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孝子順娘心
話說東漢年間,慈城北山下住著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子:母親黃氏腿腳不便,患病多年;兒子董黯砍柴為生,照顧母親無微不至。那時候,北山下還沒有后來在唐朝時開挖的慈湖,卻有一條小溪從董黯家門前淙淙流過,他們平時就喝這條小溪里的水。
董母年紀大了,難免犯糊涂。有一天,她突然對兒子說:“聽說南山大隱溪的水好,能治百病,我想喝大隱溪的水?!倍鲆宦?,感覺很為難:南山離家三十里,來回挑一趟水,一天工夫就沒了,哪還有時間去砍柴掙錢換米???再說了,喝水怎么能治百病?但是董黯又想:孝以順為先,老娘的心愿應該得到滿足,況且她還是個病人;只要她老人家高興,自己辛苦一點又算得了什么呢?于是二話沒說,挑起水桶就出門了。
故事說到這里,讓人想起《西游記》中唐僧的三個徒弟:如果唐僧要像董母那樣,要喝很遠地方的水,三個徒弟分別會怎么做呢?孫悟空神通廣大,翻一個筋斗就把水找來了,很容易;豬八戒會偷懶,會把附近的水找來騙師父,說這就是很遠地方的水;沙和尚最老實,會像董黯那樣去挑水。這實際上也代表了兒女盡孝的三種方式:一種像孫悟空,神通廣大,無論父母需要什么,都能輕松辦到;一種像豬八戒,盡量偷懶,有時還包括善意的謊言,這樣的兒女其實是很多的;一種像沙和尚,本事不大,但誠實不欺,能盡心盡力。董黯沒有孫悟空那樣大的本事,也不像豬八戒那樣愛偷懶,他去挑水,就像取經路上的沙和尚老老實實挑擔一樣認真實在,這其實也是我們普通老百姓最容易做到,也最應該做到的盡孝方式。
從慈城出發到南山大隱溪去,途中得坐渡船過姚江。擺渡的艄公見董黯挑著兩個空水桶,問他干什么去。董黯就說去給老娘挑水。艄公聽了哈哈大笑,說:“你傻呀,哪里的水不好喝,還非得到大隱溪去挑水?你看姚江水清澈甘甜,大隱溪也是姚江的支流,你挑兩桶姚江水回家不就行了嗎?”船上其他乘客也隨聲附和,都說這個辦法好。董黯聽了也不得不承認艄公說的有道理;可他又想——挑兩桶姚江水回去,老娘未必能分辨得出來,但這畢竟也是欺騙??!不行,一定要給老娘喝真正的大隱溪水,否則良心上過不去;也許老天爺可憐我們母子,老娘喝了大隱溪水,身體真能好起來呢!想到這兒,他下了渡船,堅定地朝著大隱溪走去。
當他挑著兩桶大隱溪水快到家時,天都要黑了,卻一眼望見老娘拄著拐杖坐在門口。這是“倚廬之望”啊,董黯鼻子一酸,眼淚都快流下來了。老娘問他累不累,他說不累,還故作輕松地跟老娘聊天。老娘喝了兒子挑來的水,當夜睡得很香。
兩桶水不到三天就喝光了,董黯又得來回六十里去大隱溪挑水。他倒是不怕苦,可左鄰右舍有閑話了,都說這母子倆腦子有病,放著家門口的溪水不喝,還非要去大老遠挑水喝;又說這兒子也太傻了,這老娘也太不心疼兒子了。
閑言碎語傳到董母耳朵里,這老太太也受不住了,對兒子說:“我不喝大隱溪的水了,我老婆子要死就死了吧。只要兒子過得好,早點娶上媳婦兒,我也就放心了?!笨墒撬竭@么說,董黯就越覺得應該繼續挑水。問題在于聽別人說閑話,老娘心里也不安啊,必須要讓老娘安心才好。想到這里,他忽然靈機一動,想出個好辦法——他對老娘說:“我們搬家,到大隱溪去住!反正也沒什么家當,搬家很容易的?!倍赶肓讼胗X得也是,兒子是樵夫,大隱溪那邊也可以砍柴養家。于是“板輿就養”,董黯就把家搬到了大隱溪,從此董母每天都能喝到新鮮好水,也不用擔心兒子來回勞苦奔波了。
他們在大隱溪邊住了三年,董母的腿病居然奇跡般地好了。當時有人就認為是董黯的孝心感動了老天爺,是老天爺把董母的病給治好了。而在我們現代人想來,也許是董母的病本來就只需要療養。若生活條件好一點,心情愉快一點,有些病確實也可能不治而愈。所謂愛心創造奇跡,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并不全是迷信神話。
董黯“汲水奉母”的故事講完了,有人覺得這故事太普通了——難怪沒有被列入中國古代“二十四孝”。其實,該故事的特點就在于它的普通,在于它的真實可信。
慈孝就存在于生活的點滴之中
上一篇:慈城《老慈溪的孝子打造工程》
下一篇:慈城《革命家馮定論慈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