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
【原文】
馬融設絳帳,前授生徒,后列女樂[1];孔子居杏壇,賢人七十,弟子三千[2]。稱教館曰設帳,又曰振鐸[3];謙教館曰糊口,又曰舌耕[4]。師曰西賓,師席曰函丈[5];學曰家塾,學俸曰束脩[6]。桃李在公門,稱人弟子之多[7];苜蓿長闌干,奉師飲食之薄[8]。
【注釋】
[1]馬融:字季長,右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東漢經學家、文學家,是當時有名的大儒。絳帳:紅色的帷帳。馬融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后列女樂,生徒常有千余人。生徒:學生,門徒。女樂:歌舞伎。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于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杏壇:相傳為孔子講學的地方。后也泛指聚眾講學處。
[3]教館:執教的館舍,這里指執教的人。帳:絳帳。振鐸: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時,即鳴鐸以警眾。文事用木鐸,武事用金鐸。鐸,有舌的大鈴。后引申為從事執教工作的代稱。
[4]糊口:本來是吃粥的意思,用來形容生活艱難,勉強度日。舌耕:授徒講學的人以口舌謀生,正像農民靠耕種獲得糧食一樣。所以稱講學為“舌耕”。
[5]西賓:坐西面東的賓客。后來成為對家塾教師或幕僚的敬稱。師席:教師的坐席。函丈:指講學者與聽講者坐席之間相距一丈。常用作對老師或前輩長者的敬稱,后專用為弟子對老師的敬稱。
[6]學:學館,指在家設館教書。家塾:《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相傳周代以二十五家為一閭,閭有巷,巷前門邊設家塾,用來教授居民子弟。塾,門東西兩邊的堂屋,后指民間教讀的地方。學俸:從學的俸祿。束脩(xiū):十條干肉為束脩。束脩原指古代諸侯大夫相贈送的禮物。后指致送教師的酬金。脩,干肉。
[7]桃李:本指桃樹、李樹,因為其果實多,所以常用來比喻培養的學生、所舉薦的人才眾多。
[8]苜蓿長闌干:薛令之,唐中宗(李顯)神龍進士,唐玄宗開元初為左輔闕兼太子侍讀,他寫詩形容生活清苦,詩中有“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的句子。意思是經常拿苜蓿當菜吃。苜蓿,一種草本植物。闌干,縱橫散亂的樣子。薄:菲薄,粗劣。
【譯文】
馬融設紅色的帷帳講課,帳前是授業的學生,帳后有歌舞伎奏樂;孔子在杏壇講學,從學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稱人設館教學叫做“設帳”,又叫做“振鐸”;教師謙稱執教說“糊口”,又說“舌耕”。家塾教師被尊稱為“西賓”,教師的坐席叫做“函丈”;在家設館教書叫做“家塾”,學生交給教師的酬金稱做“束脩”。“桃李在公門”,是稱道別人培養的學生、所舉薦的人才眾多;“苜蓿長闌干”,用來形容供給教師的飲食很粗劣。
【解讀】
在古代,教師是一種很清苦的職業,社會地位、收入都很低微。但是人們對教師的評價很高,特別在百姓之中,教師很受人們的尊敬。古代的人們為了感激老師的教育之恩,往往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就是把老師當作父親一樣終生尊敬和愛戴。師如父母,老師和學生之間不僅有著“授”與“被授”的傳承關系,也在某種程度上有了親情關系。可見,古人在道德方面對老師評價是很高的,不僅如此,古人在禮儀方面也表現出了對老師的充分尊敬。比如,學生入學時先要行拜師禮,再要給老師送禮,然后和老師互換禮物。學生送給老師的禮,雖然在名義上是交納的學費,但是這個禮是很菲薄的,主要體現的是一種禮節上的敬慕之情。在路上遇見老師要主動上前問候并站在路邊向老師行禮,等待老師遠去后方能離去。在家里或者學校拜見老師要行“四拜”的大禮,是僅次于對父母的“八拜”之禮的,這些專門為教師制定的禮儀說明人們對教師的敬仰。
【原文】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學生過于先生[9];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謂弟子優于師傅[10]。未得及門,曰宮墻外望[11];稱得秘授,曰衣缽真傳[12]。人稱楊震為關西夫子[13],世稱賀循為當世儒宗[14]。負笈千里,蘇章從師之殷[15];立雪程門,游楊敬師之至[16]。弟子稱師之善教,曰如坐春風之中[17];學業感師之造成,曰仰沾時雨之化[18]。
【注釋】
[9]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冰是水凝固而成的,但比水要寒冷。比喻一代勝過一代。
[10]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靛青是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是比藍草顏色更深一些。青,靛青。一種染料。藍,即蓼藍,一種草名。
[11]宮墻外望:在師門外向里張望。宮墻,房屋的圍墻、后世稱師門為“宮墻”、“門墻”。
[12]衣缽真傳:禪宗師徒間道法的授受,常用衣缽作為信物,稱為“衣缽相傳”或“衣缽真傳”。衣缽,佛教僧尼的袈裟和食器。
[13]關西夫子:楊震,東漢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縣)人,字伯起,從小好學,博覽群經,在當時名氣很大,被稱為“關西夫子楊伯起”。華陰在函谷關以西,被稱為關西。
[14]當世儒宗:賀循,晉代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市)人,字彥先。他博學多才,尤其精通禮傳。當時朝廷有什么難事都去詢問他,他都能引經據典給予答復,所以人們尊稱他為“當世儒宗”。
[15]負笈(jí)千里:蘇章,西漢北海(今山東昌樂縣境)人,字游卿。《文苑英華》上說,西漢的蘇章曾“負笈求師,不遠千里”。負笈,背負書箱。殷:深厚,懇切。
[16]立雪程門:宋朝程頤的門生游酢、楊時初次去拜訪程頤,程頤正閉目而坐,二人便侍立一旁。待程頤醒來,游酢、楊時才辭別,這時門外雪深已有一尺。后遂以“立雪程門”或“程門立雪”為尊師重道的典故。程頤:北宋哲學家,教育家,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與兄程顥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游酢,北宋學者,字定夫,一字子通。建州建陽(今屬福建)人,學者稱廌山先生。與楊時、呂大臨、謝良佐并稱程(顥、頤)門四大弟子。元豐進士。楊時,北宋學者,字中立,南劍州將樂(今屬福建)人,熙寧進士。晚年隱居龜山,學者稱龜山先生,謚號文靖。至:極致,頂點。
[17]如坐春風:像坐在春風中間。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學識的人相處并受到熏陶。后比喻良師的教導。
[18]造成:造就。仰沾:抬頭分潤。沾,沾染,分得。時雨之化:像及時雨的雨露,滋潤感化。比喻得到了老師的教育和栽培。
【譯文】
冰是水凝固而成的,但比水要寒冷,來比喻學生學識超過了老師;靛青是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是比藍草顏色更深一些,是說弟子的才能勝過師傅。還沒有進入師門正式拜師求教叫做“宮墻外望”;得到老師學問的真諦秘訣,叫做“衣缽真傳”。時人稱贊東漢楊震為“關西夫子”;世人稱贊晉代賀循為“當世儒宗”。背負書箱到千里之外,說的是西漢蘇章拜師求學心情的懇切;門外雪深已有一尺,還仍然侍立在程頤的門邊,說的是游酢、楊時敬重老師的誠心到了極致。學生稱頌教師的良好教導,說“如坐春風之中”;感謝教師成就自己的學業,說“仰沾時雨之化”。
【解讀】
古代教師很受人們尊敬。從教師的職業功能上看,教師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對教師的作用作了精辟闡述,他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里他表達了這樣的意思:第一,老師的首要任務是“傳道”。所謂傳道,就是給學生講做人的道理,讓學生知道怎樣做人,怎樣做個成功的人。這其中包含做人的道德原則,人生的意義和人生價值。第二,就是“授業”。老師要教給學生怎樣去做事,主要是讓學生學得一技之長,足以讓學生安身立命,養家糊口。當然,這一技能也包括文化知識,因為知識本身就是力量,這一點在現今社會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第三,就是“解惑”。老師要教給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幫助學生解決疑惑的問題,讓學生懂得如何去學習知識,如何去做學問。
上一篇:幼學瓊林《歲時》譯文賞析
下一篇:幼學瓊林《技藝》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