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宸英探花第
《四明談助》卷四十五載有“東鎮橋姜氏”,介紹了世居慈城東鎮橋的姜宸英家族。宸英七十歲考中探花,是清初著名書法家、史學家。今慈城尚志路有他的探花第舊址。明清兩代,從嘉靖年間進士姜國華到康熙年間拔貢生姜嗣洙,姜氏家族共有十人考中科舉,興盛了七八代。
宸英的六世祖姜錦,精通易理,但從不用來給人算命騙錢。他說:“吉兇禍福全在于各人自己,‘卜以決疑,不疑何卜’,況且《易》是圣人心血的結晶,不可隨便褻瀆。”但他也會把轉禍為福的道理告訴人家,讓人家“有事則便斷以理義”。他用易理勸人為善,這就顯得比一般算命先生高明了很多。
姜錦之子姜槐,曾經在集市上撿到錢,苦等失主來取,且不要分文報酬。有一個可憐的勞動婦女,賣葛布收到假錢,哭著想要尋死。姜槐看到了,就說把假錢拿給他看看,然后不露痕跡地把真錢換給她,還把假錢扔進枯井,免得再害別人。
姜槐之子姜國華,嘉靖三十五年(1556)進士,是一位孝子。當年他會試剛被錄取,不幸母親病故,他立即放棄殿試回鄉奔喪,守孝三年后才去參加殿試。他的兒子姜應麟因為“爭國本”惹怒皇帝,險遭不測,家人害怕極了,只有他還笑著說:“我老了,想不到兒子能為國家做這么大的好事,即使被流放殺頭,也沒什么可恨的!”所幸應麟只是被貶為余干知縣,還能將他迎養官舍,享福三年后去世。
姜國華之子也就是姜宸英的曾祖姜應麟,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他的故事可謂對明朝歷史都有影響的:在當時,立太子是國家頭等大事,萬歷帝卻遲遲不肯立皇長子為太子。朝中大臣由姜應麟率先上了一道《正名定分別嫌明疑疏》給皇帝,請立皇長子為太子,以定天下之本。由于應麟等正直大臣們不斷據理力爭,皇帝才被迫同意多數大臣的意見,所以《明史》稱贊他曰:“姜應麟等交章力爭,不可謂無羽翼功。”而應麟自己卻因激怒萬歷帝遭貶官,直到太子即位才否極泰來。
姜思睿是姜宸英的叔祖,姜應麟的侄子,天啟二年(1622)進士,也和應麟一樣正直敢言,不怕觸怒皇帝。他一生有五次彈劾,可謂名垂青史:第一次因揭露天下五大弊,遭皇帝切責;第二次強烈反對皇帝派宦官監視邊防事務;第三次彈劾首輔大臣周延儒營私受賄;第四次又因揭露弊政遭皇帝切責;第五次又因彈劾首輔溫體仁欺君,包庇兒子,惹皇帝發怒,被罰俸五個月。而被他彈劾的首輔周延儒、溫體仁,皆入《明史·奸臣傳》。
姜宸英的祖父姜思簡,一生只做過小京官。思簡的父親應麟是有名的清官,家中沒多少積蓄。明朝滅亡后,全家人生活陷入窘迫。
姜宸英的父親姜晉珪,有經世之略,但從三十七歲以后不復應舉,當時正值明亡清興,他這么做,可能是出于遺民情結吧。他以外出教書為生,奉養父母。其妻孫氏代夫盡孝,在家奉養公婆。母親向氏去世時,晉珪正在旅途中,聞噩耗大吐血,從此一病不起。宸英的好友朱彝尊為撰《孝潔姜先生墓志銘》。
姜宸英客居中州時,夢見自己吃一顆大梨,味道鮮美,他想留給母親吃,可是夢醒了。他心里惆悵,于是寫了《夢梨》詩寄給他的弟弟。后來他回想夢梨那天,正值其母患病,很想吃梨卻吃不到——就好像母子連心,相互有感應一樣。
姜曾晟是姜宸英的曾長孫,無子。他去世后妻子王氏守寡三十九年,其間竭力為公婆營葬。宸英這一脈子孫不旺,到王氏六十四歲時,五服之內的宗親都沒有了。王氏雖然孤苦伶仃,但每到祭祀時,還堅持一絲不茍地為姜家先祖做祭祀。
上一篇:慈城《向家門頭》
下一篇:慈城《孫孝子“割肝”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