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慈溪的孝子打造工程
老慈溪縣以慈城地區(qū)為中心,歷史上有董黯、張無擇、孫之翰三位大孝子,加上一個逆子“拗孟公”,其實(shí)都不是百分百的本土原創(chuàng),而是古人刻意打造的結(jié)果,是為了弘揚(yáng)孝道。
先說董黯。最早的文獻(xiàn)記載是晉代《會稽典錄》記載的“句章董黯”;句章縣的大部后來成了慈溪縣,于是董黯也就成了慈溪人。但鄞縣對此并不買賬,因?yàn)楣糯湔驴h面積很大,也包括后來鄞縣的一部分,所以歷代鄞縣縣志都把董黯列為本縣孝子第一號。清代《四明談助》認(rèn)為“今城中之祠即其故居。建祠之初,尚未有城邑,所謂甬水村也。”說董黯家住縣甬水村,即今三江口一帶,用現(xiàn)在的話說,董黯的戶口在海曙區(qū)。天一閣館藏《鄞西湖泊董氏宗譜》認(rèn)為董孝子的籍貫也說不準(zhǔn),“或由鄞遷慈,或由慈遷鄞,鄞人慈人殊屬難定”。直到民國《鄞縣通志》還認(rèn)為,“孝子本籍何屬,虞翻以為句章人,陳敬宗廟記以為人,皆無他證,可資存疑”。又云:“大隱溪即今慈溪,故黯亦為慈溪人。”也就是說,董孝子是鄞縣人還是慈溪人,歷史上一直都有爭議,即使到了民國時期,鄞縣張壽鏞還認(rèn)為董孝子屬于鄞縣——“吾鄞烏得而不有之?”他究竟是鄞縣人還是慈溪人,自從宋代至清末民國,始終說不清楚。但慈溪縣因董孝子而得名,這等于搶先把董孝子注冊為慈溪籍了,所以老百姓普遍認(rèn)為董孝子是老慈溪人。打造孝子第一招——搶先注冊!
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撰寫的《唐故通議大夫和州刺史吳郡張公神道碑銘》里明確記載,孝子張無擇是吳郡人,葬于河南:“天寶十三載,正月二十一日,終于東都利仁里私第。其年二月十二日,葬于河南府伊闕縣中李原。享年八十三。”他的廬墓故事與《慈溪縣志》及《宋元四明六志》記載的張孝子故事完全相同:“未冠,丁袁州府君憂,廬于墓,晝號而夜泣者三年矣,有靈芝、醴泉出焉。”可見這是同一個張孝子。慈溪有張孝子墓的確切記載是在宋德祐元年(1275),張景云重修“先祖”唐孝子張無擇墓,鄞縣詞人陳著撰有《書慈溪張孝祠記后》,也就是說,宋代以后的慈溪張敘、張無擇父子墓是裔孫張景云重修的,重修時,離張無擇去世已過了五六百年了。此外,浙江諸暨有孝子張萬和,唐顯慶四年(659)開始為父守墓,長達(dá)二十年,“有芝草生,甘泉出”,天寶五年(746),詔旌張萬和故里為“孝感”,至今當(dāng)?shù)赜小爸トぁ薄靶⒏猩健钡冗z跡,與同時代(唐神龍至天寶年間)的張無擇故事也非常相似,但后者卻無“天子旌表門閭”一類的殊榮,可見張萬和故事的知名度更大一些。由此可見,慈溪張孝子的故事更像是從唐代河南東都或浙江諸暨引進(jìn)的。打造孝子第二招——外地引進(jìn)!
北宋徽宗年間,鄞縣城中出了一則孝子“割乳作藥”救父母的故事,《宋史·孝義》有記載,說孝子楊慶的母親病不能食,楊慶“取右乳焚之,以灰和藥進(jìn)焉,入口遂差,久之乳復(fù)生”。割下右乳做藥,能治病,還能再生,這種故事只有神話里才有。也許是受此啟發(fā),南宋時慈溪孝子孫之翰母親病重,之翰“刲體取肝為粥以進(jìn),母越夕如醉而醒,乃底于寧”。割下自己的肝做藥,醫(yī)好了他母親的病,他自己也沒死,這同樣也是神話里才可能有,而且更厲害——一個割右乳,一個居然割肝臟。打造孝子第三招——變本加厲!
慈城慈湖有一個逆子拗孟公的故事,大意是說拗孟公曾經(jīng)處處與父親作對,到父親臨終時才終于想要聽話一回,卻沒有聽出父親說的是反話,結(jié)果非常另類地把父親葬在了慈湖中央。其實(shí)這個故事是有原型的:唐代段成式的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就記載了渾子在昆明池中葬父的故事,還有更早的南朝盛弘編撰的《荊州記》里也有一個“佷子葬父”的故事。可見“水中葬父”的故事在很早就有了。慈湖開鑿于唐代,之后慈湖也就和昆明池一樣有了這么一個水中葬父的故事。打造孝子第四招——照搬照抄!
由上可知,古代慈城地區(qū)的這幾個最著名的孝道故事并不都是本土原創(chuàng)。盡管如此,這些故事流傳千年,也已經(jīng)成了慈孝文化的一部分了。
上一篇:慈城《符卿第》
下一篇:慈城《董孝子順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