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第世家
慈城民權路金家井巷有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錢照的宅第,因家族數(shù)代人科甲登第,故稱“甲第世家”。據(jù)《慈溪歷代進士錄》記載,慈溪籍錢姓進士在明代有錢森、錢俊民、錢煥、錢照、錢鯨、錢文薦六人,清代有錢茂秦一人;如果算上舉人、貢生,則更多一些。
錢鯨,字叔鳴,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曾任遼東巡按御史。因母親去世,在家守孝三年。期滿,正坐船回京復職,途中猝遇倭寇。仆人要他從船尾逃走,他卻大聲呵道:“我是堂堂正正的憲臣,怎能從后門溜走?”于是張燈緋衣危坐。倭寇闖進來舉刀行兇,他的三個仆人爭相上前護衛(wèi),主仆四人全部不幸遇害。還有錢煥,嘉靖八年(1529)進士,曾任知府。倭寇攻入慈城時,錢煥正在家中休假,不幸遇難。——“甲第世家”的這兩位進士,都不幸死于倭難。
錢維垣,字完甫,錢照之子,諸生。由于錢照英年早逝,維垣代父盡孝,對祖父尤其孝順。雖然叔伯家境富裕,但祖父只愛和他這個孫子一起生活,好像忘了還有其他幾個兒子。祖父八十高齡,不小心腿腳骨折,臥不能起,維垣夫婦日夜精心照料,一切臟活累活均親力親為,這樣堅持了十三年,維垣也因此被朝廷授予“順孫”稱號。慈城歷史上受旌表的孝子孝女很多,但像他這樣獲得“順孫”稱號的卻極少。對老人而言,孫子的孝順可能要比兒子的孝順更令人欣慰,“順孫”的稱號當然也比“孝子”的稱號更可貴了。
錢文薦,維垣之子,萬歷三十五年(1607)進士。曾任新野縣令,當?shù)孛袼棕夂罚茈y治理,他一方面依法懲治當?shù)鼐藁环矫鎯浼Z食用于賑災,這樣民心就安定下來了。后來升任工部主事,去清江征稅,為國家減耗增收上萬兩銀子。他還是一位比較有名的詩人,推崇杜甫,對自己的詩文頗為自負。雍正《慈溪縣志》有他寫的《溪上先賢詠》,以詩的形式贊頌慈溪縣歷史上的四十位先賢。
錢茂秦,字沃皆,原名世吉,入清朝改名。順治三年(1646)考中舉人,順治六年(1649)考中進士,當時已經六十六歲。在他擔任陜西延川知縣時,都已七十多歲了,——還在這么一個西北窮縣當知縣,可謂艱苦備嘗。雖然年紀這么大了,他卻非常勤勉,長官也很同情他。后來又升任平陽同知。終以年老乞歸,享年八十八歲。
甲第世家
還有屬于“甲第世家”的孝子節(jié)婦:
錢如圭,字廷玉,永樂十二年(1414)歲貢。宣德六年(1431)任陜西慶陽通判,遭遇母喪,郡守對他說:“你家中清貧,辦喪禮需要錢,不如等發(fā)了俸祿再回去奔喪。”如圭哭著說:“忠孝大節(jié)也,君親大倫也,怎可欺瞞君親?”即日離職奔喪。士大夫都敬佩他這種品行。按古代官制,官員聞父母喪,必須馬上離職奔訃;如果匿喪不報,則要遭懲戒。可見如圭立即辭官奔喪的做法于情于理都是正確的。他曾寫有“五更風雨思親夢,千里關山戀闕心”的詩句,前句思念親人,后句掛念朝廷,可見忠和孝是他心頭最大的牽掛。
縣學生錢應文妻朱氏,二十歲喪夫,姑老子幼,家徒四壁。她起早貪黑,靠織布為生,上奉婆婆,下?lián)峁聝骸<尉改觊g,倭寇突襲慈城,當時她的婆婆已經八十多歲,根本走不動;婆婆要她帶著孤兒趕緊逃命。朱氏哭著說:“死同死耳,怎敢偷生?”背起婆婆躲進一間空屋。這時四面火起,只有她們躲藏的屋子沒有起火。在她的教養(yǎng)下,兒子后來成了官費生;她的孫子錢仲選,萬歷十六年(1588)領鄉(xiāng)薦,以親老謁選東平州學正,任樂平知縣,被稱為廉吏。仲選是顏鯨的學生,與王應選、鄭光弼、陳應式合稱顏門四弟子。而顏鯨是明代大儒王陽明再傳弟子,王應選是萬歷二年(1574)探花,由此可見仲選也是一位相當不錯的名賢。
錢孝子坊
慈城南門原來有一座錢孝子坊,是為表彰清代孝子錢秉虔所建。
錢秉虔,字漢宗,號誠庵,監(jiān)生。他的父親錢象正,因家境衰落外出謀生,一去不回。母親周氏,帶著孩子艱難生活。秉虔九歲時,就已經能做一些手工活兒換米養(yǎng)家了;每次有人送他一點好吃的,他必定帶回家孝敬母親。雍正三年(1725)他十四歲,決定孤身一人出門尋找父親。到十九歲時,他找父親找了整整五年,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遼東把父親找到了,憑借做肩挑小販積攢路費,準備將父親接回老家。回家途中經過宿遷,他父親病重,百藥不能治。秉虔祈禱神靈,準備割自己的大腿肉拌在藥里給父親服用,這時有老人上門說:“你是孝子,不要毀傷父母給你的身體。”說完送他一顆藥,他父親一吃下去,病馬上就好了。這種“老人贈藥”的故事在歷代孝子故事中并不罕見,可謂老套。但錢孝子尋父與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之朱壽昌“棄官尋母”一樣,應該都是真實發(fā)生過的事情。
還有屬于“甲第世家”的善人:
錢良臣,字顯君,晚號層峰居士,是知縣錢允選的父親。他曾經借錢給鄉(xiāng)人,有孔姓者無力償還,被迫將賣妻還債。良臣聞之大驚,立即免了對方的債務不再追討。后來有一次路過集市,有婦人抱著嬰兒向他拜謝,說:“當年多虧恩公寬免債務,我家才有此兒。”良臣佯裝不記得,借故避開。
錢德培,字心植,附貢生。由于父親早亡,他一人孝養(yǎng)祖母、母親,還要照顧幼弟。他父親的老友周炳敬重其人品,有一次帶著一筆巨款來他家,說:“這是以前向你父親借的,如今還給你。”德培認為父親從未說過這件事,拒絕接受。周炳說:“天下哪有無故送給別人錢的?你放心收下好了。”一個要給,一個推辭,相持不下。周炳留下錢起身就走,德培追到周家一定要還錢。周炳見狀不再勉強,將錢全部捐給了窮人。人們聽說了這件事,無不稱贊他們二人的品行。
錢標,字宗望,號慎軒。東溪金井巷李某曾經欠他的錢,令其幼子拿了錢來還。幼子帶著錢在井邊玩,一不小心把錢掉到了井里。幼子嚇得不敢回家,怕被父親揍死,只得哭著來找錢標說明情況。錢標明明沒收到錢,卻把借條退給了小孩,并且從未對人提起過這件事。第二年李家掏井,無意間撈到了幼子去年掉在井里的錢,這才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于是帶著孩子來謝恩,說:“當時正愁錢,如果不是您老寬貸,我一怒之下說不定會把兒子打死,他的命可以說就是您救的啊。”錢標有一位在郡城做官的好友,對他說:“你家殷富,欠你家錢不還的人肯定不少,你告訴我名字,我去幫你追討,一定能把欠賬全部收回。”錢標皺著眉頭想了好久,說:“人家不還錢也是不得已,如果硬要追討,會逼得人家傾家蕩產,賣兒賣女,實在不忍心啊。”好友聽了嘆道:“真是長者之言啊!”嘉靖十五年(1536)當?shù)佤[饑荒,知縣捐出俸祿用于賑災,錢標積極響應,也在永明寺設粥廠賑濟災民。自初夏一直到早稻收獲,救活災民無數(shù),他自己卻因積勞成疾去世。
上一篇:慈城《狀元楊守勤故居》
下一篇:慈城《科學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