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方剛,經營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蛳①仍诖?,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驐t偃仰,或王掌鞅掌。
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虺鋈腼L議,或靡事不為。
雅詩除了《小雅》中的《正月》、《雨無正》、《十月之交》是作于西周亡后,其余大部分都是產生于西周四百年間。雅詩的作者基本上是周王朝的王公大臣、史官等大小官吏,就是說是屬于統治階級內部的。我們知道楚辭、漢賦、建安文學、唐詩宋詞以及以后各代文學作品的作者也大都是出于統治階級內部,為了區別于民間文學我們可稱它們為文人文學。這里有一點似乎并沒有引起研究界的足夠重視,即《詩經》中的雅詩正是中國文人詩(或者文人文學)最早最集中而且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集。當然,與雅詩同時或稍后產生的《周頌》三十一首也是文人詩,但它們大多是些很古板的缺少文學色彩的祭歌。雅詩按內容分,有《大雅》中的七首有些民族史詩特點但又算不上真正史詩的祭祖歌,有《小雅》中的十來首民歌,有頌歌五六十首,有悲劇性抒情詩三十三首。其中悲劇性抒情詩是二雅中的精華所在,也有人稱為政治諷刺詩或怨刺詩。《漢書·禮樂志》說“周道始缺,怨刺之詩起”。無道弭謗的厲王在公元前八四一年的國人起義中被逼奔彘,共和與宣王后,幽王更加荒淫驕奢,直至寵褒姒引起西戎進犯而亡國。在這個亂世中,中國文人第一次寫出了一系列的批判現實、同情人民、抒發個人不平的佳作,這便是悲劇性抒情詩。這些詩便是:《大雅》中的《民勞》、《板》、《蕩》、《抑》、《桑柔》、《云漢》、《瞻卬》、《召旻》,《小雅》中的《棠棣》、《采薇》、《沔水》、《我行其野》、《節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無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蓼莪》、《大東》、《四月》、《北山》、《小明》、《青蠅》、《賓之初筵》、《角弓》、《菀柳》、《白華》、《漸漸之石》共三十三首。
《北山》是較有代表性的一首悲劇性抒情詩。姚際桓在《詩經通論》中指出:“士者所作,以怨大夫”。士處于統治階級下層,它剝削勞動人民但自己也受上層貴族們壓迫,因為西周末世政治太昏暗了,所以他擔任的遙役便格外的多,而上層的貴族的卻過著淫逸享樂的生活,于是他便唱出此歌,描繪其遭遇的悲慘、發泄其心中的不平。
此詩共六章,第一章開始兩句是“陟彼北山,言采其杞”。詩人登上北山采集枸杞,在采集中他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辟少墒菑妷衙玻W是指休止。這幾句是說我這身強力壯的士子,從早到晚都在作事。國王的事情沒完沒了,使我離家讓父母憂愁。第二章的前四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变咄?,率是沿著。古人相信中國四周皆有海,率土之濱即是沿著大陸的邊緣算起。普天之下,沒有不是天子之地,四海之內,沒有不是天子之臣。這是極富概括力的詩句,所以很有名。“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辟t者,多也。掌權的大夫分派差事不公平,而只有我干的事情最多。第三章還是敘述自己的遭遇,“四牡彭彭,王事傍傍?!迸砼?,是指沒有休息的樣子。傍傍,是沒有停止的樣子。這兩句是說四匹馬不停地奔跑,我駕著車也不得休息。“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方剛,經營四方?!奔?,夸獎。鮮,善。將,強壯。旅通膂,膂力即體力??洫勎疑形蠢希f我體力正強壯,又說我體力正好,便命我奔走四方。全詩到此可以說是第一部分,它表現的是第一主題:詩人對于自己遭遇的哀怨。
接著,詩人在這首詩的第二部分即后三章表現了第二個主題:對于勞逸不均的不平。這是通過一系列的對比來展現的:“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蛳①仍诖?,或不已于行?;虿恢刑?,或慘慘劬勞?;驐t偃仰,或王事鞅掌?;蛑R樂飲酒,或慘慘畏咎?;虺鋈腼L議,或靡事不為?!边@十二句譯成現代漢語即是:有的人在家中安逸地休息,有的人卻鞠躬盡瘁地忙于國家之事。有的人躺在床上無憂無慮,有的人卻在路上奔走不得休息。有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痛苦哭號,有的人卻命運悲慘不斷操勞。有的人高枕無憂優哉游哉,有的人卻為王事忙忙碌碌。有的人終日縱酒狂歡,有的人卻怕得罪小心謹慎。有的人天天說三道四,有的人卻什么事都要干。這六個鮮明生動的對比皆采自日常生活,即具體可感又形象逼真,經過反復詠唱便將憤憤不平之氣現于筆端,而后更不多著一字,全篇到此便戛然而止,真是下筆痛快淋漓而又悲憤充溢,收筆則突兀果斷有不及掩耳之勢。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稱“末乃勞逸對舉、兩兩相形,一直到底,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此詩人善于立言處,固不徒以無數或字見局陣之奇也。”連用十二“或”字,加之鮮明整齊的對比句式,使這幾章歷來倍受激賞。沈德潛說:“《北山》詩連下十二或字。情至,不覺音之繁、辭之復也。”悲劇性抒情詩的作者們都不是那個時代的寵兒,相反他們好象是那時代的棄兒。時代的悲劇釀成了他們個人的悲劇,于是他們的詩篇便充溢著那受排斥、受壓抑的心情。這哀怨悲憤之情不發則已,一發則有不可收之勢。所以沒有激情,此詩是不會連用十二或字的,也不會連用這一系列對比的。唐代的詩人韓愈曾寫過《南山詩》,連用五十多個或字,有人稱之有石破天驚之勢,沈德潛卻說他“用《北山》之體而張大之,下五十余或字,然情不深而侈其辭,只是漢賦體制?!边@批評是中肯的。
此詩在結構上也是很講究的。前三章主要是敘述自己的遭遇,后三章主要是發泄不平之氣,這兩個主題都很鮮明,但兩者的關系并不疏離而是交替出現的。在前三章也有“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這樣的詩句表現勞逸不均在詩人心中產生的不平之氣,而后三章在對比之中以對比中的后一項又進一步刻劃了我的形象,飽含著哀怨之情。可見兩個主題既有獨奏又有同時一主一次的協奏,在這獨奏與協奏中,我們仿佛看見田野之間的道路上一個疲憊的小吏在艱難行走,他的心中充滿了哀怨與悲憤但又無法掙脫命運的擺布,這情形是多么的可悲!此詩中“慘慘畏咎”一句是極能表現他那處境的,這同《小雅·小旻》中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樣都是逼真地表現了在重壓下這些無可奈何的小吏那可悲可嘆而又可笑的心態。他們有悲、有嘆、有怨但又不想反抗,所以他們的心靈已是被戕害被扭曲了的。這不能不說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這首詩對于社會現實是有批判和揭露的。對比之中的前者“燕燕居息”、“息偃在床”、“不知叫號”、“棲遲偃仰”、“諶樂飲酒”、“出入風議”,可說是那時上層貴族生活的真實寫照,這生活是驕奢淫逸的,詩人表達了對這生活的不滿與不平。西周末的腐敗動亂反倒帶來了文學的高漲,一批統治階級內部飽經災患的詩人們學習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與優秀的表現方法,融入自己對于現實的真實而又清醒的體驗,以創作實踐將文人詩從祭壇、從廟堂、從宴席上徹底解放出來而成為獨立的抒情泄憤的藝術形式,這可以說是以革命的姿態帶來了中國文人詩的第一個高峰。從戰國時代屈原的楚辭、從唐代的杜甫詩以及文學史上許多優秀作品中不難發現西周末世的悲劇性抒情詩的批判精神、憂國憂民精神是代代相傳不絕如縷的。這便是二雅中的悲劇性抒情詩對于中國文學的巨大貢獻。
上一篇:《擊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南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