副市井畫面。如《夏夜》:“天天最盼夕陽斜,拋下空調放下茶。女士街頭忙跳舞,男人赤膊吃龍蝦。”《舊街花朝節》:“戲臺鑼鼓徹云霄,老漢婆姨壓斷橋。且看五湖農用品,擠來一處過花朝。”《農村燙豆絲》:“淘米磨漿破豆忙,一家勞作幾家幫。豆絲雖細情尤重,送與全灣個個嘗。”《漢正街第一大道》:“林立高樓路兩旁,來來往往五湖商。街頭一望朝街尾,扁擔壓彎九曲腸。”
劉能英,女,筆名家住長安,新洲區人。70后實力派詩人中的佼佼者,在全國詩詞界都有一定影響。現供職于中國作協詩刊社。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駐會簽約作家,魯院第二十二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國家注冊土地拍賣師、土地評估師、土地登記師。還擔任詩詞講師。劉能英是“獲獎專業戶”,歷年大小獎項斬獲無數,其大者如2014年度“子曰”青年詩人獎,首屆孟浩然田園詩歌獎,第二屆劉伯溫詩歌獎,“駱賓王杯”詩詞大獎二等獎,首屆“東坡情”詩歌大賽二等獎。有楹聯作品選刻于武昌首義碑林。著有詩詞選集《長安行》。其思維創新,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新鮮意象,言淺意深,領風潮者也。其竹枝也是這般風味,《漢正街竹枝詞五首》是其代表,如《漢正街文化長廊》:“塑就長廊映彩虹,廊中人物各匆匆。便宜買得開懷笑,張口高呼扁擔工。”《漢正街文化節》:“獅子空翻撲繡球。采蓮船上美人羞。秦腔越劇黃梅戲,聽到中宵未肯休。”《漢正街的燈會燈展》:“畫舫輕搖漢水移,花燈十里展仙姿。客商兼作游人看,賞遍才知價格宜。”《中國漢正街報》:“一張報紙暖心懷,事事不離漢正街。后廠裝修前店擴,商機每向此中來。”《漢正街春秋交會》:“箱包鞋帽柜臺專,塑料布匹一應全。百萬人持千種語,相邀打貨漢江邊。”其《新洲清明竹枝詞三首》亦是不可多得的竹枝佳品:“爹爹今日祭婆婆,絮絮叨叨話一籮。燭盡香殘鞭也放,紙灰飛滿野山坡。”“誰在墳前哭二哥,一時氣絕一時拖。聲聲數盡平生苦,淚水流成舉水河。”“雨濕衣巾路濕鞋,墳前已是百花開。河將漲水天將暗,還有行人次第來。”
黃陂區
黃陂區是武漢市市轄區,位于武漢市北部。南鄰武漢市東西湖區、江岸區,東連武漢市洪山區、新洲區,西北交孝感市,東北交黃岡市。素有“千年古郡、木蘭故里、江北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譽。黃陂區詩詞楹聯學會成立于1992年,是該區詩詞創作的組織者。黃陂區的竹枝詞創作由來已久,當代亦不乏其人。
朱換玉,女,1952年生,黃陂區李集人。曾任黃陂區文化局局長,現任黃陂區文聯副主席、詩詞楹聯學會會長。她還擔任湖北省詩詞學會理事,武漢市詩詞學會常務理事,主編黃陂區詩詞楹聯學會會刊《黃陂詩聯》。其有《黃陂李集鬧元宵》竹枝四首,描摹黃陂鬧元宵的舞獅活動,甚有風味。其一《李集僵獅子》:“沐浴熏香鑼鼓敲,紅衣馬腳漸僵搖。幾人按桌如飛轉,鞭炸口含蠟燭燒。”僵獅子也稱“將軍獅子”,舞獅者叫“將軍”或“馬腳”。僵獅子很特別,僵獅子即“馬腳”在香熏過后,處于半清醒狀態,仿如天上神靈附體,于是舞獅者就變得非凡起來,很有祭祀的味道。特別是正月十五的夜燈最熱鬧最精彩,僵獅子不僅會爬到堆成山的桌子上,還會叼咬燃燒的蠟燭,從煮開的柴油里拿取吉祥物等;獅子還會到每家每戶去游玩,每家的當家人都會拿出煙花和爆竹迎獅,然后旁邊有個長老說燈彩以圖吉祥,祈禱來年風調雨順,故熱鬧非凡,這是湖北農村(以黃陂為主)獨特的文化遺產。其二《李集劉彭家寨高蹺》:“站上高蹺風擺柳,半拉鉆進白云頭。八仙過海仙姑唱,髙埂泥洼走自由。”其三《故事亭子》:“高架捆綁背上背,幼童站在頂端飛。拂塵舞動定前后,翻起跟頭云彩追。”這兩首竹枝所描寫的是黃陂地區的一種高蹺表演。據2015年3月4日《武漢晚報》的報道,黃陂區的李集街鄭店村的村民,會以一種在高蹺上演繹戲曲故事的活動,來慶賀新年。這種活動,以形式命名,被稱為“高蹺故事亭子”,而以地域區別,也被叫做“劉彭家寨高蹺”。高蹺故事亭子所用高蹺顏色朱紅鮮艷,最高可達丈余,最矮也有一米。習高蹺者,必須攀坐上朱紅的高梯,然后再用紅綢將小腿與高蹺牢牢束緊。表演者行走起來,猶如神話里的通天巨人,與周圍兩層樓的小洋房可以比高。高蹺故事亭子不但以高罕見,更在于演故事。表演者扮演成各種傳說中的神仙人物,還有方言喝唱,唱辭契合新年的吉祥如意期盼。比如,賀“太上老君”,唱的是“紫氣東來天門開,太上老君下凡來,人壽年豐百業旺,金銀財寶滾滾來。”賀“八仙過海”,唱的則是“萬千世界波濤涌,八仙過海顯神通,天時地利靠人和,爭先恐后當豪雄。”其四《元宵節上廟》:“元宵節我請諸君,李集豐家廟看燈。老漢推車魚蚌舞,一新耳目出江城。”在村子里面把“僵獅子”的儀式舉行完后,舞獅的隊伍會去“上廟”,也就是去廟上上香。廟前會舉行各種民俗表演活動。
吳江濤,1973年出生于武漢黃陂。受其外公的影響,他自幼讀“三百千”,尤愛讀《千家詩》。十幾歲入詩壇,人以“神童”視之,但其自知“天才出自勤奮”,未嘗懈怠,立志做一個詩意的人,終生傳播詩詞、國學文化,愿意與人分享詩詞的喜悅。
其在家鄉工作期間,參與恢復詩聯學會,任了一屆秘書長,為詩詞進中小學校園,做了許多工作。還編了一部《前川野老集》,搶救老詩人的作品。后來,軍旅詩人、老年教育家皇甫國大校給了吳江濤詩詞學術生命,領他登上“將軍學府”,傳播中華詩詞。詩人傅嶺梅先生允為弟子,更將傳詩視為己任。吳江濤在十所老年大學、三所大學、兩所黨校,多家圖書館,敬老院講詩詞19年了,同時講孔孟、老莊、《紅樓夢》、《易經》。寫了幾本小冊子:《跟我學寫詩》、《坐看青山無字書》《吳江濤講詩詞》。其間參加了中華詩詞學會首屆青春詩會,與林峰、魏新河、蔡正輝是同學,得到了劉征、周篤文、王文英、林從龍、丁芒、蔡厚示、袁第銳等名師的指導。
吳江濤認為詩人應該用生命寫詩,“詩=畫+話”,用意象營造畫面(意境)。多用自然意象。詩法自然,如《回鄉偶書》:“笑解西裝學放牛,輕騎野外興悠悠。童心躍躍隨春草,綠到南山霧里頭。”《秋夜》:“聲聲蟋蟀競長吟,一笑迎涼步履輕。詩是流螢籠不得,隨風化作滿天星。”
其喜竹枝,以為他的故鄉黃陂一帶的彩詞,也應是竹枝詞的一個源頭。他主張竹枝詞要寫民風民情,用口語方言,幽默風趣,通俗有味。如《夢中還鄉》:“喜鵲枝頭懶唱歌,鄰居白眼笑書多。歸來只有風盈袖,冒得人來喚大哥。”(冒得:方言,沒有之意。)《贈楊叔子院士》:“桃李桂花千萬株,瑜園拭目賞宏圖。不知《論語》羞為士,熱愛黃河稱大儒。”《夜半》:“夜半猶聞‘杠上開’,頹風如此轉深哀。談牌說鬼成時尚,妖霧沉沉恐又來。”(“杠上開”,麻將術語。)《雜感二首》:“翠竹紅樓鵲噪人,民風淳樸久沉淪。白頭翁嫗爭言苦,迎娶萬元嘆買婚。”“誰道三年不識門,放牛曾入棗林村。如今歸去渾如夢,執法隊員夜捉人。”(抓“超生游擊隊”。)
其另有《童年拾韻》十首竹枝詞,據說是一下午時間現場寫出來的。當時,他利用暑假開辦了一個小學生作文輔導班,小朋友出題,他現場在黑板上寫,其謂之為“平生第一快樂詩”。《童年拾韻》曰:“三十童心猶未消,歡歌笑影上眉梢。夢回牛背饒佳趣,又向家山走一遭。”“豪吟高唱動云霄,艷說松林亦自豪。紅帕飛揚圍坐起,風前拍手唱童謠。”“小子毛頭膽氣豪,參天桑椹不辭高。古枝騎坐東風里,飽食歸來烏嘴貓。”“桐鄉雛鳳唱春宵,風里碧梧憐舊巢。橫笛高吹花月夜,應知英俊出蓬蒿。”“風前一笑柳球拋,眉眼盈盈化碧濤。悵望千秋唯剩淚,至今不愿過虹橋。”“涼風習習晚天高,星月多情照鵲橋。最愛鼓書歌織女,牛郎往事淚偷拋。”“結伴河邊逸興高,如絲細雨撲眉梢。小丫追蝶歸來后,一朵紅花鬢上嬌。”“紅瓤剔透夢相招,月黑風高過斷橋。驟起槍聲魂魄散,白須老丈饋葡萄。”“曉起歡呼瑞雪飄,花開六出賞瓊瑤。群童堆起白羅漢,善目慈眉仔細描。”“最愛群生雅興高,催吾黑板寫歌謠。山花爛漫春光燦,更待諸君彩筆描。”寫詩,首先讓自己快樂,然且讓讀者也快樂,這是吳江濤的“座右銘”。
楊利華,女,1944年生,黃陂前川人。湖北、武漢詩詞楹聯學會會員,黃陂區楹聯學會副會長,黃陂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著有《丹楓詩畫集》。其所作竹枝能切近生活,饒有風趣。如《新時代的老年人風采》:“白發染黃更有神,衣裙漂亮顯年輕。能歌善舞琴聲亮,歲月因君腳步停。”“清風明月柳堤西,漫步爹婆絮語低。垂柳調皮輕拂面,受驚二老緊相依。”另外,楊利華所寫的反映農村生活的竹枝詞質樸如民歌,也可細品,如《秋收》:“早起秋收晚伴霞,姑娘手快摘棉花。男兒力大挑雙擔,老嫗在家訓小伢。”《秋荷》:“十月荷塘韻更長,荷花謝了玉蓮香。村姑高唱采蓮曲,一簍蓮蓬一簍糧。”
李玉山,1933年生,湖北監利縣人,在黃陂工作并退休。擔任黃陂區詩詞學會副會長,《黃陂詩聯》常務副主編,區老年大學《灄水冬韻》詩詞集執行主編,著有詩詞集《素箋淡墨》。其寫黃陂木蘭古門山系列景點的竹枝詞,記錄了黃陂民間的木蘭傳說,將景點的來歷交代得一清二楚,如《木蘭掛靴》:“木蘭本是女兒身,代父從軍壯志伸。不戀尚書回故梓,且將朝靴掛蓬門。”《烈馬峰》:“身負重傷三弟兄,坐騎背返古門沖。精疲力竭馳千里,永記豐碑烈馬峰。”《婆婆石》:“北望陰山歲月長,胡奴叛逆幾猖狂。婆婆祈禱終如愿,戰罷歸來放眼量。”《木蘭梳妝臺》:“木蘭習武古門山,常至臺前整秀顏。人去影留臺化石,臺前臺后百花鮮。”羅正明,1954年生,黃陂蔡店人。1970年12月入伍,1982年12月轉業到黃陂糧食局工作,2011年6月退休。湖北省鷹臺詩社會員。其竹枝立意甚高,有社會擔當,往往小中見大。如《行道花壇菊花被盜》:“道旁簇簇景觀花,美化家園多仗它。一夜無端遭黑手,公家何故變私家!”《高清四號發射成功》:“高清四號昨巡天,火眼金睛察宇寰。借給岐山來探案,貪官何處把身潛?”
易厚新,1939年出生,1964年的大專畢業生。退休前在黃陂交通局工作,黃陂詩聯學會名譽會長。著有詩詞集《新英瑜睿集》,另有一冊《三字經》寫人生感悟,一本家庭史《足跡》,一本回憶錄《學生、軍人、公務員》。其以竹枝寫老年生活,雖不拘格律,但可為老年人日常借鑒,以《老年生活圓舞曲》組詩為尤。如《起床》:“生命質量看睡眠,深度熟睡壽延年。早睡早起身體好,起床從容莫纏綿。”《晨練》:“歌聲鼓聲舞方陣,貓步馬步懸崖登。如海人潮為何故?生命運動本是根。”
這正是:
細數今賢慰古賢,江南江北竹歌綿。
名留史話詩留韻,大浪淘沙屬必然。
上一篇:《江漢竹歌硚口唱須知江岸有人聞》楚地竹枝詞研究
下一篇:《漢陽古郡晴川客月照琴臺唱竹枝》楚地竹枝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