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孝神話十則
古人以神道身教,古代慈城的一些慈孝故事也帶有神話色彩,宣揚因果報應,旨在勸人為善。
一、休休亭
馮景茂去慈城東邊五里外的農莊檢查農業。半路驟然下雨,有一陌生婦人向馮景茂苦苦哀求要拼雨傘。景茂說:“我雖然不忍心你被雨水淋濕,但男女授受不親,應該避開嫌疑?!庇谑前延陚闼徒o那婦人,寧可自己淋雨。后來他又捐出自己的一塊土地造了一座亭子,讓行旅之人可以躲雨避暑,名曰“休休亭”。亭子造好以后,夜里夢見神仙對他說:“你做好事積德,送你三條做官使用的銀帶?!焙髞?,他的兒子馮彰做了武昌同知,孫子馮安做了江都知縣,曾孫馮震做了御史。兒子、孫子、曾孫三代做官,都系上了銀帶,就和夢里神仙對他說的一樣。
休休亭在一些地方志上有記載。它的原址就位于慈城慈湖人家北側的慈孝廣場。
二、仙井
有一個姓倪的慈城人,手臂上長了一個瘤子,有倒扣的茶盅那么大,用什么藥都治不好。有一天他在大寶山下甘井旁休息,有個臟兮兮的老人指著井邊的水瓢說:“你能從井里取點水給我喝嗎?”這個姓倪的就照著老人的要求做了,沒有一點嫌棄的表情。老人喝完水說:“你真是個善人,我沒啥報答你的。”說完用手在他的瘤子上輕輕撫摸幾下就走了。一會兒,姓倪的發現手臂上的瘤子居然消失了。他趕緊伸長了脖頸四處尋找,那老人早已不見蹤影。從此,人們就把這口井叫作“仙井”。
這個故事有點像“張良遇見圯上老人”的故事,都是講因為尊老敬老而獲得善報?!跋删蔽挥诖瘸浅俏鞔髮毶侥_下,清代史學家全祖望寫過一篇《大寶泉銘》,說:“慈溪縣西二里有大寶山,山麓有泉,色青而味甘?!边@仙井也許就是大寶泉。
三、清道觀求夢
傳說慈城清道觀求夢向來很靈。明朝末年,有一個明朝的叛徒叫項煜,他害怕被追殺,就逃到慈城清道觀躲避。他想預測今后的命運,就去向清道觀的幾座神像求夢。那是1644年農歷七月十八日,他果然夢見神仙對他說了“不日太平”四個字,早上醒來很高興,以為很快就能太平了,于是起來梳洗。正在這時,忽然有一百多個君子營的人沖進來,把他拖走了。君子營是本地讀書人創建的一支反清復明的武裝,最恨那些屈膝投降的叛徒,聽說項煜躲在清道觀,就來抓他。他們說:“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項煜這個叛徒,居然敢逃到這里來躲避。我們這是古越之地,報仇雪恥之國,豈能容納項煜這樣的污垢?”也不去稟告慈溪縣令,直接將他綁了帶到慈城西南太平橋,把他扔進江里淹死了。時間正是七月十九日中午。原來,神仙說的“不日太平”就是“不久將要在太平橋處死”的意思啊,項煜還以為很快就能太平了呢。
這個故事雖帶有迷信色彩,但自古“叛徒沒有好下場”,項煜的厄運不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嗎?
四、鬼魂護家
周若虛在慈城城外的謝家店教書四十年,村里的老老小小他都教過。一天晚飯過后,他一個人在學館里坐著。有個他曾經教過的學生馮某過來給他行禮,并邀他到家里去,說有要事相求,說完就告辭了。言談之間,若虛感到馮某的表情很悲傷,他突然想起馮某不是已經死了嗎?難道剛才來跟他說話的是鬼魂?不覺大吃一驚,立即就去了馮某家。
馮某的父親正站在門口,看見兒子的老師來了,就挽留他在家里喝幾杯。若虛也沒跟馮父說明來意,兩個人只是閑聊家常。不知不覺天黑了,馮父就留他在自己家樓上住下,住中間一間。隔壁是馮某妻子的房間,隱隱約約聽見有人在哭,若虛點著蠟燭,開著門不敢睡覺。這時,樓梯口有一青衣女子三番五次來偷看,一開始只敢露出半張臉,接著露出全身。若虛大聲喝問:“什么人?”那女子厲聲說:“周先生,這個時候你該睡了?!比籼撜f:“我睡不睡與你有什么關系?”那女子反問:“我是什么人,與你又有什么關系?”說完現出披頭散發渾身血淋淋的樣子,拿著一條繩子直向若虛沖過來。若虛嚇得差一點昏倒,忽然感覺背后有人用手扶住他,說:“先生不要害怕,學生在此保護你?!比籼撟屑氁豢?,原來是他那個死去的學生馮某。一轉眼,馮某和那個青衣女子都不見了。
若虛趕緊大聲叫馮父,馮父舉蠟燭上樓。若虛把剛剛發生的怪事講給他聽。馮父馬上叫兒媳婦王氏開門,沒有人回答,于是破門而入,見王氏已經懸梁上吊了,趕緊把她放下來搶救,總算救過來了。原來,那天上午王氏和小姑子吵架,被馮父訓斥了一頓,王氏一時想不開不想活了,于是惡鬼趁機而入,來取她性命,幸虧她丈夫馮某在九泉之下知道了,于是哀求若虛到他家里去,幫他家躲過這一場災禍。
這其實也是一個祖先崇拜的故事,是說祖先雖然死了,但靈魂還會保佑家人,所以后人要記得祖先。至于宣揚天地間有惡鬼,如果一家人爭吵,就會引來惡鬼,其目的也在于勸導一家人不要爭吵,要“家和萬事興”。這個故事的作者是清代文學家袁枚,祖籍慈溪。
五、石像托夢
慈城西北長溪嶺下有一尊石翁仲,是明代某大官墓前的石像。這位大官的后代沒出息,打算將這尊石像賣給別家,夜里他夢見石像流著淚說:“我在你家先祖的墓前守了這么多年,從道義上講,怎么能讓我走呢?”第二天,當眾人合力要把這尊石像抬走,卻發現石像重得出奇,勉強抬了幾步,繩子就斷了。這后代才向大家說了昨夜的夢,人們都很驚訝,就在原地給石像造了一座亭子,稱其為“義石”。
這個故事意在告訴后人,要守護祖先遺產,不要做敗家子,否則連祖先墓前的石頭都要哭了。
六、牛助孝子
徐光大是清代康熙年間的一個好官,可惜在任上去世。他的兒子徐雅涵是一個孝子,發誓要把父親靈柩運回故鄉慈城。在渡黃河的時候遇見冰凍,船不能行。眾人怕船沉沒,紛紛踏著黃河冰面逃到岸上,只有雅涵不忍拋棄父親棺材逃生,要與之共存亡。眾人都很同情他,既然船走不了了,就先用纖繩把棺材拉上岸吧,可是沒拉幾步,棺材陷進冰縫里,怎么也拉不出來。雅涵呼天搶地,血都哭出來了。別人束手無策,只能陪著他掉眼淚。正在這時,不知從哪里跑來一頭水牛,用它那粗壯有力的牛角,硬是把棺木從冰縫里給頂出來了。眾人無不歡呼:“一定是老天爺同情孝子,派了這頭牛前來幫助啊?!贝蠹乙黄鹋?,終于把棺材拉到了岸邊。徐家人感激水牛的恩德,發誓從此不吃牛肉,堅持了四代人。
這個故事是想說老天爺保佑孝子。但現代人也許會想:如果用火葬,只要帶回一個骨灰盒就可以了,甚至“青山處處埋忠骨”,更不用水牛來幫忙了??梢娚鐣倪M步也會逐漸改變人們的盡孝方式。
七、鄰火不焚
桂恭的父親桂宗蕃曾經參與編修《永樂大典》,書編成后因病沒有授官,回家休養了。桂恭八歲的時候就能體貼入微地照料父親,成家以后對父親更為孝順。凡是來探望父親的客人,他都要請人吃飯,讓父親高興。宗蕃脾氣不好,每次只要稍不如意,就發怒絕食,每當這時候,桂恭夫婦倆就跪在父親床前,等父親氣消了才敢站起來。父親上廁所、洗澡之類的雜事,也都由桂恭親自護理,四十年如一日。有一年,鄰居家起火,火勢蔓延,宗蕃病重無法逃避,桂恭抱住父親痛哭,誓死不離。一會兒風停火滅,父子兩個化險為夷。后來,桂恭也得了與父親一樣的病,忽然有老人敲門,送來一顆藥,給錢也不要,出門便神秘消失。桂恭吃了這顆藥,病馬上就好了。人們都說這是桂恭純孝之報。
古人相信孝能感天動地,如南朝梁元帝《孝德傳序》所謂孝心“能使甘泉自涌,鄰火不焚,地出黃金,天降神女”。桂恭遇見的就是“鄰火不焚”與“天授神藥”這兩個神話。
八、天授神藥
慈城南門原來有一座錢孝子坊。錢秉虔的父親錢象正因為家境衰落出外謀生,一去不回。母親周氏帶著兒子艱難度日。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秉虔才九歲,就已經能做一些手工活兒換米養家了。有人送他一點糖果食品,他必定帶回家孝敬母親。十四歲那年,他決心獨自出門去尋找父親。經過五年時間,歷盡千辛萬苦,他終于在遼東把父親找到了,依靠做肩挑小販積攢的一點錢,他準備接父親回老家。在途經江蘇宿遷時,他父親病重,百藥不治。秉虔祈禱神靈,準備割下自己的大腿肉拌在藥里給父親服用。這時也有一位老人上門,說:“你是孝子,不要毀傷父母給你的身體?!闭f完送他一顆藥,他父親一吃下去,病馬上就好了。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有一個朱壽昌棄官尋母的故事,錢孝子則是未成年尋父這應該都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但諸如“老人贈藥”這一類情節與前面的桂恭故事如出一轍,說明古人為了弘揚孝道,虛構這樣的故事都成習慣了。
九、瘟癘當避孝婦家
周佩蘭妻王氏,丈夫去世時,兒子才三個月大,一家人生活全靠她做針線活勉強維持。她卻還要每天省下一點錢用于朔望做祭祀,祈禱列祖列宗保佑。有一年當地饑荒加瘟疫,公婆及小姑都染上了瘟疫,王氏每夜焚香祈禱,叩頭流血。有一天晚上,她婆婆夢見神仙對她說:“瘟癘當避孝婦家。”第二天,全家人的病果然都好了。
十、秦三遇仙
慈溪人秦三,家貧,腿上有殘疾,還要奉養老母。有一次,一個道士對他說:“你跟我走,我給你治病?!彪S即往他腳上敷藥,他的腿疾馬上就好了。于是秦三稟告母親,說要跟道士走。道士讓他閉上眼睛,用胳膊夾著他騰云駕霧,向天邊飛去,來到了一座海上仙山。山上人驚訝地問:“他只是個凡人,怎能到此仙境?”道士說:“他家數代供奉《太上感應篇》,用來教育子孫,善根不斷,所以收他為徒?!边^了沒多久,因秦三思母心切,道士只好帶他返回。這樣一個來回,就已經過去十三天了。
這篇故事選自《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匯編》。《太上感應篇》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善書,宣揚“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秦三家里幾代人不斷學習《太上感應篇》,說明他們用心向善,是一個積善之家,于是神仙就來幫他了。
上一篇:慈城《慈城的宗祠文化》
下一篇:慈城《慈湖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