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詠襄陽
元稹在東都洛陽任東臺監察御史,秉公執法,上疏彈劾數十件事,得罪權臣,屢受到打擊。元和五年(810年)二月,河南尹房式有違法之舉,元稹欲追究其責任,擅自下令停止其職務,誰知朝廷反而罰元稹一月俸祿,召還長安。回京途中,元稹夜宿敷水驛,宦官仇士良等人后至,與元稹爭搶房間,劉士元以鞭擊元稹,打傷元稹面部,元稹受盡屈辱。三月,回到長安,憲宗包庇宦官,貶元稹為江陵士曹參軍。元稹將幼子托付給白居易等友人,從長安出發,經山西商縣、河南南陽、湖北襄陽,于六月到達江陵。這次途經襄陽,元稹寫有《渡漢江》《薔薇架》《襄陽為盧竇紀事五首》等描寫襄陽的詩歌。因為是被貶外放,一肚子的委屈,所以在這些詩歌中,流露出了詩人內心的無限怨憤,如《渡漢江》:
嶓冢去年尋漾水,襄陽今日渡江濆。
山遙遠樹才成點,浦靜沉碑欲辨文。
萬里朝宗誠可羨,百川流入渺難分。
鯢鯨歸穴東溟溢,又作波濤隨伍員。
嶓冢山在陜西寧強縣東北,是漢水的發源地,漾水即漢水的源頭,《尚書·禹貢》有“嶓冢導漾,東流為漢”之語。該詩題下有序曰:“去年春奉使東川,經嶓冢山下。”這是說元和四年(809年)春,元稹以監察御史身份出使東川,曾經越秦嶺,渡漢江。那一次入川,元稹彈劾東川節度使及所賄賂的七州刺史,并為冤者平反,從而名動三川,何等意氣風發!一年后,元稹再次南行渡漢水,但卻是被貶謫,被外放,情勢已截然不同于去年,人生遭際,令人唏噓感嘆,尾聯“鯨鯢歸穴東溟溢,又作波濤隨伍員”的詩句透露出詩人內心的委屈與怨憤。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叛變,朝廷以荊南節度使嚴綬屢有軍功,授其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加淮西招撫使,率師出境討伐,元稹也跟隨嚴綬從江陵來到襄陽,期間寫了詩歌《襄陽道》:
羊公名漸遠,唯有峴山碑。近日稱難繼,曹王任馬彝。
椒蘭俱下世,城郭到今時。漢水清如玉,流來本為誰?
詩中用了兩個典故:一是墮淚碑的典故,西晉時,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守襄陽,頗有德政,在他病逝后,襄陽百姓于峴山羊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廟,歲時饗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為墮淚碑。二是曹王李皋的典故,貞元三年(787年)至貞元八年(792年),曹王李皋為襄州刺史、荊南節度使、山南東道節度使、襄鄧隋唐等州觀察使,他見漢陽王張柬之家的園林很好,就想買下來,他的屬下馬彝極力反對說:“張漢陽有中興功,今遺業當百代保之。王縱欲之奈何令其子孫自鬻焉!”李皋感到理虧,聽從馬彝進諫,放棄了買張家園林的想法。羊祜德行天下,但是聲名漸遠,只剩墮淚碑,張柬之有再造李唐的功勞,結果曹王李皋還想買下張柬之的園林,元稹用這兩個典故是在感嘆羊祜、張柬之這樣的英賢遠逝,也是在發泄自己忠心可鑒,卻不被朝廷重用的內心傷悲。
元和十年(815年),元稹回到京城,很快被任命為通州通判。這一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赴任途中經過襄陽,寫詩歌寄給元稹。在通州的元稹得詩后,依韻奉和。白居易寄贈的詩歌為三首,元稹的和詩也為三首,其二為:
襄陽大堤繞,我向堤前住。燭隨花艷來,騎送朝云去。
萬竿高廟竹,三月徐亭樹。我昔憶君時,君今懷我處。
有身有離別,無地無歧路。風塵同古今,人世勞新故。
詩歌先是回憶自己途經襄陽時的所見之景和縱酒游玩之事,后是表達對白居易同樣的思念,以及對朋友的安慰。當初我被放逐,途經襄陽時,思念京城的你,如今你被貶謫,途經襄陽,思念遠方的我,真是人生無時無別離,無處無別離,古今皆是,世事難料。
元稹有一首詩《薔薇架》,詩題下注云“清水驛”,
五色階前架,一張籠上被。殷紅稠疊花,半綠鮮明地。
風蔓羅裙帶,露英蓮臉淚。多逢走馬郎,可惜簾邊思。
關于清水驛,不見于襄陽地方志,但柳宗元《清水驛叢竹天水趙云余手種一十二莖》云“檐下疏篁十二莖,襄陽從事寄出情”,則清水驛當在襄陽境內,只是具體位置難以確考。楊軍先生《元稹集編年箋注》將其系于元和五年,即元稹被貶江陵,途經襄陽時寫作。
元稹還有一首詩《過襄陽樓呈上府主嚴司空,樓在江陵節度使宅北隅》,首句寫道“襄陽樓下樹陰成,荷葉如錢水面平”,誠如題目所言,此樓在江陵,不在襄陽,故而此不贅述。
與白居易對襄陽的誠摯情感不同,元稹描寫襄陽的詩歌看不出對襄陽的多少依戀,大都是觸物感興,借景抒情,書寫對人生及仕途的感嘆,對親友的思念。
思考與練習
1.查閱資料,了解白居易詩歌中現實精神的體現。
2.查閱資料,了解白居易和元稹領導的新樂府運動的有關知識。
3.白居易“下馬襄陽郭,移舟漢陰驛”的詩句反映了襄陽怎樣的交通優勢,查找資料談談你對襄陽區位優勢的認識。
附錄
襄州別駕府君事狀
唐·白居易
公諱季庚,字某,鞏縣府君之長子。天寶末明經出身,解褐授蕭山縣尉,歷左武衛兵曹參軍、宋州司戶參軍。建中元年授彭城縣令。時徐州為東平所管,屬本道節度使反。反反之狀,先以勝兵屯埇口,絕汴河運路,然后謀東闚江淮。朝廷憂虞,計未有出。公與本州刺史李洧潛謀以徐州及埇口城歸國,反拒東平。遣驍將信都、崇敬、石隱金等率勁卒二萬攻徐州。徐州無兵,公收合吏民,得千余人,與李洧堅守城池,親當矢石,晝夜攻拒,凡四十二日,而諸道救兵方至。既而賊徒潰,運路通,首挫逆謀,不敢東顧,繇是徐州一郡七邑及埇口等三城,到于今訖不隸東平者,實李洧與公之力也。德宗嘉之,命公自朝散郎超授朝散大夫,自彭城令擢拜本州別駕,賜緋魚袋,仍充徐泗觀察判官,故其制云:“今州將忠謀,翻然效順,葉其誠美,共贊良圖。我懸爵賞,俟茲而授。宜加佐郡之命,仍寵殊階之序。”貞元初,朝廷念公前功,加檢校大理少卿,依前徐州別駕當道團練判官,仍知州事。故其制云:“嘗宰彭城,挈而歸國,舊勛若此,親寵蔑如。或不延厚于忠臣,將何勸于義士?宜從亞列,再貳徐方。”秩滿,又除檢校大理少卿兼衢州別駕。秩滿,本道觀察使皇甫政以公政績聞薦,又除檢校大理少卿兼襄州別駕。貞元十年五月二十八日,終于襄陽官舍,享年六十六,其年權窆于襄陽縣東津鄉南原。至元和六年十月八日,嗣子居易等,遷護于下邽縣義津鄉北原,從鞏縣府君宅兆而合袝焉。
夫人潁川陳氏,陳朝宜都之后。祖諱璋,利州刺史;考諱潤,坊州鄜城縣令,妣太原白氏。夫人無兄姊弟妹,八歲丁鄜城府君之憂,居喪致哀,主祭盡敬,其情禮有過成人者,中外姻族,咸稱異之。十五歲事舅姑,服勤婦道,夙夜九年,迨於奉烝嘗,睦娣姒,待賓客,撫家人。又三十三年,禮無違者,故中外凡為冢婦者,皆景慕而儀型焉。又別駕府君即世,諸子尚幼,未就師學,夫人親執《詩》《書》,晝夜教導,恂恂善誘,未嘗以一篦一杖加之,十余年間,諸子皆以文學仕進,官至清近,實夫人慈訓所致也。夫人為女孝如是,為婦順如是,為母慈如是,舉三者而百行可知矣。建中初,以府君彭城之功,封潁川縣君。元和六年四月三日,歿于長安宣平里第,享年五十七,其年十月八日,從先府君袝于皇姑焉。有子四人:長曰幼文,前饒州浮梁縣主簿;次曰居易,前京兆府戶曹參軍翰林學士;次曰行簡,前秘書省校書郎;幼子金剛奴,無祿早世。初高祖贈司空,有功于北齊,詔賜莊宅各一區,在同州同城縣,至今存焉。故自司空而下,都官郎中而上,皆葬于韓城縣。今以卜歸不便,遂改卜靳縣府君及襄州別駕府君兩塋于下邽縣義津鄉北原,其兩塋同兆域而異封樹,蓋從時宜,且葉吉也。謹狀。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
送馮舍人閣老往襄陽
唐·白居易
紫微閣底送君回,第二廳簾下不開。
莫戀漢南風景好,峴山花盡早歸來。
游云居寺贈穆三十六地主
唐·白居易
亂峰深處云居路,共踏花行獨惜春。
勝地本來無定主,大都山屬愛山人。
寄元微之三首
唐·白居易
其一
江州望通州,天涯與地末。有山萬丈高,有江千里闊。
間之以云霧,飛鳥不可越。誰知千古險,為我二人設。
通州君初到,郁郁愁如結。江州我方去,迢迢行未歇。
道路日乖隔,音信日斷絕。因風欲寄語,地遠聲不徹。
生當復相逢,死當從此別。
其二
君游襄陽日,我在長安住。今君在通州,我過襄陽去。
襄陽九里郭,樓堞連云樹。顧此稍依依,是君舊游處。
蒼茫兼葭水,中有潯陽路。此去更相思,江西少親故。
其三
去國日已遠,喜逢物似人。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
有如河岳氣,相合方氛氳。狂風吹中絕,兩處成孤云。
風回終有時,云合豈無因?努力各自愛,窮通我爾身。
襄陽為盧竇紀事五首
唐·元稹
其一
帝下真符召玉真,偶逢游女暫相親。
素書三卷留為贈,從向人間說向人。
其二
風弄花枝月照階,醉和春睡倚香懷。
依稀似覺雙鬟動,潛被蕭郎卸玉釵。
其三
鶯聲撩亂曙燈殘,暗覓金釵動曉寒。
猶帶春酲懶相送,櫻桃花下隔簾看。
其四
琉璃波面月籠煙,暫逐蕭郎走上天。
今日歸時最腸斷,回江還是夜來船。
其五
花枝臨水復臨堤,閑照江流亦照泥。
千萬春風好抬舉,夜來曾有鳳凰棲。
酬樂天赴江州路上見寄三首
唐·元稹
其一
昔在京城心,今在吳楚末。千山道路險,萬里音塵闊。
天上參與商,地上胡與越。終天升沉異,滿地網羅設。
心有無眹環,腸有無繩結。有結解不開,有環尋不歇。
山岳移可盡,江海塞可絕。離恨若空虛,窮年思不徹。
生莫強相同,相同會相別。
其二
襄陽大堤繞,我向堤前住。燭隨花艷來,騎送朝云去。
萬竿高廟竹,三月徐亭樹。我昔憶君時,君今懷我處。
有身有離別,無地無歧路。風塵同古今,人世勞新故。
其三
人亦有相愛,我爾殊眾人。朝朝寧不食,日日愿見君。
一日不得見,愁腸坐氛氳。如何遠相失,各作萬里云?
云高風苦多,會合難遽因。天上猶有礙,何況地上身?
上一篇:《《贈孟浩然》:李白對孟浩然的崇拜》關于描寫襄陽的詩詞
下一篇:《詠贊襄陽美景》關于描寫襄陽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