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聯(lián)語第八
寄弟
昔我初去家,諸弟各弱小。
阿季兩髦,覷人眸子了。
后園偷棗栗,猱升極木杪。
叔也從之求,揖我謂我矯。
分甘一不均,戰(zhàn)爭在毫秒。
余時輕別離,昂頭信一掉。
老弟況童,樂多憂愁少。
瞥然成六秋,光明如過鳥。
世味一飽嘗,甘心厭荼蓼。
夢里還鄉(xiāng)國,溝涂苦了了。
朝企恒抵昏,夕思或達曉。
君詩忽見慰,回此肝腸繞。
生世非一途,處身貴深窈。
眾萬奔恬愉,圣賢類悄悄。
二陸盛張,鶴唳悲江表。
夷齊爭三光,豈不在俄殍!
我今寄好語,君其聽勿藐!
一愿先知命,再愿耐擗摽。
【解析】
曾國藩在道光二十年入京做翰林,詩中一句“瞥然成六秋”,可推斷,該詩作于道光二十六年。曾國藩兄弟五人,他為長兄,下有四個弟弟,分別為四弟國潢字澄侯、六弟國華字溫甫、九弟國荃字沅甫、季弟國葆字貞干。他們四人除了四弟國潢在湘鄉(xiāng)原籍經營家業(yè)外,其余三個弟弟都投筆從戎,跟著曾國藩走上了剿滅太平天國的道路。六弟在三河戰(zhàn)役中戰(zhàn)死,季弟在南京染瘟疫而死,九弟曾國荃則是大清重臣,曾被封為一等威毅伯,加太子太保銜,官至兩江總督,光緒十六年在南京病卒于任上,終年66歲,謚號“忠襄”。道光二十五年,四弟、六弟來到京城,在曾國藩家中讀書。曾國藩希望諸弟以后能夠成才,總是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治學經驗、生活閱歷傳授給弟弟。
詩中先是回憶六年前別家時諸弟幼小的情景,感嘆時光飛逝,歲月如梭。繼而提及自己經過六年的官宦生涯,飽嘗世間各種人生滋味,看透官場的險惡勢力,袒露心扉。此時的曾國藩已升授翰林院侍講學士,名位漸顯,但他卻處處以盈滿為戒,而以“求闕”的態(tài)度處世。于是,他便借助陸機陸云和伯夷叔齊的故事告誡弟弟:人生在世,要胸襟豁達,眼界高遠,操守貞節(jié),懂得修己治人之道,不要被世間所謂的利益所迷惑,也不要被世人眼中的功名所束縛。
詩中典故豐富,很好地詮釋了曾國藩所要表述的內涵,思想明確,立意深遠,不僅教誨了諸弟,也省悟了后人。
小池
屋后一枯池,夜雨生波瀾。
勿言一勺水,會有蛟龍蟠。
物理無定資,須臾變眾竅。
男兒未蓋棺,進取誰能料。
【解析】
曾國藩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理學大師,這在他的書札、日記以及各種文章中都可以看出,而且他經常以程頤、朱熹等理學大家的思想來教導諸弟、教育子侄。同時,他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在詩歌、散文等諸多方面都有涉獵,這首五言律詩就是很好的代表。
曾國藩并不是一次考試就得中了,在入翰林院之前,曾經參加過兩次會試,可都無功而返,然而他卻毫不灰心,沒有懈怠,反而孜孜不倦地博覽群書,希望自己做到古人所說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立志”和“有恒”,是他成功的基石。在曾國藩的一生中,從沒有虛耗過時間,即使擔任閑散的文職官員,也沒有像其他官員那樣沉溺在人事應酬中,而是利用在翰林院的空閑時間充實自己。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yè)。
《小池》這首詩抒發(fā)了他的理想抱負和人生體驗。詩歌的尾聯(lián)化用了杜甫的《君不見簡蘇溪》中的“丈夫蓋棺事始定”,很有力度。
秋懷詩五首
大葉下如雨,西風吹我衣。
天地氣一肅,回頭萬事非。
虛舟無抵忤,恩怨召殺機。
年年絆物累,俯仰憐詬譏。
終然學黃鶴,浩蕩滄溟飛。
蟋蟀吟西軒,商聲方茲始。
小人快一鳴,得時一如此。
大澤藏蟄龍,嚴冬臥不起。
明歲澤九州,功成返湫底。
吾道惡多言,喧囂空復爾。
吾愛邵夫子,古之三益者。
鑿鑿攻我瑕,不隨世人啞。
薄俗尊文章,吾亦事茍且。
赫赫揚子云,末途裂如瓦。
再拜謝人,斤斧行可舍!
城頭昨宵月,今夕虧其圓。
丈夫矜小節(jié),一缺誰復全。
蝸廬抱奇景,高視羲皇前。
蒼蠅黦尺壁,江漢誰洗蠲。
馬融頌西第,今為時所憐。
吾友劉孟容,遺我兩好書。
三年不報答,幽怨今何如?
深山大寶,光氣塞州閭。
樊英履壇席,名業(yè)箕斗虛。
補天倘無術,不如且荷鋤。
【解析】
道光二十四年四月,曾國藩被派充翰林院教習庶吉士。根據(jù)曾國藩日記得知,這幾首組詩就是作于此年八月。八月,正是秋風蕭瑟的季節(jié),作者通過懷秋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其情摯篤,其境深遠,其意悠長。
詩中提到的幾個人物,既有歷史人物,也有身邊朋友,他們都對曾國藩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第三組詩中的邵夫子,就是曾國藩的好友邵蕙西,此人學有專長,性行足法,對曾國藩的學問修養(yǎng)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他性格灑脫,為人豪放,往往面折人短,堪稱曾國藩的諍友、畏友。有一次,他當面指責曾國藩的幾大缺點,而曾國藩不但沒有生氣,而且虛心接受,并在日記中寫道:“直哉,吾友!”這也就充分表明他們二人的友誼是建立在坦誠相待的基礎上的。
酬王壬秋徐州見贈之作
戒徒事秋搜,理棹及淮甸。
塵坱正紛挐,邂逅扶英彥。
乖離七易霜,天遣更相見。
后車攜嘉客,同馳彭城傳。
輕飔浣素襟,名論回深眷。
自云尋絕學,涂軌約三變。
僑居蒸水陽,親知斷游宴。
閉戶自高歌,寒宵百慮戰(zhàn)。
群圣下窺瞰,憂喜相慶唁。
盡抉諸經心,始知老儒賤。
探篋出新編,照座光如電。
說《易》燭大幽,箋《書》祛眾眩。
旁及莊生旨,抵巇發(fā)英眄。
大雅久不作,小知各自衒。
漢宋互嘲譏,馀炎更相煽。
遲君紹微言,毫芒辨素絢。
高揭姬孔情,洪曦消積霰。
湖湘增景光,老懷亦忻忭。
【解析】
這首詩歌大概作于同治十年九月。王壬秋,即王闿運,湖南湘潭人,晚清時期著名經學家、詩人、教育家。他才華橫溢,文名遠揚。年輕時曾在肅順家做過家庭教師,后來先后在成都尊經學院、長沙思賢講舍、衡州船山學院任教,晚年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史館館長。
同治九年七月,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校場被人刺死,于是朝廷將正在天津辦教案的曾國藩調回金陵重任江督。在任期間,曾國藩進行出省大閱兵,檢閱徐、淮、常、蘇、松等郡軍營。當時他走的是水路,船只經過清江浦時,遇到了會試不第、從京師回湖南的王壬秋。此次見是兩人時隔七年的重逢,為了便于深談,王壬秋請求曾國藩讓他陪伴著一同到徐州。于是從九月初二到二十日,前后十九天,王壬秋陪著曾國藩一路北上徐州,然后又一同南下,直到鎮(zhèn)江兩人才分手。分別時,曾國藩送給王壬秋這首五言長詩。此事充分表露出曾國藩愛才惜才、禮賢下士的胸襟。
忮求詩二首
不忮
善莫大于恕,德莫兇于妒。
妒者妾婦行,瑣瑣奚比數(shù)。
己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
己若無事功,忌人得成務;
己若無黨援,忌人得多助。
勢位茍相敵,畏逼又相惡。
己無好聞望,忌人文名著。
己無賢子孫,忌人后嗣裕。
爭名日夜奔,爭利東西騖。
但期一身榮,不惜他人污。
聞災或欣幸,聞禍或悅豫。
問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
爾室神來格,高明鬼所顧。
天道常好還,嫉人還自誤。
幽明叢詬忌,乖氣相回互。
重者災汝躬,輕亦減汝祚。
我今告后生:悚然大覺悟!
終身讓人道,曾不失寸步;
終身祝人善,曾不損尺布。
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
家家獲吉祥,我亦無恐怖。
不求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
豈無過人姿,多欲為患害。
在約每思豐,居困常求泰。
富求千乘車,貴求萬釘帶。
未得求速償,既得求勿壞。
芬馨比椒蘭,磬固方泰岱。
求榮不知厭,志亢神愈忲。
歲燠有時寒,日明有時晦。
時來多善緣,運去生災怪。
諸福不可期,百殃紛來會。
片言動招尤,舉足便有礙。
戚戚抱殷憂,精爽日凋瘵。
矯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
安榮無遽欣,患難無遽憝!
君看十人中,八九有依賴。
人窮多過我,我窮猶可耐。
而況處夷途,奚事生嗟愾?
于世少所求,俯仰有馀快。
俟命堪終古,曾不愿乎外。
【解析】
根據(jù)曾國藩日記,該詩作于同治九年三月二十五及四月初一、初四日。這時的曾國藩已經是一位圓滑通達的老者,一位已經實現(xiàn)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人生目標的傳統(tǒng)文化繼承者。
曾國藩在直隸總督任上被派往天津督辦教案,此一事成為他晚年仕途中的重要一章。在赴天津前,曾國藩給子輩們留下一份“遺囑”,安排了后事的處理,以及對家人囑托。其中談到自己修身心得時,總結為“不忮不求”。所謂不忮就是不嫉賢妒能,不求是指不貪求名利,后又做了忮求詩一首,更加闡發(fā)。曾國藩這種不忮不求的感受不僅來自先儒圣賢教人修身之書,也是來自自身的人生體驗,可以說是他畢生經驗的總結,這深刻二語足見曾國藩畢生修身的刻苦身影。曾國藩告誡子孫后代要在“忮心”與“求心”二者上下工夫,而不忮不求則是德業(yè)中關鍵的關鍵,以一常人能得此感悟,真令人佩服,也值得后代讀者效法。
瑣瑣行戲簡何子敬乞腌菜
瑣瑣復瑣瑣,謀道謀食無一可。
大人夭嬌如神龍,細人局蜷如蜾蠃。
皇皇百計營齏鹽,世間齷齪誰似我?
既不學虎頭食肉飛將軍,又不能駝峰犀箸醉紅裙。
長將野蔬說奇錯,春筍秋芋評紛紛(吾鄉(xiāng)芋最美)。
拙妻嘲訕婢子笑,可憐先生了不聞。
苦思鄉(xiāng)國千里月,夢想床頭一甕云。
君家腌菜天下知,忍不乞我賑朝饑?
丈夫豈當判畛域,仁者況可懷鄙私!
炯炯予心天所許,堂堂此理君莫疑。
忽憶條侯理入口,黃頭銅山竟僵掊。
功高七國安如山,錢布九州浩如藪。
當時鼎烹會親賓,后日饑腸作牛吼。
今我與子俱不材,懷抱傾筐倒篋開。
取與廉惠兩無猜。青天白日森昭回。
不醉不飽胡為哉?
【解析】
何子敬,即何紹祺,字子敬,湖南道州人,道光十四年舉人,官至浙江道員,書法顏真卿,是曾國藩好友何紹基的弟弟。何紹基,字子貞,比曾國藩早兩年進翰林院,當時在翰林院做編修。何氏兄弟共四人,都以書法稱名于近代,時稱“何氏四杰”。
曾國藩曾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致諸弟的家書中寫道:“何子敬待我甚好,常彼此做詩唱和,蓋因其兄欽佩我詩,且談字最相合,故子敬亦改容加禮?!睆拇丝梢?,何、曾之間志趣相投,互相砥礪切磋。作者引用“傾筐倒篋”的典故也足以說明二人之間情投意合,暢所欲言,無話不說。
反長歌行
羲和驅日如驅豕,鞭之不行汗流泚。
頃刻奔馳過百年,老盡世人渠獨喜。
渠獨喜,我寧愁?已拚一老百無恥。
馮夫子,我歌君莫鄙。
柏梁銅爵安在哉?盜跖唐堯俱朽矣。
北翁得馬知何詳?臧榖亡羊定誰是?
平原轉眼成嵩邱,華屋隔宵生荊杞。
上蔡黃狗空嘆嗟,洛陽銅駝百遷徙。
萬事支離那可論,吾生得失亦如此。
卻笑張毅空飾文,更憐單豹強治里。
修衷修襮皆虛名,老向人前矜爪觜。
君看從古軒赫人,一半名場夸毗子。
今晨令問傾王侯,明日枯胔飽蚋蟻。
銘功誄德千萬言,可信人間有真史。
馮夫子,我歌君且起。
君今三十胡皇皇,浮名驅君不自止。
頻嗟短景難少延,便得長春寧足恃?
世間自有清靜業(yè),日往月來了無累。
人跡不到禽不來,萬年廢井養(yǎng)秋水。
【解析】
該詩作于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是曾國藩為好友馮卓懷三十歲生日所寫。
馮卓懷,字樹堂,湖南長沙人。咸豐三年任武岡州學政,咸豐十年任四川萬縣知縣、試用知府。他是曾氏幕府成員,也是曾國藩好友,一直困于科考,功名困頓。此詩曾國藩開導他要達觀、灑脫地對待人生,并振作起來。
詩中引用典故較多,如羲和驅日、北翁得馬、臧榖亡羊、洛陽銅駝、單豹治里等,增添了詩歌的色彩,更起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此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題唐鏡海先生二圖
十月戎行圖
生世不能學夔皋,裁量帝載歸甄陶。
猶當下同郭與李,手提兩京還天子。
三年海國困長鯨,百萬民膏封豕。
諸公密勿既不臧,吾徒迂疏尤可恥。
岱宗夫子唐太常,今日儒林有正軌。
宗傳久已追廉伊,馀事猶堪作臏起。
昨來示我戎行圖,回首軍興今一紀。
九疑南去山連天,八排獞猺多于蟻。
猱升鼯伏巢穴繁,青絲白馬風塵駛。
籌邊樓下云屯營,臨賀嶺前雨注矢。
先生獨出當九關,磨煉眾心作高壘。
千炮齊震雷破山,萬馬不嘶月如水。
先生兀坐了不驚,秉燭從容讀書史。
大儒意趣未可量,小丑粗豪安足齒?
功成行賞不自言,羞與駑駘較尺咫。
我覽此圖發(fā)長歌,可憐黃發(fā)今皤皤。
四海息兵無一事,先生且住安樂窩。
五原學舍圖
大兒垢膩衣短,小兒蓬頭語更吃。
生長猺戶習繩行,不識詩書定何物。
昨者縣門鼓如雷,太守如父從天來。
走章馳檄到山寨,要與聾俗辨頸腮。
皇天于人何厚薄,未必蠻犵皆不才。
一朝得與冠裳會,青天始見云霧開。
魋結公然被儒服,笑言啞啞歡且咍。
山南伐石千指碎,山北挽木萬?;亍?/p>
縮版登登日復夜,取次學舍高崔嵬。
五原便同石渠閣,百丈似筑通天臺。
銅鼓蘆笙雜弦誦,衣冠俎豆何文哉!
但愿使君長世世,坐看槃瓠成瑰材。
豈期文翁難久借,至今蜀國有馀哀。
披圖卻憶十年事,富川風物落酒杯。
方今圣人舞干羽,薄海懷柔不用武。
會崇我丈比桓丁,立使殊方變鄒魯。
三老五更古所尊,嗚呼此事非小補。
何時虎觀擁皋比,我亦執(zhí)經走廊廡。
【解析】
唐鏡海先生,即唐鑒,鏡海是他的號,湖南善化人,嘉慶十四年進士,清代著名的理學大師。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唐鑒在京城任太常寺卿,時任翰林院檢討的曾國藩前去拜訪,跟從他研習程朱之學。雖然二人并沒有正式的師徒關系,但是曾國藩從中所受教益匪淺,而且二人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道光年間,唐鑒出任廣西省平樂府知府。在此期間,他平定了當?shù)噩幾迮褋y,并在當?shù)嘏d辦學校,對少數(shù)民族進行教化。曾國藩這兩首詩歌題在唐鑒的二幅畫上,敘述了唐鑒在廣西的業(yè)績。第一首《十月戎行圖》寫平亂之事,第二首《五原學舍圖》述教化之景。
題平谷山莊圖
十年京國踏朝鼓,九陌黃塵塞肺腑,已分喧囂儕市估?!?/p>
忽夢歸去釣湘煙,洞庭八月水如天,沙鷗與我抵足眠?!?/p>
醒來依舊馬嘶櫪,車聲隆隆震墻壁,始知樊籠困羽翼?!?/p>
開圖對此好溪山,萬重云水一僧閑,清輝照我塵里顏。
何日飄然靸芒屨,往尋盤山松下路,買鄰來傍羊求住?
【解析】
根據(jù)詩中首句“十年京國踏朝鼓”可以推知此詩大概作于道光三十年左右。這時的曾國藩雖然身居高位,但是對于十年官場生涯已經開始厭倦,感到自己的政治才干無處施展,為做官而做官。
平谷山莊圖是一幅山水圖,圖中的溪山和閑僧讓曾國藩大有清朗明澈的感覺。他雖然對“買鄰來傍羊求住”的悠閑樂趣也很向往和羨慕,但是此時的曾國藩還是心懷大志,用世心切,因此只能對著圖畫抒發(fā)一下感情。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駕崩,咸豐帝繼位,曾國藩鼓足勇氣連連上書,就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問題提出了切要透徹的看法,其中內容不乏對皇帝缺點的批評,言辭激切亢直。咸豐皇帝閱后,大怒,但為表示開明,才對曾國藩加以褒獎。這時的曾國藩已經向他的政治理想邁出了第一步,“書生卻進安民策”是他在京師的主要政治作為。在他回鄉(xiāng)守制,奉命幫辦團練,治理湘軍,他的官宦生涯就不斷地在驚濤駭浪中度過,平谷山圖中的隱士生活理想始終沒能實現(xiàn)。
題答筤谷圖
我家湘上高嵋山,茅屋修竹一萬竿。
春雨晨鋤劚玉版,秋風夜館鳴瑯玕。
自來京華昵車馬,滿腔俗惡不可刪。
洞庭天地一大物,一從北渡遂不還。
苦憶故鄉(xiāng)好林壑,夢想此君無由攀。
嗟君與我同里社,誤脫野服充朝班。
一別篬筤謝猨鶴,十年臺省翔鹓鸞。
魚須文笏豈不好!卻思鄉(xiāng)井長三嘆。
錢唐畫師天所縱,手割湘云落此間。
風枝雨葉戰(zhàn)寒碧,明窗大幾生虛瀾。
簿書塵埃不稱意,得此亦足鐫疏頑。
還君此畫與君約,一月更借十回看。
【解析】
《答筤谷圖》是清代畫家戴熙的作品,是他應翰林侍讀學士孫鼎臣之請所作。孫鼎臣是湖南善化人,因在京城做官日久,思念故鄉(xiāng)山水,所以特請戴熙為他畫了這幅湖南的山水圖。同為湖南人的曾國藩久居京師,十分懷念故鄉(xiāng)。答筤谷雖然不是曾國藩的家鄉(xiāng),但是他家鄉(xiāng)的高嵋山卻與圖中的答筤谷很是相似。答筤谷在長沙岳麓山,以流泉飛瀑和一片竹色聞名,而高嵋山也是翠竹森森,風景怡人。所以,曾國藩為此畫題詩,慰藉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
玉版,是竹子的別稱。竹子一向是文人喜愛的風雅之物,是人格清高脫俗的象征。詩中“風枝雨葉”狀的是畫中之景,“一月更借十回看”表現(xiàn)作者對于此畫的喜歡,從中流露出對于家鄉(xiāng)的無限懷念之情。
寄弟三首
去年長已矣,來日尚云賒。
身弱各相祝,家貧倘有涯。
鄉(xiāng)心無住著,望眼久昏花。
寥落音書闊,多疑驛使差。
咄咄延平劍,英英江夏黃。
求聲方出谷,一別各他鄉(xiāng)。
東下江河駛,南征道路長。
汝儕身手健,看我鬢毛蒼。
(黃子壽彭年,后起之秀。予嘗命九弟與之納交。)
夢里攜予季,亭亭似我長。
三年不相見,一變安可量。
神駿初銜轡,牽??戏?!
朝朝偷芋栗,知爾足奔忙。
(季弟今年十四歲,往年好食栗、煨芋,避人偷竊,頑趣可掬。)
【解析】
此組詩歌作于道光二十一年,這時的曾國藩正在翰林院任職。這組詩歌是寫給家鄉(xiāng)的弟弟們的,詩歌中飽含了兄長的殷殷期盼和懷念之情。
曾國藩有四個弟弟,即曾國潢、曾國華、曾國荃和曾國葆。曾國藩身為兄長,十分看重兄弟之間的情義,他曾說“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未進京之前,他曾親自教曾國潢、曾國華讀書;入京為官后,仍然不忘寫信勉勵并教誨弟弟們。他期望兄弟們團結友愛,共振家門。
懷劉蓉
我思竟何屬?四海一劉蓉。
具眼規(guī)皇古,低頭拜老農。
朝坤皆在壁,霜雪必蟠胸。
他日余能訪,千山捉臥龍。
【解析】
劉蓉,字孟蓉,號霞仙,湖南湘鄉(xiāng)人,是曾國藩的同鄉(xiāng)兼摯友。他才具非凡,志向遠大,卻不事科舉。他隨曾國藩在湘鄉(xiāng)辦團練,并在江西與太平軍作戰(zhàn),是湘軍的重要幕僚之一。同治元年,升為陜西巡撫,1866年因病辭職,但仍留在陜西助辦軍務,后因用兵失策被革職回籍。著有《養(yǎng)晦堂詩文集》。
道光三十年,劉蓉隱居深山,在養(yǎng)晦堂讀書,曾國藩為此做《養(yǎng)晦堂記》。這首詩歌大概寫于劉蓉隱居期間。曾國藩十分欣賞劉蓉的才能和闊達的胸襟,甚至用諸葛亮來比喻劉蓉,思慕和贊嘆之情溢于言表。
歲暮雜感十首(五律)
殘歲垂垂盡,囂塵逐逐忙。
世人同一悔,匪我獨癲狂。
身計嗟頻左,家山亦未忘。
時猶憂世事,此志固荒唐。
殺氣行南紀,溫風轉北條。
陽和回地斡,神鬼助天朝。
挾纊三軍舞,層冰萬里消。
小臣長皞皞,無術贊唐堯。
(江浙去年大雪,京師今歲不甚寒。)
堯皋無并育,天地詎終溫!
此日咸陽市,當年上蔡門。
風云悲昔遇,霜露等深恩。
聞道南山木,窮冬尚負暄。
壯歲耽經訓,艱難始一隅。
力耕無近獲,陟古有通衢。
茅塞由來久,蓬生且待扶。
國仇猶未雪,何處著迂儒?
四山仙侶會,角逐事賡歌。
日日為詩祟,人人被墨磨。
相從良可適,不樂復如何?
尚有平生友,飄零在澗阿。
久矣劉生隔孟容,嗟哉信爾賢。
才高防作圣,情極屢逃禪。
歧路多魑魅,深山足歲年。
狂風能作劇,吹我墮君前。
阿弟光明者沅甫,愛兄心尚孩。
良時無汝共,雅抱向誰開?
難就陸云業(yè),多慚許武才。
皇都寧不美,舍去竟何哉?
萬族求饒益,吾謀頗用疏。
民生各心性,天道有孤虛。
得俸堪加飯,無錢且買魚。
逐貧思作賦,才薄欲何如?
浩浩翻江海,爭奔且未闌。
古來名利客,誰不到長安?
獨立看參昴,橫天如此寒!
肯能尋冷淡,夜夜照檐端!
爆竹家家沸,兒時此味長。
追歡斟綠蟻,隨例祀黃羊。
明旦龍集,中天日月光。
八年吟舊句,回首但蒼茫。
【解析】
這組詩歌作于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此時的曾國藩為翰林院檢討,兼任國史館協(xié)修官。雖然在京官中職位很小,但是對于家鄉(xiāng)人來說,卻是了不起的大官,親族也大都希望能夠沾潤余澤??墒窃鴩诰楣俸苁乔蹇?,翰林院本就清閑,其間的官員正薪與同品級的其他官員一樣,但養(yǎng)廉費用卻是很低的,同時又沒有實權,本省的地方官也不會冰敬和炭敬(夏天熱,敬獻冰以降溫;冬天冷,敬獻木炭以御寒,而實際上敬獻的都是銀子。這些都是合法的收入,不屬貪污的性質。)
當時的曾國藩年輕氣盛,躊躇滿志,但由于所任職務沒有實權且較為清閑,所以詩歌中難免流露出抑郁不得志的慨嘆??墒撬]有因此而自暴自棄,隨波逐流,而是利用這段空閑的時間豐富自己的知識,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
曾國藩于道光二十一年七月結識理學家唐鑒之后,便愈加致力于程朱之學,同時還與倭仁、吳廷棟、陳源袞等人往復討論,以實學相砥礪。唐鑒告訴曾國藩,讀書專精一經,一經通則諸經通,并說,文章、義理、考據(jù)三門學問中,義理為首,義理精則文章精,經濟之學在義理中。這些對于曾國藩的啟發(fā)都很大。倭仁也教給曾國藩一個修身要訣,就是研幾,即認真對待瞬間念頭、細微小事,將它與修齊治平的大事聯(lián)系起來。這些都對曾國藩有很大幫助。
歲暮雜感十首(七律)
芒鞋鎮(zhèn)日踏春還,殘臘將更卻等閑。
三百六旬同逝水,四平馀里說家山。
緇塵已自沾京雒,羌笛何須怨玉關。
為報南來新雁到,故鄉(xiāng)消息在云間。
高嵋山下是儂家,歲歲年年斗物華。
老柏有情還憶我,夭桃無語自開花。
幾回南國思紅豆,曾記西風浣碧紗。
最是故園難忘處,待鶯亭畔路三叉。
莽莽寒山匝四圍,眼穿望不到庭闈。
絮漂江浦無人管,草綠湖南有夢歸。
鄉(xiāng)思怕聽殘漏轉,逸情欲逐亂云飛。
敬從九烈神君訴,游子于今要換衣。
去年此際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
湖上三更邀月飲,天邊萬嶺挾舟行。
竟將云夢吞如芥,未信君山刬不平。
偏是東皇來去易,又吹草綠滿蓬瀛。
紛紛節(jié)候盡平常,西舍東家底事忙?
十二萬年都小劫,七千馀歲亦中殤。
蜉蝣身世知何極,胡蝶夢魂又一場。
少昊笑儂情太寡,故堆錦繡富春光。
韶華彈指總悠悠,我到人間廿五秋。
自愧望洋迷學海,更無清福住糟邱。
尊前瓦注曾千局,腳底紅塵即九州。
自笑此身何處著,笙歌叢里合閑游。
為臧為否兩蹉跎,搔首乾坤踏踏歌。
萬事拼同駢拇視,浮生無奈繭絲多。
頻年蹤跡隨波譎,大半光陰被墨磨。
匣里龍泉吟不住,問予何日斫蛟鼉。
舊雨曾遺尺鯉魚,經年不報意何如?
自從三益睽違久,學得五君世態(tài)疏。
碧樹那知離別憾,青燈偏照故人書。
殷勤護惜金爐鴨,香火因緣付與渠。
擬學坡公饋歲詩,花箋何處寄相思?
陽和未老貂先敝,暖氣初回鳥竟知。
游子情懷隨地遠,天家雨露及時施。
小儒莫獻升平頌,幸傍龍樓睹上儀。
歲鼓走輕雷,竹馬兒童彩戲才。
仙仗九重圍霧住,宮花一萬鎖煙開。
迷離佳氣從空繞,不斷狂香拂面來。
我比春風尤放蕩,長安日日聘龍媒。
【解析】
從詩中“我到人間廿五秋”可以推知該組詩作于道光十五年。此時二十五歲的曾國藩正處于血氣方剛、雄心勃勃的年齡,所以詩中更多的表達了自己渴望早日登龍門、成功名的雄心壯志。
單就詩文的藝術風格來說,前期的曾國藩更偏愛陽剛之美,他的詩文大多體現(xiàn)的是雄奇壯麗的風格,他認為人在青少年時期尤其要做一些積極向上的陽剛之作,以增強意志,開闊胸襟。因此曾國藩在鼓勵諸弟和紀澤在年輕時期要作“如火如荼之文”,不必過于求穩(wěn)求全,汩沒了棱角鋒芒。到了后期,晚年的曾國藩開始欣賞沖淡自然的意境,他認為“作文然,作詩然,作字亦然,若能含雄奇于淡遠之中,尤為可貴”,這表明他的審美觀念意境開始轉變。這時的他不僅在學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在人生修養(yǎng)上也是有了質的飛躍。
寄郭筠仙浙江四首
一病多勞勤護惜,嗟君此別太匆匆。
二三知己天涯隔,強半光陰道路中。
兔走會須營窟穴,鴻飛原不計西東。
讀書識字知何益?贏得行蹤似轉蓬。
碣石逶迤起陣云,樓船羽檄日紛紛。
螳螂竟欲當車轍,髖髀安能抗斧斤?
但解終童陳策略,已聞王歙立功勛。
如今旅夢應安穩(wěn),早絕天驕蕩海氛。
無窮志愿付因循,彈指人間三十春。
一局楸枰虞變幻,百圍梁棟藉輪囷。
蒼茫獨立時懷古,艱苦新嘗識保身。
自愧太倉縻好爵,故交數(shù)輩尚清貧。
向晚嚴霜破屋寒,娟娟纖月倚檐端。
自行篋殷勤覓,苦索家書展轉看。
宦海情懷蟬翼薄,離人心緒繭絲團。
更憐吳會飄零客,紙帳孤燈坐夜闌。
【解析】
這是四組贈別詩,大概作于道光二十年。所贈對象是好友郭嵩燾。郭嵩燾,字筠仙,湖南湘陰人,開明識時,是第一位出使西洋的中國大使,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曾、郭二人一生相交甚篤,咸豐二年郭嵩燾勸曾國藩出山奉旨辦團練,并在湘軍草創(chuàng)之初,還協(xié)助曾國藩辦理文書,又勸湘陰紳商捐助軍餉,對曾國藩的幫助很大。不僅如此,他們二人還是兒女親家,曾國藩四女紀純就是許配給了郭嵩燾之子郭依永。道光二十年,曾國藩入京做翰林,十一月,郭嵩燾應浙江學政羅文俊之聘離京入浙,曾國藩寫了這組詩為他送行。
三十二初度次日書懷
男兒三十殊非少,今我過之詎足歡!
齷齪挈瓶嗟器小,酣歌鼓缶已春闌。
眼中云物知何兆,鏡里心情只獨看。
飽食甘眠無用處,多慚名字侶鹓鸞。
【解析】
該詩大概作于道光二十二年,此時的曾國藩在翰林院供職,兼任國史館協(xié)修,是一個地位卑微的小京官。這時的他還未受到重用,加上所供職位比較清閑,因此拜了兩位老師,一位是湖南善化人唐鑒,一位是理學大師倭仁。唐鑒指導曾國藩要專精一經,同時還要專修“靜”字。倭仁教給曾國藩一個修身要訣,即研幾。這兩位良師對于曾國藩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曾國藩一生都在遵循這兩位老師的教導,也正因為此,他才有了日后的偉大成就,這和他當時的虛心請教和堅持履行是分不開的。
文中最末提到“鹓鸞”,這是鳳凰一類的禽鳥,據(jù)說飛行時列隊極為整齊,后世用以比喻兩班朝臣。
憶弟二首
無端繞室思茫茫,明月當天萬瓦霜。
可惜良宵空兀坐,遙憐諸弟在何方。
紛紛書帙誰能展,艷艷燈花有底忙?
出戶獨吟聊妄想,孤云斷處是家鄉(xiāng)。
忽憶他時襄水上,惡風半夜撼春雷。
舟人捩舵聲同泣,客子扶床面已灰。
仰荷皇天全薄命,信知浮世等輕埃。
汝今歸去復何似?回首世途誠險哉。
(襄陽遇風,戊戌九月出都事。弟今年南歸,亦由襄水達武昌。)
【解析】
該詩大概作于道光二十二年。道光二十年十二月是曾國藩入京做翰林的第二年,其父將歐陽夫人、紀澤和當時只有十七歲的九弟曾國荃送到京城。曾國荃在京城住了一年零八個月后,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返回湖南老家。
第二首詩所記的襄水遇風之事,發(fā)生在道光十八年八月,當時曾國藩請假出京,所乘船只經襄樊行到安陸時,遇到大風,臨近數(shù)十只船都有大小有所毀損,只有曾國藩所乘船只安然無恙。此次曾國荃出京回家的路線與當年自己走的是同樣路線,因此曾國藩有所擔憂,并勸弟小心。
溫甫讀書城南寄示二首
十年長隱南山霧,今日始為出岫云。
事業(yè)真如移馬磨,羽毛何得避雞群。
求珠采玉從吾好,秋菊春蘭各自芬。
嗟我蹉跎無一用,塵埃車馬日紛紛。
岳麓東環(huán)湘水回,長沙風物信佳哉!
妙高峰上攜誰步?愛晚亭邊醉幾回。
夏后功名馀片石,漢王鐘鼓撥寒灰。
知君此日沉吟地,是我當年眺覽來。
【解析】
該詩大概作于二十三年六月。詩中溫甫就是曾國藩的六弟曾國華,于曾國藩創(chuàng)建湘軍不久便棄筆從戎,成為湘軍一名將領,后在三河戰(zhàn)役中戰(zhàn)死,
曾國藩做這首詩時,曾國華正在省城長沙城南書院讀書。在第一首詩中,曾國藩首先把六弟比喻成出岫之云,稱贊其前途無量;然后訓示六弟一點一滴積累學業(yè),刻苦努力,并且告誡他與人相處要擇善而從;接著說兄弟兩人愛好相同,贊嘆弟弟將來會大有所為;最后嘆息自己陷于官場人事應酬當中,虛度歲月,一事無成。
在第二首詩中,曾國藩回憶了自己在長沙岳麓書院讀書時的一段美好經歷,以此激勵六弟,希望他能夠接續(xù)自己的足跡,在長沙城南學院刻苦學習,爭取將來有所成就。
三十三生日三首
三十馀齡似轉車,吾生泛泛信天涯。
白云望遠千山隔,黃葉催人兩鬢華。
去日行藏同踏雪,迂儒事業(yè)類團沙。
名山壇席都無分,欲傍青門學種瓜。
六載承明厭秘書,河東一賦又吹噓。
多慚袞職無遺事,實借文言有慶馀。
白璧出山終就琢,黃金擲谷總成虛。
何時卻返初衣好,歸釣蒸溪縮項魚。(蒸水去吾家十里。)
苦飫風塵未息機,駑駘已絡紫金。
詩禪入悟無三味,世路回頭有百非。
翁子少年原落拓,承宮家世本清微。
故山鷗鳥謂劉大,曾記江邊各忍饑。
【解析】
這組詩歌大約作于道光二十三年十月。道光二十三年六月,曾國藩奉旨任四川鄉(xiāng)試正考官,七月補授翰林院侍講之缺,九月二十一日從成都返回京城,從而推知此組詩歌作于回家的路途中。
詩歌中引用很多典故,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第一首詩歌借“名山”、“青門種瓜”等感嘆自己外出做官,雖為詞臣,卻既沒有著作傳于世,也沒有教授弟子以薪火相承,日日虛度光陰,一無所成,還不如隱居不仕,專心致力于學問。第二首詩歌借“承明”來表明自己為官清閑,毫無實權,慨嘆自己無法盡情施展自己的抱負。第三首詩歌是曾國藩對自己的勉勵,而此時的他確實也看到了曙光,七月間他升為翰林院侍講,成為從五品官;這次外放四川鄉(xiāng)試正考官又為他帶來了兩千多兩銀子的收入,這些對于當時的曾國藩來講已經是十分難得了。
送妹夫王五歸五首
飄然棄我即山林,野服黃冠抵萬金。
滾滾污塵得少辟,茫茫歧路一長吟。
梁鴻旅食妻孥共,蘇季貧歸憂患深。
東去大江蘆荻老,皇天颯颯正秋霖。
荊楚楩楠夾道栽,于人無忤世無猜。
豈知斤斧聯(lián)翩至,復道牛羊爛漫來!
金碧觚棱依日月,崢嶸大棟逼風雷。
回頭卻羨曲轅櫟,歲歲偷閑作棄材。
高嵋山下草芊綿,去國蹉跎今六年。
村老半聞悲薤露,人間容易即桑田。
炎云涼雨有翻覆,舞榭歌臺況變遷。
莫訝榮枯無定態(tài),君今猶守舊青氈。(王氏故富室,今貧矣。)
有齊季女吾弟行,操臼君家老孟光。
曾是弋鳧相勞饗,猶聞雛鳳已軒昂。
秦嘉上計心情薄,王霸躬耕身世忘。
織屨辟終古事,牛衣歲月即羲皇。
老弟三年困省門,寒山無律可回溫。
由來命分政須爾,久信文章不足尊。
南雁乖違少書信,西風牢落對乾坤。
因君傳語告予季,失馬亡羊莫更論。
【解析】
王五,即曾國藩大妹曾國蕙的丈夫王待聘,乳名率五,出身于湘鄉(xiāng)縣一個耕讀人家,雖然讀書多年,但無半點功名,家境日益衰落,因此從湘鄉(xiāng)來到京城投靠曾國藩。但因曾國藩當時在京城只是一個小官,不能幫其實現(xiàn)愿望,于是王五在京城住了三個月后,便搭乘糧船回了湖南。離京時,曾國藩除了贈送他一些銀兩外,又特意作了此組詩歌勸解他。
詩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使用以物喻人的手法總結宦海生涯的變幻莫測、暗潮洶涌,希望通過自己的感悟而使王五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曾國藩勸解王五回鄉(xiāng)安居、勤儉持家、珍惜家中妻兒。雖然曾國藩將王五遠來京城卻一無所得而回歸結為命運使然,其實也是對自己沒有能力安置妹夫的一種托詞,對自己沒能幫助妹夫實現(xiàn)愿望的一絲無奈。
失題四首
抽得閑身鶴不如,高秋酒熟鞠黃初。
便驅天駟識途馬,歸釣江鄉(xiāng)縮項魚。
往日心清隨轂轉,今來身世似舟虛。
不須更說知幾早,且喜塵緣盡刬除。
蜒雨蠻煙日日催,側身周望重低徊。
海濱膏血深無極,帳下笙歌自莫哀。
安得賈生時痛哭,可憐楊仆本庸才。
投章欲問茫茫意,何處通天尚有臺?
金堤舊潰高家堰,復道今年盛昔年。
自古塵沙同浩劫,斯民涂炭豈前緣?
沉江欲禱王尊璧,擊楫誰揮祖逖鞭?
大廈正須梁棟拄,先生何事賦歸田?
兩度歸帆溯上流,蕭蕭落木洞庭秋。
送君此去風前酒,憶我當時月夜舟。
弘景舊居勾曲洞,杜陵新卜浣溪頭。
好栽修竹一千畝,更抵人間萬戶侯。
【解析】
“失題”即“無題”。其實并非所作之詩沒有題目,而是因為種種原因雖有所表達,但不便標出,只能朦朧抒發(fā)自身的感情,或者隱諱提及。這組詩歌流露出的不僅僅曾國藩的思鄉(xiāng)之情,更重要的是他對官場的心灰意冷、對時局的憂慮,以及空有抱負而無法實施的無奈。
這組詩歌大概作于道光二十七年。曾國藩自道光二十年進京做官,至今已在京城居住整整七年,心中很是掛念家人,想回家探望。但由于路費和家眷等原因,卻難以成行。因此心中不免惆悵萬千,寫下此詩。
詩中曾國藩運用了較多的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情懷與心境,如賈生哭,出自《漢書·賈誼傳》,指的是西漢懷才不遇的賈誼,心系國危卻因時運不濟或是思念故人而痛苦。再如漢代治理水患的王尊、晉代聞雞起舞的祖逖,以及唐代隱居勾曲的杜甫,這些人都堪稱為國為民的典范。曾國藩在此借用這些人抒發(fā)自己胸懷大志和憂國憂民的無限愛國情感,同時又因懷才不遇和時運不濟而感到一絲無奈。
次韻何廉昉太守感懷述事十六首
域中哀怨廣場開,屈宋而還第二回。
幻想更無天可問,牢愁寧有地能埋!
秦瓜鉤帶何人種?社櫟支離幾日培?
大冶最憎金踴躍,那容世界有奇材!
慘淡兵戎春復秋,濁醪誰信遣千憂?
戰(zhàn)場故鬼招新鬼,世事前漚散后漚。
驅逐幾同秦失鹿,劬勞只愧魯無鳩。
何時浩蕩輕鷗去?一舸鴟夷得少休。
二月長安春始歸,觚棱回首夢魂飛。
宮鴉掠日槐陰瘦,廄馬嘶風柳絮肥。
東閣賜茶雙鳳闕,西效扈蹕九龍旗。
十年苦憶鈞天奏,老大真憐未拂衣。
滄海橫流澤有鴻,微生偶出一當熊。
千艘梭織怒濤上,萬幕笳吹明月中。
屠罷長鯨波尚赤,戰(zhàn)歸驕馬汗猶紅。
誰知春晚周郎老,更與東皇乞好風。
鐘山祠廟巋然存,憑吊湖湘烈士魂。
馬革裹尸男子志,鸞刀祭膟圣明恩。
弓旌夜動神依戶,簫鼓春祈福滿門。
萬世游人應指點,血殷篙眼古時痕。
潯陽江水接天長,良將新祠皎雪霜。
半壁東南支柱石,數(shù)州士女薦馨香。
竟無耆壽追充國,猶有嘉名配武鄉(xiāng)。
匹馬寸金都謝絕,三明何必數(shù)西涼!
山縣寒儒守一經,出山姓字各芳馨。
要令天下消兵氣,爭說湘中聚德星。
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
書生自有平成量,地脈何曾獨效靈!
猿鶴沙蟲道并消,誰分糞壤與芳椒?
昨來皖水三河變,堪痛阿房一炬焦。
勾踐池邊醪易醉,田橫墓上酒難澆。
同袍才俊雕零盡,茍活人間只自嘲。
原橫第三人,鶴唳華亭不復春。
先軫歸元何日是?虞翻相骨本來貧。
科名久滯青云路,身手難扶赤日輪。
十二萬年香不滅,從渠搗麝作灰塵。
江雪湖波路幾千,壺頭歸葬事堪憐。
鑄金叩叩終何益?埋玉深深不計年。
夜月一鉤涼蕙帳,春風十萬散榆錢。
神靈甲馬如相助,莫遣愁人嘆逝川。
濫觴初引一泓泉,流出蛟龍萬丈淵。
從古精誠能破石,薰天事業(yè)不貪錢。
腐儒封拜稱詩伯,上策屯耕在硯田。
巨海茫茫終得岸,誰言精衛(wèi)憾難填?
幕府山頭對碧天,英英群彥滿樽前。
共扶元氣回陽九,各放光明照大千。
短李迂辛雜嘲謔,箕張牛奮總安便。
獨憐何遜今漂泊,望斷寒云暮靄邊。
薇閣藤廳淡淡紅,多君翔步五云中。
良緣彩鳳雙飛翼,慧業(yè)靈犀一點通。
典郡四旬書上考,闔門八口祀昭忠。
災祥誰識天公意,休向西風泣路窮。
由來忠孝易通神,忉利華鬘識后身。
石爛??萁K有盡,生天成佛豈無人。
關河庚信空蕭瑟,形影陶潛孰主賓?
雞犬全家存帝所,淮南生計未全貧。
荒城風雪臥袁安,高節(jié)鴻才萬目看。
懶讀司空城旦法,曾希柱后惠文冠。
出山馴雉網(wǎng)羅密,失水神龍變化難。
猶有老梅嬌萼發(fā),先從三界解春寒。
圣主中興邁盛周,聯(lián)翩方召并公侯。
神威欲挾雷霆下,大業(yè)常同江漢流。
藻火但聞山甫袞,桐廬豈有子陵裘。
鹓鸞臺閣方新構,杞梓楩楠一例收。
【解析】
這是一首和詩,大概作于咸豐九年正月。次韻是和詩的一種方式,也叫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
何廉舫,名栻,江蘇江陰人,道光乙巳進士。原為江西建昌府知府,咸豐六年太平軍攻打建昌,因失守城池被革職。罷官后,因生活貧困,以卜卦為生。這時曾國藩經常解囊相助。太平天國被鎮(zhèn)壓后,他便移居揚州為商人,后成巨富。著有《悔馀庵詩集》。
這十六首和詩中,曾國藩用了大量的典故,既表達了自己對何廉舫雖困苦潦倒卻清高自守的欣賞,以及對他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無奈,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滄海橫流舍我其誰”的壯志,以及堅持不懈、頑強到底的精神。其中詩歌中隱約感嘆自己為官之路的艱辛,也借此刻意表達了對皇室的忠誠。
賀新郎
題錢楞仙同年玉堂歸娶圖二首
艷福如斯也!記年華,同年二百,君其少者。剛是鳳池騫翥后,又結鴛鴦香社??创巳サ癜皩汃R。袍是爛銀裳是錦,算美人名士真同嫁。好花樣,互相借。
淋漓史筆珊瑚架。說催妝,新詩綺語,幾人傳寫?才子風流涂抹慣,莫把眉痕輕畫。當記取初三月夜。欲問大羅天上事,恐小姑群婢同驚訝。屬郎語,聲須下。
寂寞深閨里。憶東風,泥金乍報,若何歡喜?撤帳筵闌停燭夜,細問當時原委。更密詢燒香侍婢。西舍東鄰多士女,但駢頭附耳夸雙美。不能答,笑而已。
郎君持贈無多子。獻妝臺,宮衣一襲,鸞書一紙。又剩有紅綾餅,合巹同嘗甘旨。珍重說天恩如此。明年攜得神仙眷,料趨朝不過花磚矣。同夢者,促君起。
【解析】
這兩首詞是曾國藩為同年得中的好友錢振倫的畫所題。錢振倫,字楞仙,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之婿,協(xié)辦大學士翁同龢的姐夫,曾任翰林院編修、四川鄉(xiāng)試正考官、國子監(jiān)司業(yè)等職。他也是晚清著名駢文家,著有《示樸齋駢體文》,在詩學方面,著有《鮑參軍集》。
錢振倫是道光十八年進士,與曾國藩同年得中。道光二十年十月,曾國藩移居達子營關侯廟,與時任翰林院編修的錢振倫同住,這兩首詞大概就是這個時候所作。
格言十二首
時賢一石兩水;
古法二祖六宗。
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
撐起兩根窮骨頭。
禽里還人,靜由敬出;
死中求活,淡極樂生。
取人為善,與人為善;
樂以終身,憂以終身。
不為圣賢,便為禽獸;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
人間那有空閑的光陰。
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
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
戰(zhàn)戰(zhàn)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
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
丈夫當死中圖生,禍中求福;
古人有困而修德,窮而著書。
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靜;
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wěn)當,次求變化;
辦事無聲無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莫苦悔已往愆尤,但求此日行為無慚神鬼;
休預怕后來災禍,只要暮年心氣感召吉祥。
【解析】
這十二首格言,基本概括了曾國藩的為人處世之道,也集中反映了他立德修身的孜孜努力。吳恭亨《對聯(lián)話》認為其格言“談理較若深邃”,可“以代座右箴銘”,“不可徒作儷言讀”,堪稱時評。
第一首:詩中的“一石兩水”中的“一石”指的是當朝劉墉(即劉石庵),“兩水”指的是李春湖、程春海;“二祖六宗”中的“二祖”指的是王羲之、王獻之,“六宗”指的是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柳公權、黃庭堅。曾國藩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為官學習的是“一石兩水”,書法效法的是“二祖六宗”。
第二首:曾國藩嚴守祖父所訓“人以懦弱無剛為大恥,固男兒自立,須有倔強之氣”,同時性格中又秉持了湖南人的倔強精神,因此無論遇到任何困難,他都決不屈服、決不退縮。在與太平軍的交戰(zhàn)中,曾國藩帶領湘軍屢敗屢戰(zhàn),直到最終剿滅太平軍,這也充分表明了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性格。
第三首:曾國藩早期作有“修身五箴”,即誠、敬、靜、謹、恒,這五個字是曾國藩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的精要,正是秉持此五點,使他日后加官晉爵、成就事業(yè)。
第四首:曾國藩仗義疏財,熱心公益事業(yè),每逢親朋好友的婚喪嫁娶,他都積極參與、熱情幫忙。因為他詩文聯(lián)語做得好,挽聯(lián)尤其出色,因此經常代人制挽聯(lián)。當時京城流傳著一句話,“包送靈柩江岷樵,包做挽聯(lián)曾滌生。”
第五首:中國古代最高的人格境界就是“內圣外王”。所謂“內圣”就是心中充滿圣人的學問和德行,并據(jù)此塑造自己;“外王”就是指表現(xiàn)在外的能力和功業(yè)。曾國藩一生走過的就是一條典型的內圣外王的道路。曾國藩就是以“內圣”來要求自己立志求學、修身養(yǎng)性的。
第六首:從道光二十年進京到道光二十六年,曾國藩一直在翰林院供職。雖然所任職務比較清閑,但他并未像其他人一樣陷于人事應酬而浪費時光,而是利用這段時間發(fā)憤苦讀。正是這六七年的積累,使得曾國藩有了一個學問和才華的升華,為他日后的干大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七首:曾國藩的一生雖然官運亨通,但是在他成就事業(yè)過程中也是充滿了艱辛和坎坷。曾國藩曾經因為失敗試圖自殺過五次,但是后來他都及時遏止了自己的想法,反而越敗越戰(zhàn),直至最終勝利。他認為,萬事萬物都遵循此消彼長的規(guī)律,如果事事都要占滿,馬上就會遭到上天的懲處,所以他希望后代以讀書為理想,凡事順其自然。
第八首:曾國藩一生為人處世,都處處內斂,事事謹慎,謙退自抑,韜光養(yǎng)晦。他深知官場的險惡,懂得居安思危、適時進退的道理。在其晚年時期,他果決的上書請求裁撤湘軍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這一舉動,不但使他平安地度過了表面風光內里危機四伏的政治險灘,而且成就了他一世的英名。
第九首:從某種程度上說,曾國藩也是逆境中成長起來的,所以他懂得如何從逆境中抽身自保。湘軍受到的重創(chuàng)、其他大臣的不滿、清王室的猜忌等等都被他化解了。堅毅不屈和沉穩(wěn)忍耐的性格是他屢次勝利的原因,“打脫牙齒和血吞”是他那個時候的真實寫照。
第十首:曾國藩一直主張“靜”,在他所作的《修身五箴》其中的“主靜箴”說的就是“靜”的作用和影響。曾國藩一生在“靜”字上下了不少工夫。當他攻打江寧時,他“靜坐”來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當九弟受到指責時,他不急不躁,不去辯解,靜坐等待真相大白再排除眾人的疑惑。每天他都要“靜坐”,摒除一切雜念,就是在給兒子的信中也諄諄告誡兒子每天要凝神安坐一個小時。
第十一首:可以說,是“老到”和“精明”成就了曾國藩的偉大事業(yè)。隨著湘軍的勢力越來越大,朝廷對曾國藩的猜疑也是越來越重。這時,他任用滿人塔齊布為湘軍將領,將他從一個參將越級提拔為提督;后來打下南京時論功行賞,他又把頭功讓給滿人官員。另外,曾國藩也十分尊重友軍,尊重與自己地位相當?shù)墓賳T,以收協(xié)同作戰(zhàn)的功效。正是他的這些老道精明之舉,才有了后來的功業(yè)。
第十二首:“慎獨”是曾國藩修身的最主要內容之一。所謂“慎獨”,就是謹慎獨處,在儒家學說中,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觀覽曾國藩的日記,里面常常充滿了對自己的批評、指責和悔恨,而他所犯的“錯誤”都是獨處時的思想失落和切中要害的總結。
挽湯海秋侍御鵬
著書成二十萬言,才未盡也;
得謗扁九州四海,名亦隨之。
【解析】
湯海秋,即湯鵬,字海秋,自號浮邱子,他是個異人,少年登第,一生在著述甚多,有《浮邱子》十二卷、《明林》二十四卷、《海秋詩集》前后集、《信筆初稿》等。單是《浮邱子》就長達22萬字之多,其中內容涵蓋他的全部政治見解,同時也是他生命的結晶。他不僅是時文能手,詩文造詣也很高,時人曾給予他很高的評價,稱其人“意氣蹈厲”,其文“震爍奇特”。吳恭亨評價他說:“奇氣磅礴,如干(將)莫(邪)不可逼視?!?/p>
湯鵬科甲雖然很是順利,但官場卻遠沒有曾國藩得意。他22歲中舉,23歲中進士,初官禮部主事,后來被選入軍機章京,轉貴州司員外郎,旋擢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但他性情倜儻,不中繩墨,恃才傲物,目無余子,謗口繁多,后來因言觸怒清室,又被調回戶部供職。逝世于道光二十四年,年僅44歲。他和曾國藩是同鄉(xiāng)好友,又一起做京官,但因言談不合而割袍斷義。湯鵬去世后,曾國藩為文告祭,并作此挽聯(lián)。
挽乳母
一飯尚銘恩,況保抱提攜,只少懷胎十月;
千金難報德,論人情物理,也當泣血三年。
【解析】
一飯千金,典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庇郑骸靶胖羾?,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币伙堉魃星也荒芡洠螞r曾經保護自己、照顧自己長大的乳母?她只比生母少十月懷胎,遠非千金所能報答。作者化用這個典故作鋪墊,寄托對乳母的懷念和哀思。
作者身為朝廷大員,一代理學大師,挽乳母如同挽親母,感情如此真摯熱烈、感人至深,真是難能可貴。
上一篇:曾國藩文集《養(yǎng)生篇》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曾國藩文集《散文第六》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