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人物·管仲
春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齊國潁上 (在今安徽境內) 人。少時家貧,曾與鮑叔牙游,一起經營生意。管仲常常欺瞞這位朋友,多分財利,但鮑叔牙不以為意,照樣善待管仲。后來,兩人各奔前程,管仲在公子糾手下謀事,鮑叔牙在公子小白手下供職。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齊襄公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分別從國外趕回來,爭奪君位。管仲奉命率領一支人馬去攔截公子小白,在通往齊國都城臨淄的道路上兩軍相遇,管仲發箭射中小白腰帶上的青銅鉤,小白假裝中箭倒地而死。管仲向公子糾報告了公子小白的死訊,公子糾大喜,但等他們一行人慢悠悠到達臨淄城下時,公子小白早已搶先登上君位,這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要報一箭之仇,他發兵逼魯國殺死逃回去的公子糾,囚禁了管仲。這時,鮑叔牙向齊桓公進言:“陛下要治齊國,有高溪和我足矣;但陛下若想稱霸中原,非管夷吾不可。夷吾在哪一國,哪一國就舉足輕重,千萬不可失去他這樣的人才。” 齊桓公被說動了,派鮑叔牙前往魯國迎回管仲,不久即任為國相。管仲感嘆地說:“我與鮑叔牙合伙做生意,多分財利,他知道這是因為我家貧,而不是我貪心; 我曾為鮑叔牙謀事,但卻失算,他不以我為愚蠢,知道時機有利有不利; 我曾經三次出仕,三次被黜,鮑叔牙知道這是我運氣不好,而不是因為我沒有才干; 我曾經三上戰場,三次臨陣脫逃,鮑叔牙不以為我膽小,知道我有老母在上,我死了就無人奉養; 公子糾被魯人殺死后,大臣召忽自殺,我卻幽囚受辱,鮑叔牙不以我為無恥,知道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據《史記·管晏列傳》,管仲出任國相后,“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就是擴大流通,發展經濟,他的基本觀念是: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 又說: “治國常富,而亂國必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這種思想,就是放在兩千年后的今天,也顛撲不破。他還有一句名言: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實實在在,不唱高調。司馬遷的評價是: “管仲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俗之所鄙,因而去之?!?又說: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福,轉敗而為功?!?在管仲輔佐下,不出十年,齊桓公就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并以 “尊王攘夷”相號召,聯合中原諸侯,擊敗了夷狄對中原的進攻??鬃与m然對管仲講排場的生活作風頗有微詞,但卻說: “要不是管仲,我們也許都要象夷狄那樣披發左衽了!” 這句原話是: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左衽,就是衣襟向左開。由此可見,管仲在春秋時代中原的政治舞臺上是何等重要的角色。
上一篇:史學·史家·章學誠
下一篇:史學·體裁·類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