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儒潘平格論慈孝
潘平格,字用微,慈溪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他和同時代的黃宗羲是學術對手,全祖望曾說宗羲“最斥潘氏用微之學”;而有人盛贊用微“儒門之有潘子,猶釋氏之有觀音也”,把他比作佛祖門下的觀音菩薩,人氣極高。用微的慈孝語錄選自他的《潘子求仁錄輯要》,其中涉及孝的道理、孝的意義、孝的方法。
一、愛親敬長即圣賢
用微認為,如果人人都真誠地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并把這種愛親敬長的良知推廣到日常生活中,那么無論從事何種職業(yè),都是高尚的圣賢事業(yè),無論農(nóng)民、工人、商人都可以成為圣賢之人。人固有貧富貴賤,但每個人的愛親敬長之心沒有高低貴賤。每個人只要發(fā)揚這種愛親敬長的善心,就能做一個圣賢之人,就能在平凡中成就偉大。
茍人人篤其愛親敬長之良,人人擴而充之于人倫日用,則經(jīng)管藝業(yè)皆圣賢之事,農(nóng)工商賈皆圣賢之人。蓋事有閑忙,而愛親敬長無閑忙;人有貴賤,而愛親敬長無貴賤。家家致謹于事親從兄,則家家復性求仁,家家成其為孝子悌弟,則家家圣人賢者。
弟子問“求仁”的方法,用微告之以“愛親敬長”。弟子請益,用微曰“達之天下”。弟子認為“愛親敬長”容易做到,而“達之天下”讓人感覺很空泛,用微指出“達之天下”之所以空泛,是因為“愛親敬長”做得不扎實。“達之天下”和“愛親敬長”道理是一樣的,關鍵在于渾然一體:“愛親敬長”就是與父母兄弟渾然一體,“達之天下”就是與天下萬物渾然一體。只要與父母兄弟渾然一體,就能與天下萬物渾然一體。
今之不能渾然天地萬物一體者,正是其父子兄弟不能渾然一體也。若父子兄弟已渾然一體,有不渾然天地萬物一體乎?自然而愛真愛油然,自然而敬真敬盎然,渾然父子兄弟一體,渾然天地萬物一體矣。故求仁之學,只專力于孝弟而已,無不盡,不必更覓工夫也。
這里所謂的“渾然一體”,其實就是“我”與父母兄弟、天地萬物有一種休戚相關、感同身受的情感,在道德倫理方面的表現(xiàn)則是無我無私。“愛親敬長”與“達之天下”,二者所成就的功業(yè)有大小之別,而無私無我的圣賢境界卻是一樣的,因此用微的“求仁之方”適用于每一個人。
二、百善孝為先
用微說,曾見過整日為生計奔波的小老百姓,卻真的很有孝心。而真有孝心的人,就一定能為周圍老百姓做好事,愛護生命,并且非義不取,見義勇為,百善皆從孝而來。
嘗見有終日營生之小民而愛敬真至者矣。愛敬真至,則必為善于鄉(xiāng)里,慈心于物命,而取予不茍,非義不為者矣。
他還認為,一個真正有孝心的人,也一定具有百善;只要推廣這一顆孝心,就能正確對待所有的人,正確對待天下所有的事物,這當然是就正確的態(tài)度而言。
孝者必悌,孝者必慈,孝者必忠,孝者必信,孝者必夫婦有別,只一孝已貫徹五倫,只一孝便舉心加彼以保四海。
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在用微看來,“親親”必能“仁民”,“親親”必能“愛物”;若不具備這些美德,只能說明“親親”做得不夠,未到達至誠無私的境界。
三、事困苦的父母
用微幼年喪父,寡母年邁,家境貧寒。他切身感到,對于貧賤的父母、衰老的父母、獨居的父母更應加倍盡孝;對于他們,不是索取更多,而是要奉獻更多的愛。
予居貧賤,值寡母衰年,竊謂人子事父母無不當盡其誠孝,惟是適當貧賤,或值父母衰老鰥寡,更宜留心。事貧賤之父母,當倍竭力于事富貴之父母,富貴之父母安樂,貧賤之父母憂勞也;事衰老之父母,當倍竭力于事壯健之父母,壯健之父母能運動,衰老之父母待扶持也;事獨居之父母,當倍竭力于事具慶之父母,具慶之父母兩情各愜,獨居之父母苦懷自忍也。
要加倍孝順貧賤的父母、衰老的父母、獨居的父母,做到這些當然很難,但所謂疾風知勁草,唯其如此,離用微所謂的圣賢境界才越近。
四、不怪父母不慈
舜是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之首,他用慈悲大愛感化了原來對他很壞的父母兄弟,他是天下孝子的榜樣。用微認為,對老悖的父母,應當學習舜的做法。作為兒女,不應該責怪父母不夠慈愛,而應該自責:我為什么不能像舜一樣感化父母?如果能這樣不斷地反省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就能喚醒良知,使赤子之心不被污染,離圣賢境界就會越來越近。
舜,人子也,我亦人子也。舜事頑嚚之親而可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事教養(yǎng)真至之親而盡道不如舜,不特可愧,亦誠可憂也。自省自愧,自愧自憂,憂愧自深,勉強日篤,則愛敬真心自油油無間,而可不失孩提赤子之良矣。
父母不慈而子女不孝,看起來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因果關系,而用微認為,立志做一個圣賢仁人,就不能停留在以直報怨的境界,而應該以德報怨,就像舜對待父母那樣。
五、諭父母于道
父母也會犯錯誤,如何勸導父母接受正確意見?怎么勸比較好?用微認為,先要得父母的歡心,然后才可以相勸。如何得父母的歡心?就是要先做好自己的分內(nèi)事,父母自然就會開心。自己的事情都沒做好,怎么能勸父母呢?
事父母須先得其歡心,然后可諭親于道。不然,雖諭之,不從也。又須大有害于義者,委曲轉移之;無害于大義者,曲從之。若每事規(guī)正,則觸親之怒,必無轉移之日矣。大約先得其歡心,肯從我于道,然后細事亦可規(guī)正。
只在自己事事盡分,事事得當,自能得親之悅,自能動親之心,諭親于道,至此亦易為力。
還有,不是每件事都勸,也要區(qū)分大小,講究策略。對于細枝末節(jié)的問題,要盡量順從父母心意;不能事事都持反對意見,不能急于求成。
六、兄弟之道
用微說,兄弟小時候一起玩耍,非常親密。至于后來兄弟之所以失和,一定要先從自身找原因,要想想自己哪里沒做好,不要責怪兄弟對自己不好。
兄弟幼小之時,牽袂攜手,怡怡愛敬。其有不愛不敬,是我兄道弟道之未盡。但求所以自盡其兄道弟道,而不尤兄弟之不愛我敬我。
一生問:“兄行不義,諫之不從,奈何?”曰:“亦是吾子所行多不合道,原不滿于令兄,故諫之不從。今不得以口舌爭,須是吾子事事盡道,委曲感通,所謂以身諫,毋以言諫。”
學生問:如果兄長做了壞事,又不聽勸,怎么辦?用微說,那也是因為自己原先做得不對,讓兄長討厭了,所以才不聽你的勸。如今,也不能靠兄弟吵架解決問題,要先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兄長心中的不滿情緒消除了,你才勸得進去。要以行動感化,避免口舌之爭。
七、朋友之道
用微說,對待朋友與對待兄弟親人的道理都一樣。要勸的話,也要先做好自己的分內(nèi)事,這樣朋友才聽得進去。還有,對自己要嚴格要求,對朋友卻不能每件事都嚴格要求,要管大不管小。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勸告朋友,也是這個道理。
又曰:“不特于吾親為然,即交朋友亦然。自己事事盡份,事事得當,自能起朋友之信,自能動其興起之念,忠告善道,自肯聽從。”
又曰:“在自己份上無分大小,事事盡道;若人份上,正其大而不正其細,一切宜然。故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用微在此強調對待朋友與對待父母兄弟相同的一面,即都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從方法上講當然也是對的。其實按儒家本意,對待朋友與對待父母兄弟在根本原則上有很大不同:父母兄弟以天合,君臣朋友以義合。對君臣朋友必須以禮節(jié)之,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可以選擇離開;對父母兄弟,即使三諫而不聽,也要號泣而隨之,始終不離不棄,因為在儒家看來,兒女之孝和父母之慈一樣,并不完全遵循對等交換的原則,在很多情況下都是無條件的。
上一篇:慈城《江南大儒家》
下一篇:慈城《父母慈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