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忠墓
慈城大寶山有三忠墓,是從寧波三忠巷搬遷過來的。“三忠”,指明朝末年的三位抗清烈士:董志寧、馮京第、王翊。
在明朝行將覆滅之時,江浙一帶還是比較擁護明朝的,所以當清軍南下統一全國,浙東地區的明朝官員、鄉紳紛紛舉起義旗進行抵抗。“三忠”的故事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
一、董志寧
董志寧是孝子董黯后裔。明朝末年,他還只是一位在國子監讀書的秀才,并非明朝官員,但他理想遠大,立志報效國家。1645年農歷六月,清兵攻入浙江,他和另外五個秀才四處聯絡寧波城內鄉紳,鼓動他們起兵抗清,但應者寥寥,都嘲笑他們自不量力,他們六人因此被稱為“六狂生”,志寧為六狂生之首。當時只有辭官在家丁憂的錢肅樂支持他們。不久,明魯王朱以海在紹興建立政權,授予董志寧大理寺評事。這時漢奸謝三賓也來了,他以重金賄賂魯王近侍,被授予東閣大學士。三賓趁籌集軍餉之機大肆貪污,志寧非常討厭他,于是辭官回鄉。1646年農歷六月,清兵越過錢塘江,駐守錢塘江南岸的義軍一觸即潰,三賓馬上又投降了。這時,整個浙江只剩下定海、象山的一些海島還沒有被清兵占領。明軍余部轉戰福建,連續攻克沿海州縣,進逼福州;清廷只好抽調浙江駐軍前去增援,一時浙江境內兵力空虛。趁此機會,志寧和五位抗清志士又在寧波城中與定海明軍殘部、四明山義軍約好日期,準備里應外合,一舉光復寧波城。而不幸的是這次起義計劃又被謝三賓發現并告密。清軍四出搜捕,志寧只身逃走;其余五位抗清志士遇害,史稱“寧波五君子”。之后魯王返回定海,又多次派遣志寧聯絡內地義軍,與定海明軍相呼應。1651年農歷九月,定海最終被清兵攻破,志寧自殺殉國。他的好友千方百計找到他的遺骸,將其葬于寧波城北馬公橋下。據說在落葬前一日,好友夢見志寧對他說:“我身體少了一足怎么辦?”醒來察看,果然和夢里說的一樣,好友大驚,遂用蒲草扎成一足,使志寧能以完整的身體入土為安——保持身體的完整,這是古代孝子很在意的一點,即所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
志寧堅持抗清,家屬大受連累:仆人文周為保護志寧的家人,遭清軍嚴刑拷打,垂死不言,并縞素終生,為志寧守孝;繼妻羅氏在志寧殉國后服藥自盡;志寧的兩個兒子寄養在遺民高宇泰家中,長大后追隨父親的足跡“蹈海不返”,誓與清朝不共戴天。真可謂一門忠烈,古今罕見。雍正八年(1730),在志寧殉國八十年后,他的重孫請著名學者全祖望為他撰寫神道表。之后,他所痛恨的清朝追贈他為“忠節”。
二、馮京第
馮京第,字躋仲,出身慈城望族馮氏。明朝末年,他曾經跟隨時任天津巡撫的族叔馮元飏抵抗清兵入侵,立有戰功。后來魯王朱以海在紹興監國,京第前去投奔,擔任御史。清兵越過錢塘江,他追隨魯王逃到定海。當時魯王政權商議派人去日本借兵,以應對清兵,有人認為這是引狼入室,好比吳三桂賣國。京第卻說:“現在明朝已經失去絕大部分國土,就是想賣國也沒什么好拿出來賣的了。”于是被派遣去日本借兵。船到了日本長崎,對方卻不允許他登陸。京第只能每天穿起明朝官服,在船頭一邊慟哭,一邊磕頭,苦苦哀求日本出兵相救——就像“申包胥哭秦庭”。后來日本執政派使者來視察,京第向使者遞上他寫的血書。執政被他感動了,說:“明朝喪亂,日本未能出手相救,使明朝使者上門痛哭,這是日本的恥辱啊。”打算征用全日本的罪犯作為援軍,讓京第先回去復命。而最終日本方面連一個救兵也沒派來。1647年4月,京第隨同張名振率領明朝水師進入長江口,準備大舉反攻,不幸遇上海嘯,失敗而返。他從定海回到四明山,自己拉起隊伍,準備持久抵抗。1650年冬天,清兵要對定海的明軍殘部發起總攻,因擔心四明山義軍在背后搗亂,就先分兵兩路圍剿。當時京第已重病在身,來不及轉移,被部將王升出賣。他寧死不降,被殘酷殺害。王升賣主求榮,遭人唾棄,最終也被清兵處死。
三、王翊
王翊,字完勛,祖籍慈溪,遷居余姚。他和董志寧一樣也是一名秀才,任南明魯王政權兵部職方主事。后來作戰失敗,被清兵抓獲。當時清朝官員王爾祿讓他寫供狀,他揮筆寫下“生平忠憤血,飛濺于群虜”,寫完將筆扔向王爾祿,決心為明王朝奉獻一腔熱血。這時清兵準備進攻定海,暫將他關押起來。王翊每天起來從容整理衣冠,飲酒賦詩,毫無懼色。不久定海被攻占,清軍將領為報復王翊,輪流用箭射他。肩膀、臉頰、肋骨都被敵人的箭一次次射中,他卻巋然不動。敵人砍斷他的脖子,他的身軀才轟然倒下。他的兩個侍從也同樣立而不跪,敵人用兵器抽打他們,他們就面向王翊跪下,最后也和王翊一樣英勇就義。這時連清軍將領也不得不嘆服他們幾個都是鐵骨錚錚的硬漢。
“三忠”誓死抗清,都付出了家破人亡的慘重代價。當初清兵抓不到馮京第,就抓了他的家屬;最終他的老母尹氏被發配燕京,妻子葉氏上吊自殺,十五歲的兒子馮頌被砍頭。由于王翊不肯投降,他的弟弟王翃先被扣為人質,后被無辜殺害;女兒本來已與人定親,受他連累,也被沒入清朝勛貴家為奴,被迫自盡。
由于他們殊死抗清,連累父母孩子,家族遭遇滅頂之災,從這一角度看他們屬于不慈不孝。但換個角度,他們既然成了明朝官員,也就有了新的責任和義務,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言:“如果忠君是他的責任,則由于忠君他才真正成為孝子。”因此也可以這樣說:就因為他們是忠臣,所以他們也是孝子。
當初與王翊一同舉兵起義的還有他的同鄉秀才王江。后來馮京第被殺,王翊避入海,王江逃走;清軍抓了王江的母親作為人質。為了不連累老母,王江剃光頭發,穿上僧服,一個人去杭州自首,被清朝當局軟禁起來。不久王江的母親安然去世,王江忽然買進一小妾,天天與她如膠似漆。王江的妻子醋意大發,從早到晚罵個不停。王江故意通過清朝官府把妻子給休了。妻子臨走時大罵王江,揭他的隱私,表示與他恩斷義絕。有一天王江提出要去西湖游玩,看守他的清兵以為王江沒有帶寵妾,不可能逃走,于是放松了警惕。王江趁機逃脫,與妻子會合,重新舉起義旗,直至最后戰死。——民國初年蔡鍔將軍從袁世凱監視下成功逃脫的故事,就與王江的這段經歷十分相似。與“三忠”相比,王江先安頓好母親,盡到了做兒子的責任;又為明朝戰斗到最后,可以說做到了忠孝兩全。
上一篇:慈城《三鳳王家》
下一篇:慈城《世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