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古郡晴川客月照琴臺唱竹枝
漢陽地處長江以北、漢江以南,隔長江與其對岸武昌相望,并漢江與其對岸漢口相望,古代曾作為獨立的漢陽府存在,與江南的武昌府并立而設,為武漢雙城,清末近代府衙被廢,短暫作為漢陽縣而存在,漢陽縣也曾劃入漢口市管轄,其后又劃出,幾年后與武昌、漢口合并為今之武漢,現與武昌、漢口并稱武漢三鎮。大漢陽地區包括漢陽區、蔡甸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等,歷史悠久,是人文薈萃之地。
其中蔡甸區的詩詞活動主要由蔡甸區詩詞楹聯學會組織,該學會于1987年成立,當時名為漢陽縣詩詞楹聯學會,因區名變化而改現名。學會會員由最初32人發展到現在的158人。她秉承開門辦會、以詩會友的宗旨,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指引方向,把發展和繁榮地區詩詞文化作為目的,努力發掘蔡甸地區的歷史文化,歌頌在改革開放時期取得的輝煌成就,創作具有“知音故里,蓮花水鄉”特色的詩聯作品,取材生活,服務社會。在創建“富裕、文明、生態、幸福、秀美的新蔡甸”的活動中,為人民抒情,為時代放歌,已經成為蔡甸地區知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學會堅持培養本地格律詩詞愛好者,不斷提升會員的創作質量,會刊《臨嶂詩聯》每年出版1~2期,截至目前,連續出版了35期;同時有30多名會員出版了個人詩詞專集。學會積極提倡“師古不泥”,銳意創新的精神,有利于詩詞創作開拓進取,與時俱進。與此同時,她還努力把詩詞活動向學校、農村、社區、企業深入推進,相繼成立漢陽一中分會、侏儒山分會、奓山分會以及大集社區詩社、裕升詩社等。另外,該區老年大學設有詩詞研究班,成立有詩詞研究會,出有會刊《詩圃》,團結了一批老年詩詞愛好者。
蔡甸地區(舊漢陽縣)有十分深厚的詩詞文化積淀,竹枝詞的創作由來已久,清代范鍇《漢口叢談》即載漢陽人徐志(字鵠庭)竹枝詞20首。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管用和在漢陽縣工作期間也創作過一定數量的竹枝詞,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2014年在蔡甸區文體局的組織下,蔡甸地區部分竹枝詞愛好者參與了《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詞》一書的創作,為知音文化增添了一道靚麗的色彩。
田凌云,字天海,筆名二流、林雨,號來去齋主,1931年2月生,系古沔州,今仙桃市彭場鎮田家灣人氏,蔡甸區離休干部。幼讀私塾,天資聰穎而思捷,才華橫溢而染翰,拔乎其萃,深得讀書要旨。及長,心存大志,胸懷國家,1948年秋,17歲時順應潮流而上,步入革命行列,一腔熱血,丹心似火,開始新生活,置身解放事業。1991年離休之后,淡化往事,曠達自適,放浪形骸之外,寄興山水之間,以行吟而伸雅懷,將酬唱以聯友誼,先后加入中華詩詞學會、湖北省詩詞學會、武漢市詩詞楹聯學會,長期擔任蔡甸區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兼《臨嶂詩聯》主編。田凌云是一位多產的詩人,已故蔡甸區著名詩家王道平評價他:“詩興極濃,博聞廣取,縱筆隨心,呼之欲出。”自1998年出版《漢皋閑吟》,至2015年已陸續出版至第五輯。蔡甸著名詩人周選堂評價其詩作,有四個特點。一是意境高、有個性;二是有時代特點;三是真實性強,詩言志,詩亦言情;四是通俗,大眾化。這也正是田凌云竹枝詞的主要特色。例如作于1999年的《“三熱”小議》,其一《名人精子》:“名人精子果真殊,學者專家認可無?虞舜父親頑瞽瞍,陶潛五仔盡糊涂。”其二《減肥》:“玉環四美中之一,飛燕雖姝忒瘦身。靚飾流行減肥熱,當心餓死細腰人。”其三《出書》:“各路星星令眼昏,新書出版鬧聲喧。臉皮還是時人厚,有點名兒便立言。”再如1999年作的《故鄉見聞六首》,其一憐廢品回收:“高昂破爛換錢聲,李去張來叫喚頻。不問而知來自哪,聽音盡是故鄉人。”其二刺算命先生:“荊沙地廣事多新,算命先生善弄唇。百萬入囊舌不爛,仙桃人勝沔陽人。”其三刺交通濫罰款:“交通不絕濫收錢,罰款仙桃更甚焉。路遠難歸游子嘆,死機膽小怕沾邊。”其四刺農業稅:“土地因何大片荒,農民負重力心傷。一年每畝交三百,各顯神通走四方。”其五刺縣市升級:“遙聞故邑又翻新,縣市嫌無地市珍。滿腦加官加級夢,心中就是少人民。”其六刺地方限制外地啤酒銷售:“仙桃啤酒日低潮,外地醇醪禁售銷。應以競爭求發展,何勞政府出餿招。”皆筆鋒犀利,直指時弊,類于雜文。好在詩中所諷刺現象,在今天已大多銷聲匿跡,社會總會在詩人的諷刺之中緩慢前進。
劉仁松,1947年10月出生。高級講師,湖北省詩詞學會會員。除教育行政工作外,主要從事高中語文和電大古典文學、古代漢語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有《蘇辛詞風辨異》《蘇軾黃州詞:多維內心世界的折射》《也談李清照的詞“別是一家”說》等八篇詞學研究論文發表。1965年2月開始習作中華詩詞,有詩詞作品三百多首,編有《靜遠齋詩文自選集》。作品多貼近大眾,描寫新時期蔡甸人民群眾的生活。如《臘八送豆皮》:“我家臘八豆皮香,老母叮嚀情意長。先送村東楊五太,莫忘隔壁鄭三娘。”質樸親切,透著濃濃的人情味。再如《姑娘桃林自拍》:“林中倩影閃如鶯,自拍姑娘愛意萌。彩信瞬間傳哨所,桃花人面可分清?”這一首將“彩信”這一新事物置于軍地戀情之中,很有新意。再如《蔡甸“生命之光”藝術團》:“歌聲嘹亮舞輕盈,神韻早忘重病身。生命之光安可泯,清平枯樹也回春。”蔡甸“生命之光”藝術團成員多是高齡的癌癥或其他重癥患者。再如《奓山星光村》其一:“應是江城第一村,男兒豪氣上青云。鄉中都市非虛妄,希望田園曙色新。”其二:“瓊樓五百整齊排,小院香風撲面來。劉阮流連驚世換,當年何必戀天臺。”其三:“星光燦爛耀蒼穹,殊象萬千正火紅。正道康莊堪造化,他年豪唱大江東。”這三首則反了蔡甸區新農村建設的成就。
吳春和,網名老禾。1953年生,曾任蔡甸區常福中學黨支部書記。現任蔡甸區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武漢網絡詩詞名人。吳春和性格耿直,能直言人家詩病,往往切中要害。善急就章,參與網絡詩詞群,若群中有采風活動,他不能參加,僅憑群中上傳的照片,即口占詩章,往往采風人未歸,其詩已成,且精準雅致,勝過去現場采風的人。所作竹枝,詼諧淺近,深得竹味。如《姐妹嘗橘》:“江水劃破碧云天,軍山余翠系客船。姐要嘗橘妹相遞,妹子嘗橘姐也甜。”其中“軍山”,在武漢經濟開發區軍山街長江邊,有橘園。《湖畔風情》:“纖纖玉指捅阿呆,雙岳堂前你討乖。湖上張帆難掉舵,明年花轎幾時來。”詞中所寫,乃是男孩去女方家里提親,出來后,女孩問男孩:“明年花轎幾時來?”熱辣多情,正是武漢妹子的風格。其竹枝往往還涉及地方風土人情,可鑒一方民情。如《吵嫁妝》:“幾件衣衫幾兩銀?打開箱子問娘親。婆家如若抄箱底,你叫姑娘好做人。”原注曰:“舊有女兒出嫁前吵嫁妝的習俗。姑娘嫁妝的多少,會影響其在婆家的地位和尊嚴,再者,對日后生活也會有幫助。于是,在出嫁前會和父母、哥嫂爭吵,要求多給嫁妝。楚劇《黃氏女吵嫁》,可為佐證。”《哭嫁》:“未曾上轎告娘親,昨夜幾番淚濕巾。從此嚶嚶辭別后,女兒已是別家人。”原注曰:“舊俗,姑娘在出閣的時候一定要哭,一方面表明舍不得爹娘,一方面據說可以祛除晦氣,帶來財氣。”這些竹枝詞存蔡甸風情,除了有文學價值外,更有民俗研究價值。
陳志波,網名濁浪清舟,蔡甸區人,70后,教師。業余從事中華詩詞、新詩和散文的寫作,作品散見于《中國詩選刊》《湖北詩詞》《九州詩詞》《詩詞世界》《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詞》等刊物和相關網絡媒體,現為湖北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武漢市蔡甸區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同時擔任中華詩詞論壇“九州詩詞”等版塊版主。作為武漢詩詞界暫露頭角的新生派代表,陳志波在竹枝詞的創作中能師古而不泥古,敢于創新。其竹枝能緊跟時代,從現實生活中去提煉素材,去尋找創作的靈感,去激發創作的火花。他認為,對于一個現代的詩人來說,完全模仿古人的寫法是沒有出路的。例如《春節新俗竹枝詞兩首》之《搶紅包》:“嘴含雙筷手得空,垂眼謹防屏閃紅。毫秒搶光君莫嘆,高人悉數快如風。”用漫畫的手法刻畫了一個熱衷于時下流行的微信搶紅包游戲的人物形象,古人哪有這樣的生活經歷,哪有這樣的題材?民風民俗也是陳志波竹枝詞創作的重要題材,如《高龍三首》,其一《扎龍》:“形同乙字勢如生,彩飾全身一月成。口嵌龍珠通體亮,開光過后滿村迎。”其二《舞龍》:“穿村過巷豎燈行,齒托肩扛看客驚。擂鼓燃鞭催舞起,龍身龍尾繞場迎。”其三《化龍》:“始于燈節至元宵,舞罷當年近水燒。男女身攜香燭紙,河邊祈拜雨風調。”區別于常見的滾龍,“蔡甸高龍”這一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武漢地區俗稱舞龍燈為“玩燈”,玩燈分三步:扎龍燈,玩龍燈,焚化龍燈。為什么要焚化龍燈呢?這也是傳統習俗,據說舞過的高龍不燒掉,來年會風不調雨不順。這三首竹枝詞將“玩燈”的全過程記錄下來,具有一定的風俗研究價值。
蔡曉明,1945年生,蔡甸侏儒山人,軍人出身,轉業在鄉鎮企業工作,會計師。侏儒山詩詞學會會長,蔡甸區老年大學詩詞研究會副會長,蔡甸區詩詞學會第四屆常務理事、副會長。作為侏儒山詩詞學會的頂梁柱,蔡曉明不僅自己要創作,還要輔導會員、籌措經費、編輯會刊、對外聯系等,可以說是一個人支撐著一個學會。其所主編的《侏儒山詩聯》一年一期,在資金沒有保障的情況下至今已堅持多年,個中甘苦,誰個知會!蔡曉明的竹枝詞多寫蔡甸侏儒山風土人情,趣聞軼事。如《侏儒山》:“楚王無道洞庭游,怒殺侏儒無緣由。小山有幸埋忠骨,從此古鎮美名留。”這首記載了在蔡甸地區口頭流傳的關于侏儒山得名的傳說。《魯公山》:“魯公山下新四軍,三打侏儒埋鐵釘。鬼子車胎冒了氣,三千日偽一鍋燉。”這首是對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新四軍三打侏儒山戰役的真實記錄。《黃絲河》:“黃絲河畔美少年,不當村官喜種田。十里牛鞭催日月,藜蒿風長賺大錢。”這首寫的是侏儒山千湖村的學子田爽大學畢業不考公務員,承包黃絲河畔兩畦田科學耕耘,終以大棚藜蒿出名的真人真事,讓人看到了農村的未來與希望。
刺哎呀(筆名),生于20世紀70年代,供職于武漢市蔡甸區文體局。湖北省作協會員,曾有詩作公開發表或出版,主編《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詞》一書。他創作竹枝時,考慮其于舊體格律之中,重記錄世事、傳述人情,重鋪陳比興、曉暢清新,尤重詩中有我,我在紀實,我在感物,我在寫自己的口和心。如《題蔡甸竹枝詞集》:“高山流水竹枝詞,流水高山唱竹枝。飽蘸鄉情詩滿卷,知音故里有相知。”作為文化領域的領導干部,他關注區域內的文化建設,行諸筆端,便是一首首雅俗共賞、充滿人文情懷的“文人打油詩”,如《蔡甸區博物館》:“博館藏珍未絕弦,康聯鐘碣鑒千年。胸懷蔡甸滄桑史,攜手今賢繼古賢。”《蔡甸區影劇院》:“當年不夜盡霓虹,光影聲腔韻未終。蔡正街頭戲園子,幾多塵事憶其中。”《天人合一奇石館》:“大石棱棱坦膩肥,小石琢琢攏珠璣。千峰萬壑從無語,妙會天人兩忘機。”《廣場舞》:“城東霓虹不夜天,城南花樹似猶燃。一城秋色爭看盡,處處歌飛舞自翩。”
李正華,出生于蔡甸區侏儒山。幼年因家庭社會關系失學,在鄉師指導下發奮自學。20世紀60年代,嘗創作大躍進民歌在《漢陽報》發表。此后,在管用和輔導下從事文藝創作。與董宏猷、徐金海一道在水利工地、農業學大寨中創作詩歌、散文作品,在《孝感報》《布谷鳥》《湖北文藝》等刊物發表。1985年任侏儒鎮文化站站長,正兒八經地干起了文化專業,是侏儒山地區當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1985年發起組織侏儒地區詩詞楹聯學會和漢陽縣詩詞楹聯學會,堅持開始詩詞創作活動,編輯詩詞專輯10多集,使群眾性詩詞活動成為該地區一張名片。退休后,協助《武漢開發區報》開辟詩詞專欄,輔導作者。其詩詞歌賦,汪洋恣肆,不被格律束縛,所作竹枝率皆如此。如《金雞寨》:“金雞高歌曙色新,寨上村民忙不停。賣了藜薅賣瓜果,懷揣萬元進家門。”金雞寨即蔡甸區侏儒街金雞村,楚天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盛產藜薅、蓮藕、西甜瓜等蔬菜,暢銷全國各地,成為百姓餐桌上佳肴。《光漢中學》:“炮火連天武漢淪,師生未泯救國心。光漢不辭千般苦,傳道授業勵學人。”光漢中學創辦于抗日戰爭時期,借侏儒山崇仁寺為校舍,為當時敵后唯一的全日制民辦學校,有學生二百余人,新中國成立后,不少人任職于武漢大學等高校。
丁業祥,1942年生,蔡甸區人,1963年參加工作,曾任蔡甸區棉花公司辦公室主任等職。2002年退休,現為省、市、區詩詞楹聯學會會員,蔡甸區老年大學詩詞研究會會員。其竹枝詞生活氣息較濃,如《游泳》:“工余戲水去江河,老少相隨逐浪波。站在高坡朝下望,猶如煮餃正開鍋。”結尾的比喻,形象而生動,乃將民間口頭語言揉入竹枝創作中,所謂“人人口中有,人人筆下無”者也。《城區禁鞭》:“禁炮無鞭過大年,神清氣爽少霾煙。春聯一副門邊貼,環保新風永續延。”新風新事,正是竹枝詞創作應當關注的。
唐必舟,筆名唐洲,1949年生,蔡甸區大集人,蔡甸區詩詞楹聯學會會員,詩詞作品多次獲國家及省市比賽獎項。其所作竹枝有語言通俗者,饒有風趣,如《洪北葡萄園》:“青絲碧葉爽清秋,滿架葡萄亮光頭。妹妹快來哥抱你,伸高摘得潤歌喉。”《社區老人》:“農村改建住高樓,飯后茶前常轉悠。奶奶爹爹聚一塊,閑聊往事敘鄉愁。”其作亦有語言典雅者,含蓄深情,如《大集巨變》:“高樓林立竹圻灘,輕軌嘰嘲板橋寒。舊地新城呈壯景,長天不夜泊龍灣。”《南湖夜》:“樓閣參差白鷺洲,花蓮沿岸蕩風悠。湖鶯幾處清歌脆,萬頃燈波不勝收。”
孫克干,蔡甸區奓山人,生于1946年12月,別號秦府居士、冷眼齋主人。大學文化,任高中語文教學近30年,現任區老年大學古典文學班教師。愛好廣泛,興趣博雜。為市、區詩詞楹聯學會會員、理事。竹枝詞作品語言清淺耐讀,有社會擔當。如《印象奓山二首》:“大奓山傍小奓湖,河汊港灣多野魚。摳藕采菱剛下水,不時飛起大花鱸。”“小奓湖伴大奓山,南面蔥蘢北面殘。昔日風光今已變,變成武漢后花園。”兩首竹枝寫盡奓山地區的自然風光的曲折變化,第一首寫的是幾十年前自然環境沒有人為破壞的奓山。第二首前兩句是奓山山體因開山采石而遭到嚴重破壞,“南面蔥蘢北面殘”的真實寫照;后兩句則是寫禁止采礦,恢復植被后的奓山現狀。兩首竹枝極盡轉折之能事,誠為佳構。孫克干還寫有《竹枝詞探原》組詩,以竹枝寫竹枝,頗有意趣。其《原根》三首,依次曰:“竹枝本系土家音,巫峽群山養俗民。巴女蠻兒隨處唱,扶犁割麥也思春。”“柴米油鹽唱野耕,山民自古與山親。隔溪飄出一聲吼,喜煞姑娘半匿身。”“閑來持竹舞風情,方習謠辭嘆眾生。依俗制音緣夢得,楚江流韻遍山城。”其《原流》三首曰:“土家兒女竹枝歌,喜樂哀傷悵怨多。愁死愁生愁日子,唱天唱地唱生活。”“巫童巴女放情歌,彌漫千溪萬道坡。音獷聲粗危崖顫,旅人商客樂隨哦。”“竹枝傳遍大中華,流向勾欄都市家。海外英倫歐亞美,學謳竹韻釵那啦。”其《原盛》三首曰:“竹鞭擊鼓舞花枝,土曲方音艷韻糍。婉轉流鶯初試翅,羽裾飄袂惹香思。”“根植詩經發楚音,中唐始盛廣抒情。記聞萬物興衰事,胸有揚砭寄此聲。”“唐宋元明代代傳,多家竹體試斑斕。清時定格三平韻,鼎盛空前絕大觀。”其《原玉》三首曰:“本為粗璞棄蠻謊,玉質金聲陋中藏。和氏鑿磨終現碧,巴音楚韻化鏗鏘。”“七言四句調清瑯,巫語巴辭效大方。節奏聲情隨頓挫,音頻律韻任仰揚。”“巴山楚水土家腔,詠土吟風謔帶莊。俗語方言歌所見,回環比興味深長。”
張金舟,網名依山。1950年出生于蔡甸區奓山鎮。17歲應征入伍當水兵,28歲赴遠安工作。他熱愛古詩詞閱讀并創作,現任遠安詩詞學會副主席。2011年主編有24萬字的《古詩話遠安》一書。他對竹枝詞有濃郁興趣,善寫農事,如《水澆春》:“子夜欣聞雨問津,方知偶遇水澆春。雖無爆竹喧除夕,卻有甘霖送萬民。”《秋雨》:“蕭瑟秋風稻菽黃,滂沱雨霽少年忙。圍堤筑壩戽干水,黃鱔泥鰍任桶裝。”
周顏樑,1952年生,筆名漢陽樹,武漢市漢陽縣(今蔡甸區)人。1968年知青插隊黃岡山區,1970年抽調至武漢金屬容器廠。他曾打鐵13年,后任下料、保管、采購等至退休。其間下崗謀生多年,擺過地攤,當過貨郎,開過書攤。2013年進入武昌老年大學和省老年大學詩詞班。現為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武漢詩詞楹聯學會、武昌詩詞楹聯學會及市散曲研習社會員。自從結識了沙月以后,就自覺搜集身邊愛好者的竹枝詞習作,自費刊印竹枝詞小報,免費贈閱。其師從陳齡彬、徐明庭等創作的竹枝詞《漢口舊事》,就是非常珍貴的漢口城市風貌變遷資料。如《糞碼頭》:“糞便收裝有木車,天天早上定時拖。車中送到龍王廟,倒進方筒溜下河。”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老漢口是如何解決的?讀此詩略可一曉。武漢地區有“下河”一詞,即到河塘清洗便器的雅稱。且再看一首內容相關的《下河婆》:“躡腳清晨走進來,房門早已為她開。拎圍桶去街邊洗,杈個清光再送回。”下河婆是以為人家傾倒并清洗馬桶的職業婦女。老漢口因人密廁稀,故家家備有圍桶(即馬桶),解決婦女方便之難。后演變成高腳痰盂,可充陪嫁。杈(音岔)子是把竹筒一端劈成細絲狀的擦拭工具。因一端用手持,又稱“杈把子”。每家用布簾在墻角圍一“腰事角”,圍桶放于木制“金柜”中,便是當時人家的簡易衛生間。老漢口碼頭眾多,且看這首反映碼頭搬運工人勞動情景的《裝卸隊》:“嗨呀唬喂哎嗬嘿,重貨乖乖順位移。墊用跑筒挪動巧,因形借力顯神威。”作者自注說:“黃陂街一帶臨近碼頭,起重隊伍甚多。起初起重活計多靠人力完成,技術含量頗高。號子喊起來優美、動聽。‘跑筒’即鐵筒,塞墊進貨物下方,再加撬推繩拉,舉重若輕,騰挪自如。”
丁翠華,女,1963年出生于武漢。是中華詩詞學會、武漢作家協會、香港詩詞學會、東坡詩詞學會、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武漢詩詞楹聯學會會員。《中華女子詩詞》《中華女子散曲》編委,香港詩詞論壇版主,其詩詞在各類評選活動中多次獲獎,詩詞散見于國內外各級詩詞刊物。丁翠華認為詩人寫詩,應內外兼修,詩在詩外。寫詩要用真情來寫,深入自己的靈魂,用真情實感來打動讀者。詩是一幅畫,畫是一首詩,詩情畫意要融為一體,是詩的最高境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她短小精悍,語言一定要精煉,要有韻味,要有美感,要有意境。在寫竹枝詞上,丁翠華能用心營造一種畫面感,用形象和意象來說話,力求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語出天然,語淺意深。如《夏日荷塘》:“夏日炎炎似火燒,紅蓮朵朵水中嬌。蜻蜓來往花叢舞,女子采蓮香氣飄。”再如《武漢過早》:“黎明小巷露晨光,美味飄香在路旁。熱干湯包面窩脆,醇甜米酒醉他鄉。”這首竹枝詞來源于生活,竹枝詞要寫出本土風情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楚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民風民俗也是非常有趣。《小河漁家》:“清晨輕霧滿河灘,寂寂小舟停岸旁。近問漁家有魚嗎?新鮮魚蟹待君嘗。”在漢陽月湖橋下的漢水河,常有歇岸的小船在此買活魚,他們吃住在水上,常有岸邊的游人去向舟上的人買魚。丁翠華寫有《東湖竹枝詞》12首,是一口氣寫成的,非常有生活氣息。還有《黃鶴樓竹枝詞》4首是她坐車過武昌所得,以及《漢陽竹枝詞》12首是她經常在漢陽江灘散步所得。諸作很接地氣,如《黃鶴樓竹枝詞四首》:“白云黃鶴楚鄉樓,矗立蒼穹云里頭。俯瞰長江天地闊,波濤蕩盡古今愁。”“高古雄渾黃鶴樓,登樓名士寫風流。長江浩淼千帆過,渺渺煙波鳴對鷗。”“黃鶴樓前拂晚風,車流不息越橋東。清輝明月掛天宇,梅曲飄浮隱夜空。”“黃鶴樓中商賈留,天涯羈客酒澆愁。渡船送走煙波客,唯見江空一白鷗。”丁翠華認為竹枝詞在口頭文學上,也應做到雅俗共賞,既有陽春白雪,也應有下里巴人。寫詩,應取材于生活,生活是無窮無盡的創作源泉,讓生活來感悟我們,豐盈我們的內心。“寫詩,讓生活充滿詩意。讓自己開心,也讓讀者開心。”這就是丁翠華的心聲。
劉先森,字古木,中華詩詞學會研修班導師,《湖北詩詞》原常務副主編、《心潮詩詞評論》原副主編,現任《詩詞世界》執行主編,《九州詩詞》《南山詩刊》顧問。1991年師從楊金亭先生,同年在《詩刊》舊體詩詞研修班畢業,著有詩集《古木吟草》。逾千作品散見于國內報刊,部分作品并被多家文集收錄。古木力圖用簡約的文字,寓情于美好的意象,借助形象的語言,把通過意象思維構造出來的意境暗示給讀者,而不是用韻語去訴說。自謂倘若能曉明某一事理或哲理,便是慰藉。其竹枝詞清俊淡雅,俚而不俗,代表作為《漢正街竹枝詞》一組。其中有描寫漢正街知名老字號的,如《謙祥益綢布店》:“招搖漢口著三藍,顯赫旗袍綢布衫。百姓至今思老店,舶來產品太平凡。”“三藍”,即當年經營的寶藍布、寶藍細布、寶藍竹布,民間也稱“三寶”,曾暢銷武漢三鎮。《蘇恒泰傘店》:“紙打桐油竹骨簧,如逢天洓百花揚。人人一把紅藍白,遮雨遮風遮太陽。”“天洓”,武漢早期的方言,意思是下雨的天氣。《汪玉霞大喜餅》:“豆沙火腿果香仁,甜脆酥心羨煞人。尋市如今無覓處,每思其味有余津。”“汪玉霞”,漢正街二百多年的老字號食品店。還有描寫漢正街特色街區的,如《集家嘴干鮮一條街》:“漢江沿線碼頭稠,百樣干鮮順水流。閩粵川湘自家運,家家都有對江樓。”《第一大道地下城》:“東西漢正貨通衢,地下商城羞義烏。立體縱橫易迷路,琳瑯勝過上河圖。”還有描寫在漢正街討生活的底層市民的,如《扁擔》:“原自農村青壯哥,飛奔窄巷似穿梭。兩頭掛著全家愿,肩托初陽到漢河。”“扁擔”,漢正街挑夫的俗稱,一如重慶的“棒棒”。《麻木》:“運物載人轱轆圓,不分晴雨暑寒天。為何計較兩三角,總想零錢變整錢。”“麻木”,乃武漢人對腳踏三輪車車夫的戲稱。此外,游蹤所及,古木還創作了許多反映各地風景名勝的竹枝詞,亦別有情味,如《武湖》:“輕舟劃破鏡中天,淺底魚翔云里邊。遙望一橋湖上過,好通南北送生鮮。”武湖在武漢市新洲區。《羅田義水外灘》:“影蘸云煙浣碧波,誰將兩岸撒婆娑?窮鄉倏忽集商賈,巧手同梳福澤河。”《九龍寨》:“橘染青山萬點紅,雕廊濁酒對江風。殘礁千孔凝剛毅,一葉云帆指向東。”
這正是:
漢陽古郡最知音,只要君心有架琴。
鸚鵡洲頭江水滿,晴川修竹已成林。
上一篇:《竹聲已感江南客一曲俚歌動木蘭》楚地竹枝詞研究
下一篇:《江北江南書三卷竹枝次第展風情》楚地竹枝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