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鵬運《念奴嬌·登旸臺山絕頂望明陵》詠[北京]·十三陵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清)王鵬運
登臨縱目,對川原繡錯、如接襟袖①。指點十三陵樹影,天壽低迷如皋②。一霎滄桑,四山風雨,王氣銷沉久。濤生金粟③,老松疑作龍吼。 惟有莎草微茫,天狼終古④,滾滾邊墻走。野老也知人事換,尚說山靈阿護。平楚蒼涼⑤,亂云合沓,欲酹無多酒。出山回望,夕陽猶戀高岫。
【題解】旸臺山在北京西北郊。明陵,指明十三陵,在昌平縣天壽山下的小盤地中。十三陵即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等13處明代皇帝的陵寢,統稱十三陵。其中最早最大的一座是明成祖的長陵,最復雜的是明神宗的定陵(今已發掘開放)。明人吊十三陵詩詞自然多歌功頌德之語,清人寫十三陵則出言謹慎。此詞作者處于晚清國運衰微之際,自光緒十九年(1893)至二十七年,作為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一名官吏(時任掌印給事中),又因多次犯顏直諫,幾遭殺身之禍,此時憑吊明陵,慨嘆“一霎滄桑,四山風雨,王氣銷沉久”,可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結尾“出山回望,夕陽尤戀高岫”,則表現出對清王朝的一種矛盾心理。
【作者】
王鵬運(1848—1904),清末詞人。字幼霞,一字佑遐,自號半塘老人,晚號鶩翁,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同治九年(1870)舉人,十三年(1874)分發內閣中書行走,補內閣中書,升內閣侍讀,光緒十九年(1893)授江西道監察御史,后任禮科掌印給事中,二十八年(1902)南下,寄寓揚州,兩年后客死蘇州。其詞承常州派,時人評價甚高,晚年自刪輯為《半塘定稿》。
【注釋】
①繡錯:色彩錯雜如繡。《魏書·地形志上》:“犬牙未足論,繡錯莫能比。”②天壽:天壽山,距昌平縣城40余公里,十三陵在天壽山下。皋:小山丘。③濤:松濤。金粟:山名,在陜西蒲城縣東北,唐玄宗泰陵在此山,此代指十三陵。唐劉肅《大唐新語·厘革》:“玄宗嘗謁橋陵,至金粟山,睹岡巒有龍盤鳳翔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也。’”后因以“金粟”稱帝王陵寢。④天狼:星名。古代星象學以為主侵掠,文學上以之喻侵略者。唐李白《幽州胡馬歌》:“何時天狼滅,父子得安閑。”⑤平楚:登高遠望,見樹梢齊平,稱“平楚”。楚,泛指林莽樹叢。
上一篇:(明)李夢陽《平坡寺》詠北京西山八大處詩詞
下一篇:(元)陳孚《居庸疊翠》詠北京居庸關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