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篇
耐得冷清耐得辛勞
【原文】
耐乎!不為大府所器重,則耐冷為要;薪米或時迫窘,則耐苦為要;聽鼓不勝其煩,酬應不勝其擾,則耐勞為要;與我輩者,或以聲氣得利,在我后者,或以干請得榮,則耐閑為要。安分竭力,泊然如一無所求者,不過二年,則必為上官僚友所欽屬矣。此二年中,悉力講求捕盜之法,催科之方,此兩事為江南尤急之務。一旦蒞任,則措之裕如。人見其耐也如此,又見其有為如彼,雖欲不彪炳,其可得乎?
《給黃廷贊》道光二十六年
【譯文】
忍耐吧!不被上司所器重,就要以忍耐冷寂為要務;財物上或許有時窘迫,就要以忍耐清苦為要務;公事不勝其煩,應酬不勝其擾,就要以忍耐勞苦為要務;與我同輩的人,有的以名聲得到利益,比我后來的,有的以巴結得到榮耀,就要以忍耐閑散為要務。安守本分做人,竭盡全力做事,淡泊得好像一無所求的人,不過兩年,就一定會被上司和同事所欽佩了。這兩年中,全力去講求抓捕盜賊、催收錢糧的方法,這兩件事是江南尤其重要的事情。一旦到任,就會處置自如。別人見到他在忍耐上能那樣,又見他辦事上也如此,即使不想有好名聲,可能嗎?
《給黃廷贊》道光二十六年
內持定見外廣延納
【原文】
集思廣益,本非易事,而施之于城會之內,尤易為人欺蔽。日之抵吾門者,或上書獻策,或面陳機宜,大抵不出尊書三端之外,抑所謂陽者也。然因此而盡廢吐握之風,則又不可,要當內持定見而六轡在手,外廣延納而萬流赴壑,乃為盡善。我思古人殆應如此,而區區則未逮矣。
《給歐陽兆雄》咸豐三年二月
【譯文】
集思廣益,本不是容易的事情,而在都市里施行,更加容易被人欺騙。每天到我這里來的,有的上書獻策,有的面陳機宜,大抵不出您信中所提及的三個方面,除此之外,這些或許就是所說的陽一類人。但也不能因此就廢掉招賢納言之風,重要的是自己內心應當持有主見就像六匹馬的韁繩握在自己手中一樣,對外應當廣納言論就像萬條河流奔赴溝壑一樣,這樣才是最好。我想古人大概應該就是這樣,只是我還未達到。
《給歐陽兆雄》咸豐三年二月
痛恨不黑不白之風
【原文】
二三十年來,士大夫習于優容茍安,揄修袂而養姁步,倡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見有慷慨感激以鳴不平者,則相與議其后,以為是不更事,輕淺而好自見。國藩昔廁六曹,目擊此等風味,蓋已痛恨刺骨。今年承乏團務,見一二當軸者,自藩彌善,深閉固拒,若唯恐人之攘臂而與其間也者。欲固執謙德,則于事無濟,而于心亦多不可耐,于是攘臂越俎誅斬匪徒,處分重案,不復以相關白。方今主憂國弱,仆以近臣而與聞四方之事,茍利民人,即先部治而后上聞。豈為一己自專威福,所以尊朝廷也。
《給龍啟瑞》咸豐三年十二月
【譯文】
二三十年來,士大夫習慣于悠閑自得、茍且偷安,崇尚寬袍大袖且修養和悅舒緩的步伐,倡導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的風氣,看到有慷慨激昂、打抱不平的人,就相互議論于后,認為這是不懂事輕薄粗淺而好表現。我先前任職六部,眼見這種風氣,已經痛恨入骨。今年暫任團練,看到一兩個要員,自我防范甚嚴,緊緊閉關抵制他人,好像唯恐別人振奮在他的轄地似的。倘若固執于謙虛美德,則于事無補,而自己的心也多有不可忍耐,于是奮臂越俎代辦,誅殺匪徒,處理重大事件,不再通告有關衙門。當今皇上憂慮,國勢衰弱,我以天子近臣而參與地方之事,只要對民眾有利,就先部署處置而后報告朝廷。哪里是想一人專斷,作威作福,是為了尊重朝廷啊。
《給龍啟瑞》咸豐三年十二月
思欲打破陳規陋習
【原文】
國藩從宦以來,飽閱京洛風塵,達官貴人,優容養望,與在下者軟熟和同治象,蓋已稔知之而慣嘗之。積不能平,乃變而為慷慨激烈軒爽骯臟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來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不可破之習而矯枉過正,或不免流于意氣之偏,以是屢蹈愆尤,叢譏取戾。而仁人君子,固不當責以中庸之道,且當憐其有所激而矯之之苦衷也。大局糜爛至此,志士仁人,又豈宜晏然袖視,坐聽枉賊之屠戮生靈,而不一省顧耶?
《給黃淳熙》咸豐三年十二月
【譯文】
我做官多年,飽閱京城風俗,對于達官貴人悠閑自得、養尊處優的生活,與下屬們和和氣氣、打成一片的現象,已經熟知并且經常體會到。積于心中長久不平,于是變而為慷慨激烈軒昂剛直一路,想稍微改變三四十年來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不可破的陋習,于是矯枉過正,有些不免流于意氣用事,因而經常走上責罪埋怨之路,陷入譏諷謾罵之中。至于仁人君子,本不應該以中庸之道來責備,而且應當憐憫他有所激憤而矯枉過正的苦衷。大的局勢糜爛到這種地步,志士仁人又豈應安然袖手旁觀,坐視狂賊屠戮生靈而不顧念嗎?
《給黃淳熙》咸豐三年十二月
不任實權多受掣肘
【原文】
“討賊則可,服官則不可”,義正辭嚴,何能更贊一語?惟今日受討賊之任者,不若地方官之確有憑借。晉宋以后之都督三州、四州、六州、八州軍事者,必求領一州刺史。唐末之招討使、統軍使、團練使、防御使、處置應援等使,遠不如節度使之得勢,皆以得治土地人民故也。
《給胡林翼》咸豐八年九月
【譯文】
“討伐賊軍可以,做官則不可”,這句話已經說得夠義正詞嚴了,哪里還能再補充一句半句啊?只是今日接受討賊之任的人,不如地方官有切實依憑。晉、宋以后的統帥三州、四州、六州、八州軍事的,必定請求領任一州刺史。唐末的招討使、統軍使、團練使、防御使、處置應援等使,遠遠不如節度使的特權,都是因為刺史、節度使能夠直接治理土地人民的緣故。
《給胡林翼》咸豐八年九月
非從利者便可從權
【原文】
細繹孔子所稱“從其利者,吾弗知也”,似茍非從其利者,圣人猶將許其舍禮而行權,后世不講于此心之謀利與否,而概援一權字以自覆,往往為史氏所譏,或稱陰規起復,或稱風某某奏請起復。覆軌相尋,雖以安溪之賢,而彭古愚彈章,不能無登于青簡。
《給張曜孫》咸豐八年十月
【譯文】
細細探求孔子所說的“從其利益的人,我不知道”這句話,好像如果不從其利益,圣人還允許他暫時將孔教丟棄一邊而去行權宜之事,后世則不講這顆心是否在謀利,而一概援引一權字來自我掩蓋,這樣往往被史學家所譏諷,或者說暗中規劃起復,或者說風聞某某奏請起復,掩蓋的法子相互追尋,雖以李光地的賢良,而彭古愚的參劾,也不能不載入史冊。
《給張曜孫》咸豐八年十月
是非混淆危害嚴重
【原文】
竊觀自古大亂之世,必先變亂是非,而后政治顛倒,災害從之。屈平之所以憤激沉身而不悔者,亦以當日是非淆亂為至痛,故曰“蘭芷變而不芳,荃蕙化而為茅”,又曰“固時俗之從流,又孰能無變化”,傷是非之日移日淆,而幾不能自主也。后世如漢、晉、唐、宋之末造,亦由朝廷之是非先紊,而后小人得志,君子有皇皇無依之象。推而至于一省之中,一軍之內,亦必是非不詭于正,而后其政績少有可觀。賞罰之任,視乎權位,有得行,有不得行。至于維持是非之公,則吾輩皆有不可辭之任,顧亭林先生所稱“匹夫與有責焉”者也。
《給沈葆楨》咸豐八年十一月
【譯文】
我私下觀察自古以來大亂之世,必定先是亂了是非,而后政治顛覆,災害隨之而來。屈原之所以由于憤激投江而不后悔,也是因當時是非淆亂為最大苦痛,因此說“蘭芷變得不香,荃蕙化為茅草”,又說“時俗原本就是隨從大流的,又怎么能沒有變化”,傷悼是非日漸淆亂,而自己無能為力。后世如漢、晉、唐、宋的末世,也是由于朝廷的是非先紊亂,而后小人得志,君子則大多沒有依附的感覺。推及到一省之中、一軍之內,也必定由于是非偏頗,沒有走入正軌,而后他們的政績少有可觀。賞罰的執行看權位的大小,有的得以施行,有的則不能施行。至于維持是非的公道,那我們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是顧炎武先生所說的“匹夫有責”啊。
《給沈葆楨》咸豐八年十一月
人心日非吏治日壞
【原文】
惟志所規,實不克踐,推之齊家、治身、讀書之道,何一不然?故弟近不課功效之多寡,但課每日之勤惰,來示企望鄙人于將來者,即以此語卜之。自揣此后更無可望,但當守一勤字以終吾身而已。至于千羊之裘,非一腋可成,大廈之傾,非一木可支,今人心日非,吏治日壞,軍興十年,而內外臣工惕厲悔禍者殆不多見,縱有大力匡持,尚恐瀾枉莫挽,況如弟之碌碌乎!
《給吳廷棟》咸豐九年十二月
【譯文】
只是心中所規劃的,實在是不能履行,推之于齊家、治身、讀書方面的道理,哪一樣不是如此?故而我近來不考核功效的多少,只考察每天的勤惰,來信對我將來的期望,也用這句話來預作安排。自我揣度以后更沒有可指望的,只是守住一個勤字來終了我生罷了。至于需千張羊皮做成的裘衣,不是一個腋窩的羊皮可以成就的;一座大廈的傾倒大,不是一根木頭可以支撐得住的。如今人心一天天敗壞,吏治一天天毀壞,戰爭爆發十年,而朝廷內外的官員警惕懺悔的都不多見,縱使有大力扶持的,還也許不能挽回狂瀾,更何況像我這樣碌碌無為的呢!
《給吳廷棟》咸豐九年十二月
屏去虛文力求實際
【原文】
請閣下告誡各營,無迎接,無辦席,無放大炮,除黃石磯三五里外,上下游各營,均不必稟見。方今東南糜爛,時局多艱,吾輩當屏去虛文,力求實際,或者保全江西、兩湖,以為規復三吳之本。整躬率屬,黜浮崇真,想閣下亦有同情也。
《給楊岳斌》咸豐十年三月
【譯文】
請您告誡各營,不要迎接,不要置辦酒席,不要燃放響炮,除了黃石磯三五里外的,其他上下游各營都不必前來拜見。當今東南一帶已經完全糜爛,時局很是艱難,我們應當去掉虛華形式,努力追求實際,或者可以保全江西以及湖南湖北,作為收復三吳的根本。整飭自身帶領部屬,罷除浮華崇尚本真,想必您對此也有同感。
《給楊岳斌》咸豐十年三月
減掉冗員裁除浮費
【原文】
道光十九年,在漢口長沙會館見抽船厘,收者出者皆賣買微賤之人,坦然交易,無詐無虞。今雖以官抽濟餉,仍須帶幾分賣買交易氣象,不宜多涉官氣,牙帖尤賣買場中鄙瑣之事,尤不可經衙門人手。“減冗員,裁浮費”二語似迂,而關系極巨。批中所謂坐支者少,即去浮費也。
《給李翰章》咸豐十年七月
【譯文】
道光十九年,在漢口長沙會館看見抽取貨船厘金,收的出的都是做小買賣的地位低賤之人,坦然交易,毫無欺騙。如今雖然以官府名義抽取厘金接濟軍餉,仍要帶有幾分買賣交易的氣象,不應過多沾染官氣。牙帖是買賣場中極其細小瑣碎的事情,尤其不可由衙門人經手。“減掉冗員,裁除浮費”兩句語雖然近似迂腐,但關系極大。批文中所說的坐支薪水的,就是去除浮費的意思。
《給李翰章》咸豐十年七月
在乎得人而非得地
【原文】
中興在乎得人,不在乎得地。漢遷許都而亡,晉遷金陵而存,拓拔遷云中而興,遷洛陽而衰,唐明皇、德宗再遷而皆振,僖宗、昭宗再遷而遂滅,宋遷臨安而盛昌,金遷蔡州而淪胥。大抵有憂勤之君賢勞之臣,遷亦可保,不遷亦可保,無其君無其臣,遷亦可危,不遷亦可危。鄙人閱歷世變,但覺除得人以外,無一事可持。
《給方翊元》咸豐十一年正月
【譯文】
中興在于得人,而不在得地。東漢遷都許昌而滅亡,晉遷都金陵而得以繼續存在,拓拔遷都云中而得以興旺,遷都洛陽而衰落,唐明皇、唐德宗兩次遷徙而都振興,唐僖宗、唐昭宗兩次遷徙而遭滅亡,南宋遷都臨安而昌盛,金遷都蔡州而淪亡。大抵有憂患勤政的君主、賢良耐勞的臣子,遷都也可保全,不遷都也可保全;沒有這樣的君主,沒有這樣的臣子,遷都也危險,不遷都也危險。我閱歷世代變化,只覺得除了人以外,沒有一件事可以守住不變。
《給方翊元》咸豐十一年正月
上一篇:曾國藩文集《保守平安歌三首》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曾國藩文集《勸誡淺語十六條》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