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孝子“割肝”救母
南宋慈城地區(qū)有一位“割肝”救母的大孝子——孫之翰。與他的生活年代相仿的慈湖先生楊簡,為他撰寫了《孫孝子墓志銘》,講述了他的故事。
孫之翰家住慈溪金川鄉(xiāng)雞鳴山。有一年母親病重,之翰割下自己的“肝”做成肉粥給母親吃。過了一夜,母親的病全好了。鄉(xiāng)里把這件事報到縣里,縣里又將這件事報到郡里。當時郡守趙伯圭和他的母親聽說這件事后都很驚訝,把孫之翰請來,親眼目睹了他右上腹的傷口,贊嘆不已。郡守說要把之翰的事跡報告給朝廷,他卻說:“我只是一心救母,并不想出名。”郡守被他的赤誠感動了,尊重他的意愿,沒有上報朝廷。
按常識,如果孫孝子真的自己割破肝臟,就必死無疑,而他一點事都沒有,所以也許他割的只是右下腹的一塊皮肉,并沒有傷及肝臟。古人敬佩他的孝心——為了救母簡直把心肝都掏出來了,于是就說他把“肝”割下來了。至于母親吃了他的“肝”,病全好了,也只能說是一種巧合,因為有些疾病如感冒,是可以不治而愈的。
像孫孝子這樣“割肝”救母的事跡在古代慈城地區(qū)是頭一個,而且好像也沒有第二個。但從古到今,與“割肝”救母類似的“割肉療親”的故事卻多得不勝枚舉,如《宋史·孝義》記載的鄞縣孝子楊慶:當初父親病重,沒錢醫(yī)治,楊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給父親吃,父親病就好了。后來他的母親又病不能食,他割下自己的右乳燒成灰和藥給母親吃,藥一入口,母親的病馬上就好了。過了一段時間,他被割掉的右乳又神奇地長了出來。北宋宣和三年(1121),太守樓異為楊慶居住的街坊題名“崇孝坊”,這也就是后來寧波孝聞街名字的由來。
光緒《慈溪縣志》記載的“割肉療親”故事更是不下10個:
沈元順,母親虞氏病重,醫(yī)治無效,元順說雖然割股毀身不是圣人提倡的孝道,但我聽說用這個辦法十有八九能救得親人性命。現(xiàn)在沒有別的辦法,只要能救母親性命,又何必顧慮圣人提倡還是反對呢?于是割下自己的大腿肉做成羹湯給母親吃,母親的病很快就好了。
孫文原,父親孫嵩得了痢疾,文原仿照二十四孝之“嘗糞心憂”,先去嘗了父親的糞便,因味道是甜的,認為父親活不成了,于是哭著祈求老天爺讓他代替父親去死,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給父親吃,果不其然,父親的病好了。后來有人看見他大腿上割肉留下的傷疤,他卻故意掩飾說:“這是我以前生瘡留下的疤痕。”孫文原的兒子孫懋,官居應天府尹,是明代著名清官。
幫母親洗腳
陳炅,前后共三次割自己的大腿肉給母親沈氏當藥吃,前兩次“藥”到病除,效果很好,可惜第三次來不及吃,沈氏就去世了。陳炅的兒子陳詡,為治愈母親葉氏的疾病,也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當藥,第二天葉氏的病就好了。陳詡的兒子陳體圣,也偷偷地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給母親陸氏當藥吃,也不讓別人知道。他們祖孫三代都把自己的大腿肉當成靈丹妙藥,為救父母,不怕割肉巨痛,甘冒生命風險,所以被稱為“三代篤孝”。
沈廷蘭,八歲那年,母親患心痛病。聽說手指肉可以治愈心痛病,他想,五個手指頭只有無名指對寫毛筆字影響不大,于是一刀割下無名指的一截做成手指頭湯給母親當藥吃。母親看見這碗湯,嚇出一身冷汗,病居然好了。
至于全國范圍的“割肉療親”故事就更多了,而且更離奇,如《清史稿·列女傳》記載:
蕭學華妻賀氏,因丈夫回老家探望生母,賀氏因故不能前往。她就割下自己的大腿肉讓丈夫帶回老家給她的婆婆吃,婆婆正生病,吃了她身上的肉,病就好了。
還有《清稗類鈔》記載了一個“英人旌表孝母之吳二魁”的故事:
清末,山東威海孟家莊有一個吳二魁,母親病重,他割下大腿肉給母親當藥吃,母親病好了。這件事被當時住在威海的英國官員知道了,報告給英國女王,女王賞賜給他金牌、銀幣。英國官員還拍了他的照片寄到英國,并且對他說:“你的孝心感動了上帝,上帝會賜福給你。今后如果你母親病了,英國方面會專門派醫(yī)生到你家給你母親治病,不收醫(yī)藥費。”
現(xiàn)代人當然都知道,人肉當藥并無科學依據(jù),更不可能包治百病,但古代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割肝”救母、割肉療親的故事呢?分析其中原因,大致有六個:
一是古代圣賢并不完全反對,如南宋大儒朱熹說:“割股固自不是。若是誠心為之,不求人知,亦庶幾。”二是唐代名醫(yī)陳藏器說過“人肉可以治羸疾”,很多人都相信了他這種偽科學。三是《孝經(jīng)》上說“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只要孝到極點,就能感動神靈,出現(xiàn)奇跡。四是佛經(jīng)上說:“為報母恩,經(jīng)于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yǎng)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既然父母恩重,無法報答,那么為救父母而割自己身上一點肉,也只是小菜一碟而已。五是國家有鼓勵政策,蘇軾就曾說:“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股,怯者廬墓。”只有刻意做一些別人做不到的孝行如割股、廬墓,才能獲得朝廷的賞識。六是為了改變社會風氣,因為世風往往“厚于慈而薄于孝”,對自己的孩子愛得多,對年老的父母愛得少,所以古人即使明知這些故事有假,也希望借此教育后人——愛父母多一些。
也就是說,古代之所以出現(xiàn)那么多割肉療親的故事,一是為了推行教化,二是因為醫(yī)學不發(fā)達,以及人們認識上的不科學,乃至以訛傳訛。
上一篇:慈城《姜宸英探花第》
下一篇:慈城《孝養(yǎng)故事六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