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彩堂
慈城民族路有桂花廳、劉家祠堂,均屬于慈城望族世彩堂劉氏——這也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官宦世家,“自宋元來,固多以文墨發身者”:僅明代,就有30多人考中舉人、進士;有劉煒、劉安、劉世龍、劉振之、劉志選、劉憲寵之女等六人被載入《明史》。
世彩堂劉氏在仕途表現如此搶眼,有一個看似比較迷信的故事,說劉家祖墳做得好。他們的先祖劉公在為父親劉主簿選定墓地后,夜里夢見緋衣人對他說:把你家墓穴往前移幾尺,不要傷到我的墓穴。劉公夢醒之后就照緋衣人說的做了,從此“子孫科第不絕”。去除其中的迷信色彩,我們說這個故事其實在宣揚劉家先祖有一種敬畏天地、禮讓他人的美德,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當美德成為家傳,是有利于家族興旺發達的。
至于“世彩堂”的含義,更顯示了這個家族有一種慈孝美德基因。明代首輔胡廣在他寫的《世彩堂記》中對“世彩堂”的含義作了解釋——“蓋取萊彩之義也”。南宋時,世彩堂有個叫劉勉的,告老還鄉,四世同堂。在九十歲生日那天,縣官和鄉紳都來為他祝壽。當時他的兒子都有七十歲了,為父祝壽的情景就像二十四孝故事之“老萊子彩衣娛親”。來賓們都認為此種幸福非常難得,相約為劉勉所居之堂取名“世彩”,祝愿這樣美好的生活能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在明代,世彩堂子孫中先后出了兩位殺身成仁、忠君報國的烈士:劉樸、劉振之。
劉樸,字維素,曾任獲鹿縣知縣,治平稱第一。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起兵與侄子建文帝爭天下,鄰縣望風歸附,只有劉樸集民兵據守。他說:“小臣知有君,何知有君之叔哉?”戰敗被執,不屈而死。老百姓收其骸骨,葬于道旁,在城外建“取義祠”祀之。其子劉煥,永樂十二年(1414)舉人。(按:劉樸的事跡見于光緒《慈溪縣志》卷二十六,與同縣向樸事跡雷同,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六十四曾就此提出疑問,但又認為既有祠廟祀之,也不能說沒有依據。)
劉振之,字而強,崇禎三年(1630)舉人,曾任鄢陵知縣。崇禎十四年(1641),李自成大軍進逼鄢陵;鄢陵城小無法固守,有人建議速降,振之堅決反對。典史杜邦舉也說:“城存與存,亡與亡,人臣大義,豈可偷生辱祖宗?”于是他們二人率全城官民據守。李自成大軍一到,縣城頃刻陷落。振之先去文廟祭拜孔子,然后秉笏坐堂上。義軍索要縣印,被他嚴詞拒絕。義軍將他綁在雪地里三天三夜,他罵不絕口,最后慘遭肢解而死;邦舉也一同殉難。早先,振之有一書簡藏在篋里,每年正月初一都要拿出來看一看,然后又封上,別人都不知道上面寫著什么。在他殉難后,家人打開篋子,發現書簡上寫著“不貪財,不好色,不畏死”——由此可見他這種殺身成仁的行為并非一時沖動。
劉純熙,振之的季子,幼承家學,人稱“道學才子”,明亡后郁郁而死,年僅二十一歲。純熙的妻子姚氏,御史姚應翀之女,與純熙同庚。丈夫死后,她屏絕鉛綺,常年齋素,守節終身,至六十八歲去世,以從子為嗣??h志稱她“不愧名家女婦”。
除了這兩位忠貞的知縣,明代的世彩堂子孫里還有犯言直諫的忠臣劉煒、劉安、劉世龍。
劉煒,字有融。正統四年(1439)進士,官居南京刑科都給事中。景泰四年(1453),為解決邊儲不足的問題,當時的戶部提出方案:讓那些罷退的官員捐糧,凡不屬于貪污犯的,只要捐米二十石,朝廷即發誥敕以示獎賞。劉煒堅決反對,說:“凡罷退之官,大多劣跡斑斑。如果因他們捐米就發誥敕以示獎賞,就表明朝廷的誥敕只值二十石米,豈不讓天下后世恥笑?這樣的餿主意,只有不識大體的官老爺才想得出來?!被实壅J為劉煒說得對,當即停止該方案的實施。有一年山東鬧饑荒,朝廷增派戶部尚書沈翼前去賑災。而劉煒指出:“當地已有尚書、少卿、侍郎、都御史等多名官員在主持賑災了,如今再加一個沈翼,真可謂‘十羊九牧’,官多不辦事。不如將職權集中交給南京戶部,以尚書一人負總責?!被实塾终J為他說得對。劉煒于天順四年(1460)出任廣東參政,分守惠、潮二府。潮州有盜賊作亂,劉煒先招安,招之不服才派兵進剿,誅其首領,將余眾內遷安置,避免了一場大屠殺,因此深得民心。他以勞瘁死于任上。歸葬之日,當地百姓都來為他送葬,“素衣哀送者塞途”。
劉煒的曾孫劉士逵,字伯鴻。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人稱“鐵面御史”。他因為彈劾皇帝寵臣,并指“六部賄濫之弊”,惹得龍顏大怒,被降為臨淮知縣,終襄王府長史。士逵的曾孫劉勷,字宏先,登崇禎四年(1631)進士,歷官江西道御史。劉勷的兩個兒子:初吉,康熙十五年(1676)的進士;敦吉,平湖縣學教諭。劉煒這一脈世代簪纓,跨越明清兩個朝代,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定律。
劉安,字汝勉,嘉靖五年(1526)進士。他擔任河南道御史,剛上任一個月就給皇帝上疏,大意是說:“人君貴明不貴察?,F在國家沒有治理好,就因為陛下沒有分清楚‘明’和‘察’的區別。陛下為政苛察,已使大小臣工驚恐不安。希懇請陛下抓大放小,氣量大一點,對臣下寬容一點?!苯Y果皇帝龍顏大怒,命錦衣衛將他抓起來拷問,連為他說情的同僚也一并治罪。他被貶到余干縣任典史,多有政績;曾率百姓為抗洪修筑大壩,人稱劉公堤。后來他又一步步晉升至鳳陽知府,因治行卓異,賜正三品服。
劉世龍,字符卿。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曾任南京兵部主事。嘉靖十三年(1534)南京太廟火災,皇帝詔求直言,世龍上疏講了三件事:杜諂諛以正風俗,廣容納以開言路,慎舉動以存大體;還要皇帝“不遺故舊”,也就是看在先帝和太皇太后的面上,對先皇國舅張延齡網開一面;再有,南京太廟剛被燒毀,皇帝就不要再大興土木了。他的奏折可謂切中要害,卻惹得龍顏大怒,說他“訕上庇逆”,直接抓起來關進詔獄。審理結束復廷杖八十,打得他死去活來,又被削職為民。從此家居五十年,除了年邁的父母每頓都有肉吃,他自己吃素五十年,去世時窮得連像樣的衣服都沒有——“族人為治衣冠葬之”。
除了犯言直諫的忠臣,世彩堂子孫中還有清官劉滂、劉廷誥叔侄。
劉滂,字伯雨。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官居禮部儀制司郎中。有一次劉滂因公事去見大太監劉瑾。劉瑾仗著皇帝恩寵,根本不把朝臣放在眼里。但劉滂面見劉瑾,不過長揖而已。劉瑾很惱火,說:“哪里來的芝麻官,這么沒大沒???”劉滂不為所動。有人給太監當奴仆,愿意出千金求劉滂通融,旌表其為孝子。劉滂笑笑說:“哪有投靠閹人做了奴才還能當孝子的?”那人羞愧而去。劉滂居儀曹十余年,清貧自守。辭官回鄉后,有一天想吃肉,因囊中羞澀,在庭中徘徊半日,最終作罷。
劉廷誥,字汝欽,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曾任開封府推官,治下祥符縣有冤獄,十年不得昭雪。有囚者夢見仙人對他說:“必劉推官至乃雪。”廷誥到任,果然為他平了反。轉任袁州郡守,當時大奸臣嚴嵩弄權,手下奴仆也跟著作惡。廷誥不畏強暴,抓住其中的不法奴仆予以嚴懲。有同年進士官居要津,欲侵占官田拓私宅,廷誥不徇私情,力止之。升任四川按察使后,有巫山縣百姓五十人,因被懷疑與強盜來往,遭官府羈押。廷誥發現冤情,先將他們全部釋放,再讓他們去抓真強盜以自證清白。一個月后他們果然抓來了真強盜。這五十人跪著對廷誥說“劉公生我”,視其為再生父母。轉任廣東布政使時,當地產貢珠,前任官員常借驗收之機中飽私囊,而廷誥兩袖清風,一概不取。
縱觀世彩堂家史,有這樣一種現象:凡做官的兒孫,必有積德的祖先;凡做官的祖先,必定要把美德傳給兒孫。這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劉憲寵家族、劉滂家族、劉安父子等。
劉憲寵,字抑之,是明末東林黨的重要人物。年輕時參加科舉,還沒結束,聽到父親去世的消息,他立即棄考奔喪,連續為父母親守喪,“不御酒肉,不處內者六年”。他于萬歷二十年(1592)考中進士,曾任吉安推官。當時吉安下轄泰和、萬安二縣土地兼并嚴重,失地農民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な赜菩姓闪糠ㄒ灾浦雇恋丶娌?,憲寵積極支持,為此寧可辭掉了鄉試考官的美差。他親自下田丈量土地,使丈量法得以扎實推行。轉任禮部儀制司員外郎,專管冊庫。當時各藩王府向禮部請名請封,都得給胥吏送禮,以免受刁難。憲寵上任后推行限期承辦制度,規定凡此類申請必須當天呈報,使胥吏再不能以權謀私。萬歷二十九年(1601)十月,萬歷帝在舉朝壓力下打算冊封朱常洛為太子,因心里還在猶豫,遂借口“冊寶未具,傳諭改期”。消息一出,舉朝震驚,都認為皇帝此舉動搖國本。憲寵與當時的首輔沈一貫是寧波老鄉,他竭力鼓動沈一貫將皇帝諭旨封還,表示萬死不敢奉詔。萬歷帝沒辦法,只得如期冊封太子。太子生下皇長孫之后,又是憲寵建議“諸禮儀一依皇長子例”,這是為保證萬一太子遭謀害,即可由皇長孫繼位。由此可見憲寵為保證朝局穩定,極富深謀遠慮。由于萬歷帝多年不上朝,憲寵等大臣們也都學皇帝的樣子紛紛辭官回家。熹宗繼位,憲寵復出,任太仆少卿,遷右通政;天啟五年(1625)任南京太仆卿,因不滿魏忠賢亂政,再請假回鄉。家居期間遭閹黨彈劾,被革職。崇禎初年魏忠賢倒臺,憲寵官復原職,不久在家中去世,終年八十四歲。《東林列傳》評價憲寵“謹慎自持,所謂狷者是也”,是一位潔身自好的狷介之士。
劉憲寵的美德也來自家傳:
他的祖父劉津是一個遺腹子。對母親孫氏極孝順。年輕時發奮讀書,以作風正派見稱。他曾親自去舂米,鄰婦見他不擅長體力活,自愿過來幫忙。他想到“男女授受不親”,立即背米離開。劉津曾在湖州嚴氏家塾教書。主人敬重他,除脩脯外另有饋贈,怕他不收,就將銀兩偷偷塞在他的菱簍里。劉津回家后發現菱簍里有銀兩,立即返回湖州退還。
他的父親劉廷寅也是一位孝子。廷寅小時候每次聽劉津講幼年喪父的痛苦,都會傷心落淚,所以也特別聽劉津的話。廷寅年輕時頗愛喝酒,有一次和朋友飲酒,中途離席,朋友竟追到他家里耍酒瘋。劉津聽到了,質問他:“你平時就和這樣的人交往嗎?”廷寅見父親責備自己,痛悔不已,從此滴酒不沾。
再說劉滂的另一個侄子劉廷詔,字汝綸,三歲喪母,對父親劉洪極孝順。劉洪患瘍病兩年,廷詔親自護理日夜不休。有異母兄弟四個,廷詔各為他們聘師傳授,為他們娶親。叔父劉滂為官清廉,去世后無錢斂葬,廷詔代為料理。有位阮姓友人去世時留下孤兒,女家以男方家貧想要悔婚,又是廷詔出錢幫故人之子娶親。
廷詔之子劉志伊,字可任。嘉靖三十五年(1556)進士,歷官南京大理寺卿、工部右侍郎。他退休后絕跡公府,從不干涉地方官事務。所居廳堂極為簡陋,有自題對聯云:“恭敬溫文力行古道,正直忠厚夙佩名言。”以清約終其身。他的孫子就是明末殉難知縣劉振之。
劉安的兒子劉志德,一生鉆研儒學,與父親一起從祀慈湖先生祠。
志德的弟弟志業,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曾任臨清知州。他的恩師高拱罷官回鄉路過臨清,當時有些地方官對高拱避之唯恐不及,而志業執禮甚恭,給落難的恩師以極大安慰。后來高拱再次拜相,欲破格重用志業,被他婉言謝絕,官至兵備副使。
劉安的兩個孫子劉悌、劉憬都是孝子,《縣志》稱他們兄弟“事瞽母以孝聞”。
除了做官,世彩堂子孫中也不乏品德高尚的隱者:
第一位是宋代的劉繼寬(1078—1154),字致明,號無閡公,生平業儒,隱居不仕,縣志稱“劉氏后世多聞人,其源自繼寬始”。他寫過一篇《救觸網蝶辯》,講他與僧人的一次爭論。他與僧人閑坐,見一只飛蝶落入蜘蛛網中,便將飛蝶解救出來。和尚認為救了飛蝶,蜘蛛找不到吃的也會餓死,生命平等,主張不干涉。而繼寬認為惻隱之心不可無,見死不救是不仁。辯到后來,和尚不再反駁,而是祝愿繼寬“推廣慈仁,宏濟有情,使俱拜吾子之惠”。
還有一位是劉伯淵(1538—1640),字靜之,號念亭。他于隆慶五年(1571)考中進士,萬歷九年(1581)調署臨清工部營繕分司,專門負責為朝廷燒造、解運貢磚。在他之前,都是由官府派差役前去磚廠驗收,差役大肆索賄受賄,結果官府花大價錢收上來的貢磚質量低下,工人被層層盤剝,辛苦勞作而收入很少,生產積極性不高。伯淵上任后,廢除差役驗收制度,改由工人相互監督,彼此檢舉不合格產品。這樣一來,差役無從索賄,工人無須行賄,相互間也不敢包庇;貢磚質量提高了,工人收入也增加了,可謂一舉兩得。伯淵離任后,工人為表示感謝,專門為他樹碑立傳。明代《國朝獻征錄》有《司空大夫劉君伯淵陶政記》,就是寫他這段經歷的。
伯淵在五十歲時辭官回鄉,從此喝酒賦詩,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他在八十歲生日時寫了一首《自嘲詩》:“謂我歸田早,假令不早有何好?幾人欲歸不得歸,黃犬東門添懊惱?!彼J為盡早辭官歸田可避免像秦國宰相李斯那樣的悲慘下場。崇禎十年(1637),他滿一百歲了,崇禎帝專門派使者登門慰問,晉封他為太仆寺少卿。這時,他還能健步出門迎接使者,“謝恩畢,騰觚飛爵,了無倦容”。
盡管世彩堂子孫出了不少名賢,但與幾乎所有名門望族一樣,再怎么講“忠孝傳家”,也免不了出幾個不肖子孫,例如劉志選。
劉志選,閹黨干將,在崇禎朝“欽定逆案”中名列“交結近侍”第一,被判秋后斬,罪狀是“諂附擁戴。傾搖母后,驅逐戚臣,罵母之律尚寬,通內之誅難逭”,說他投靠閹黨,質疑皇后出身,為另立皇后制造輿論。
志選是一名科舉高手,他于萬歷十年(1582)考中舉人,第二年就中了進士。他也曾是一名正直敢言的好官,在擔任刑部主事期間,同鄉姜應麟因“爭國本”事件第一個遭貶,志選與同僚劉復初、李懋檜等連續上疏,仗義執言,表現得很有正義感。之后懋檜也遭貶斥,志選并無半點畏懼,他對萬歷帝說:“陛下謫懋檜,使人鉗口結舌,蒙蔽耳目,非國家福也?!比f歷帝大怒,將他貶到福寧州任判官。不久遷合肥知縣,“以大計罷歸”,也就是因考核不合格被罷官。從此家居達三十年之久。直到光宗、熹宗繼位,姜應麟等當初因為“爭國本”遭貶謫的官員紛紛東山再起,只有他是因為當年考核不合格被罷的官,按規定不能重新起用。直到后來,他的同年進士當時任首輔大學士的葉向高路過杭州,志選趕到杭州陪玩了個把月。葉向高回朝后便推薦他擔任南京工部主事,進郎中。宦海沉浮,終于使志選徹底明白了官場靠山的重要,雖已年過七十,卻“嗜進彌銳”,越老越想往上爬。不久閹黨得勢,他便投靠魏忠賢,攻擊東林黨,甚至連他的恩人葉向高也沒放過。此時魏忠賢想要廢掉天啟帝的正宮張皇后,另立他的侄兒魏良卿之女為皇后,便授意黨羽寫奏疏詆毀張皇后。別人都被這道奏疏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嚇壞了,不敢領銜上疏,只有志選不怕。家人也鼓動他說,有魏公公擋著不用怕。從此志選更加死心塌地充當魏忠賢的鷹犬,官也越做越大,先任順天府丞,又于天啟七年(1627)升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然而好景不長,崇禎帝即位,宣布“欽定逆案”,閹黨成員遭到清算。志選自知性命不保,自己搶先一步上吊死了。崇禎帝安在志選頭上的罪名很有意思,叫“傾搖母后”,也就是陰謀推翻皇后。當時刑法上沒這個罪名,就比照兒子辱罵母親的罪行判了死刑。其實那時劉志選已七十多歲,天啟帝的張皇后才二十幾歲。
《溪上遺聞集錄》曾這樣評價世彩堂劉氏家族:劉氏為吾邑望族,其中劉安、劉世龍等皆以直節揚美名,其后劉振之為國捐軀,大節凜然,似乎只有操江,也就是劉志選“玷其家聲”,成了家族的恥辱,實在令人惋惜。
志選從小生活在一個慈孝大家庭里。他的父親和叔叔“事繼母以孝聞”,兄弟五十年不分家,一起吃飯,從來沒有不和。他的曾祖劉銓是一名道德君子,弘治八年(1495)任丹徒訓導。在劉銓還是弟子員時,有同學選貢遭淘汰,按次序該輪到劉銓,但劉銓竭力推辭,說該同學家貧親老,應該把機會讓給他。督學認為劉銓很仗義,就同意了他的請求。然而家族的慈孝傳統,并不能保證志選繼續成為孝子順孫,相反,由于他身敗名裂,給家族帶來恥辱,只能被稱作世彩堂逆子。
志選之所以晚節不保,原因除了個人利欲熏心,還有三點:一是政治黑暗、奸臣掌權的大環境,二是被罷官三十年的慘痛遭遇,三是家人的蠱惑。尤其是家人的蠱惑,據《明史》記載,志選之所以緊跟魏忠賢,是因為家人給他出主意——“惑家人言,謂己老必先忠賢死,竟上之”,說你已經老了,肯定死在魏忠賢之前;有魏公公保護,不會有任何危險。于是他豁出去了?!缎⒔洝吩疲骸案赣袪幾?,則身不陷于不義。”當初志選投靠閹黨,家人理應勸阻,而家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非但未加勸阻,反而積極鼓動,陷他于不義??梢娭具x最終身敗名裂,成了世彩堂逆子,其家人也要負很大責任。
上一篇:慈城《三忠墓》
下一篇:慈城《世恩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