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貴祠
朱貴祠,位于慈城大寶山西麓,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為紀念在鴉片戰爭中英勇陣亡的朱貴將軍及其部下。原名“高節祠”,又名“慈郭廟”,俗稱朱將軍廟。祠內原有民族英雄林則徐題寫的“忠規孝矩”四字牌匾。
《清史稿》是這樣敘述朱貴將軍與大寶山之戰的:
“鴉片戰爭”中浙東一帶的戰事,以定海之戰最激烈。后來由揚威將軍奕經統率的清軍,將帥無能,視戰事如兒戲,唯有朱貴將軍稱得上忠勇。
朱貴,字黻堂,甘肅河州人。出生于行伍之家,考中武秀才。曾在川陜一帶清剿“教匪”,有匪首藏在密密的竹林里,拿長矛刺傷主將,朱貴奪其矛而擒之,勇冠軍中。道光二十一年(1841),擢升為浙江金華協副將。
道光二十二年(1842)春,奕經規劃收復寧波、鎮海,令朱貴率陜甘兵九百人參與收復鎮海。朱貴的部隊還沒到達鎮海城下,寧波一路清軍已作戰失利,于是奉命停止前進,轉赴慈溪長溪嶺大營,暫屯慈城大寶山。二月初四早晨,英國侵略軍乘勝以兩千人自慈城大西壩登岸,進攻大寶山,朱貴率所部迎擊,斃敵四百余人。敵人不停地進攻,從早晨戰至傍晚,朱貴的士兵都沒有吃飯,依然死戰不退。這時鄉勇忽然潰散,敵人從后山包抄上來了;又發現有三艘敵艦自丈亭江直逼大寶山下,朱貴所部腹背受敵,陷入重圍。最后時刻,朱貴“怒馬斫陣,中槍馬倒,躍起奪敵矛奮斗,傷要害,乃踣”——也就是騎馬沖向敵人,中槍倒地,又躍起,奪敵人之矛進行肉搏戰,不幸被擊中要害犧牲。兒子昭南,用身體保護父親,同時陣亡。部下黃泰、徐宦、陳芝蘭,知縣顏履敬等,連同兵卒三百余人英勇戰死。皇帝下詔嘉其忠勇。
朱貴祠
由于大寶山之戰中,敵人“受創甚鉅,遂戒深入,慈溪縣城獲完”——意思是敵人被打怕了,不敢深入,慈城也因此得以保全。鄉民們為紀念朱貴將軍抵抗侵略者的功績,為其建祠立廟;在收復寧波、鎮海戰斗中犧牲的少數民族將領阿木穰、哈克里也附祀其中。
《清史稿》是這樣評價這場“鴉片戰爭”的:“海疆戰事起,既絀于兵械,又昧于敵情,又牽掣于和戰之無定,畏葸者敗,忠勇者亦敗。專閫之臣,忘身殉國,義不返踵,亦各求其心之所安耳。嗚呼,烈已!”意思是說:在這場戰爭中,清軍武器、情報都落后很多,是戰是和意志不堅定,消極避戰的失敗了,英勇抵抗的也失敗了。然而像朱貴、阿木穰、哈克里這些遠道而來的將士,舍生忘死,精忠報國,盡管戰斗失利,也可以說問心無愧了。這是一場悲壯慘烈的戰爭。
《清史稿》關于朱貴將軍與大寶山之戰的敘述,可能有三點不符合事實:
其一,朱貴所部駐扎于慈城西門外大寶山,文蔚所部駐扎于長溪嶺,根本不是為了保衛慈城。英國侵略者從寧波來,完全可以從慈城東門、小東門、北門進入。當時慈城城內只有幾百個民兵和一個不懂軍事的知縣,一觸即潰。即使大寶山上槍炮齊發,其射程火力也根本阻擋不了敵人進城。從寧波出發,敵人完全可以不理會朱貴、文蔚所部,沿姚江西進,占領余姚、紹興,乃至杭州,所以清軍的這個布防根本就是消極避戰,作壁上觀。
其二,朱貴將軍所部的戰果,一說斃敵四百余人;一說“英軍尸體遍地皆是,用三艘小火輪裝運了數天”;一說朱貴將軍騎馬沖鋒,“手斬數十級”——按當時清軍戰斗力,取得這樣的戰果幾乎不可能。據學者茅海建所著的《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大寶山之戰英軍僅陣亡3人,清軍陣亡達340余人。
其三,所謂“受創甚鉅,遂戒深入,慈溪縣城獲完”完全不符合事實。據《溪上遺聞集錄》記載,朱貴將軍戰死后,敵人進入慈城,焚毀大堂、內署及左右丞尉署,破獄出罪人,毀壞房屋無數。按光緒《慈溪縣志》的記載,二月初四戰斗結束后,英軍焚毀官署、大有倉、鄭山廟、護龍寺,二月初五焚長溪寺,二月初六才退還郡城。慈城又一次遭受了明代倭寇屠城那樣的浩劫。所謂“用三艘小火輪裝運了數天”,很有可能是英軍在源源不斷地運送戰利品。之后,敵人集中兵力北犯,艦隊駛抵南京江面,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這哪是敵人被朱貴將軍的抵抗嚇破了膽?
值得一提的是朱貴祠內原有林則徐題寫的“忠規孝矩”四字,意思就是“為人臣止于忠,為人子止于孝”,朱貴將軍父子稱得上忠臣孝子。雖然沒有打勝仗,卻也沒有像當時很多清軍將領那樣畏敵如虎,臨陣脫逃,他們是嚴守規矩的模范軍人。相比之下,那些不守規矩的清軍將領,既不能算忠臣,也不能算孝子。
朱貴祠內還有一塊立于1940年冬的“重修朱將軍廟碑”。當時為鼓舞抗戰士氣,民國政府慈溪縣長章駒主持重修朱將軍廟,其碑記寫道:自七七事變以來,慈溪小縣“踴躍從戎者已達五千余人”。一年后,慈城淪于敵手,縣長章駒殉職于四明山抗日前線。
上一篇:慈城《扎根大地》
下一篇:慈城《植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