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
【本書體例】
金庸著。40回,108萬字。是“射雕三部曲”的第三部,香港明河社版。
宋末元初,武林中開始流傳幾句口號,叫做“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一開始大家都不在意,或根本不相信屠龍刀與倚天劍乃實有其物。沒想到屠龍寶刀真的出現,且武當七俠中的三俠俞岱巖便是因此而被人所傷,后又致殘。武當五俠“銀鉤鐵劃”張翠山下山訪查俞岱巖傷殘的原因,遇天鷹教教主殷天正的女兒、紫薇堂堂主殷素素,得知屠龍刀為天鷹教所得,并將在王盤山揚刀立威。張翠山隨殷素素前往,不料明教金毛獅王謝遜,因其師父成昆奸其妻又殺其老父幼子,已決定報仇而且心智失常,因殺人太多而成為武林公敵。但是大仇未報,因而亦欲得到屠龍刀,前來王盤山將一眾天鷹教徒及前來觀光之客盡皆傷殘。攜屠龍刀、擄張殷二人飄流海上,至北極冰火島。雙眼被殷素素所傷致瞎,但仍一心想破解屠龍寶刀“號令天下”的秘密。張翠山與殷素素雖知互為敵對且正邪不能兩立,然在特殊環境中兩情相悅并成婚生子張無忌。沒想到無忌出世的啼哭之聲使謝遜恢復正常,自此張翠山與謝遜結拜兄弟讓無忌改姓謝,并拜謝遜為義父。自此四個人在冰火島上相親相愛,平安度日。
數年之后,謝遜發現風向每半年向北,而另半年則向南。因此,為無忌計,與張翠山父子夫妻三人扎木筏返歸大陸。沒想這些年,武林間為屠龍刀及張翠山等失蹤,紛爭迭起,爭斗不休。張翠山等回歸大陸伊始,便被各派武林人物圍攻訊問謝遜及屠龍刀的下落,有的固是為了向謝遜復仇,有的則是更多的為了屠龍寶刀。待俞岱巖發現殷素素正是害自己致殘的元兇之時,張翠山只得自刎以全師兄弟結義之情,殷素素亦隨夫自殺。其時張無忌又中了一記陰毒無比的“玄冥神掌”,生命垂危。連張三豐也束手無策。只得讓明教教徒常遇春將之帶到蝶谷醫仙胡青牛處求醫,聊盡人意。
不想張無忌福大命大,一番際遇,不僅學得了一身醫術,且無意之間學成了“九陽真經”上的神功。后又學得明教鎮教之技“乾坤大挪移”之神功,排解少林、武當等五大門派與明教之間的糾紛,顯出奇功,為明教全體教徒所折服,被推為明教新任教主。從而使明教群龍無首的局面得以大為改觀,且泥沙俱下的狀況也得到根本好轉,明教于是重振聲威。
其時蒙古郡主趙敏,統帥一批武功高手,侍機與中原武林為敵。張無忌從蒙古大都救出被趙敏設計囚禁的五大門派的高手之后,得到了大家的擁戴,被視為中原武林的希望。然而不料謝遜因思念張無忌,隨其舊友紫衫龍王回到靈蛇島。引起了武林注目。張無忌等前往將謝遜接回大陸,不想即被成昆、孫友諒師徒劫往少林寺,由武功奇高的渡厄、渡劫、渡難三僧看管,準備由少林寺召開“屠獅大會”。張無忌與峨嵋派掌門周芷若新婚之際,得此消息隨即毀婚前往,為救義父兼教中金毛獅王謝遜不得不再一次向少林寺及天下武林挑戰。刀光劍影之后,誰知謝遜在少林寺的暮鼓晨鐘及念經之聲的感召之下,痛悔前非。決心不再離開少林寺,立地出家。
正當此時,蒙古軍隊聞知中原武林群豪在少林寺聚會,即派大軍前往圍剿。張無忌于無意之間得到一部《武穆遺書》及《九陰真經》并據此大敗元軍。至此,張無忌始悟所謂“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這四句話并不是指屠龍刀本身而言,而是指屠龍刀中所藏的《武穆遺書》,據此可以抗擊外族統治者,豈不是“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武林至尊?至于“倚天不出,誰與爭鋒”是指倚天劍中所藏絕世功之秘籍《九陰真經》,若是“號令天下”之人登上王位而行暴政,持此倚天劍并練《九陰真經》者,可以在百萬軍中或深宮內院,取其頭顱……。張無忌因不慣領袖群雄,將《武穆遺書》贈予明教大將徐達,后徐達果然據此百戰百勝,推翻元朝統治者,為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立下奇勛。而明朝之“明”亦正是明教之“明”云。
《倚天屠龍記》雖說是“射雕三部曲”的第三部,但其主要人物及其情節已與前兩部沒有關系,且故事發生的時間也相隔百余年之久。然而其“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這一主題,卻是這三部小說所共同的。張無忌也是一位象郭靖、楊過一樣的為國為民的大俠。
與前兩部小說一樣,《倚天屠龍記》的主要藝術成就,也是較集中地體現在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說中對張無忌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尤為著力而且成功。在這部小說的修訂本后記中,作者曾經這樣寫道:“這三部書的男主角性格完全不同。郭靖誠樸質實,楊過深情狂放,張無忌的個性卻比較復雜,也是比較軟弱。他較少英雄氣概,個性中固然頗有優點,缺點也很多,或許,和我們普通人更加相似些。楊過是絕對主動的。郭靖在大關節上把持得定,小事要黃蓉來推動一下。張無忌的一生卻總是受到別人的影響,被環境所支配,無法解脫束縛。……張無忌不是好領袖,但可以做我們的好朋友。”作者的這種看法是相當準確的。如果說郭靖、楊過、張無忌這三位男主人公都是大俠的話,那么,郭靖差不多是理想人格之“神”,楊過則是至性至情之“圣”(或“半人半神”),而張無忌——正如作者所言——則更接近普普通通的人了。在武俠小說中,能將一位主要英雄人物寫得與普通的人十分相近,并能做我們的朋友,這實是一種了不起的藝術成就。因為這需要在藝術上進行“反英雄主義模式”的探索,進行人性的更深層的挖掘與表現。
張無忌的性格的“復雜”與“軟弱”,實際上正是“人性”的復雜與軟弱的表現。在小說之中,張無忌的性格的隨和而近乎軟弱,復雜而近乎無主體的特點,主要地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他的性格與行為既為環境的產物,而又時時受環境所左右。武功雖強,性格其實頗為優柔寡斷,萬事之來,往往順其自然而不愿拂旁人之意,往往寧可舍己從人。他之習乾坤大挪移心法是小昭之請;任明教教主既是迫于形勢,亦是殷天正、殷野王等動之以情;與周芷若訂婚是奉謝遜之命;不與芷若拜堂又是為趙敏所迫……。其次,他的這種性格,更突出地表現在他對周芷若、趙敏、殷離、小昭這四位少女的態度上。他周旋其間,常被形勢所迫,頗為拖泥帶水,若不是最終一“死”(其實并未真死)、一走、一叛,他恐怕還會在四位少女之間徘徊無定。不似楊過對小龍女那樣一往情深,更不似郭靖對于黃蓉那樣除此非他。張無忌的這種形象,對于一個活的個體來說,也許并不太“好”,然而作為一個藝術形象,他的意義卻是巨大的。這一性格在全篇小說中,以及在幾乎所有的武俠小說中都是一種獨特的、不多見的成功的藝術形象。
《倚天屠龍記》一方面因其屠龍刀與《武穆遺書》及倚天劍與《九陰真經》這一線索的貫穿,因而具有一種關于歷史的理想的象征或寓言性質,從而令人深思。然而,另一方面,更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充溢著一種極為濃郁的人情味。如張三豐與張翠山等弟子之間,張無忌與謝遜之間,張三豐與張無忌之間,武當七俠之間……除了固有的那種人倫關系為師徒父子、兄弟等之處,除了“英雄與英雄”這一關系之處,還充溢著一種極為寶貴、極為親切的人倫之愛及人性之情。從而,使人讀之,回味不已。尤其是張三豐與張翠山之間、謝遜與張無忌之間……的關系及其復雜經歷的描寫,可以說是小說的最為動人的篇章。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小說對周芷若、趙敏、小昭、殷離這四位少女的形象的刻劃,極有特點。首先,在這四位女性之中,小昭為波斯圣處女之女兒,而趙敏則為蒙古郡主、殷離為天鷹教主之孫女,而周芷若則為貧民之女,又為峨嵋派掌門人。論其出身,周芷若當是張無忌之良配,其他或為胡女、或為邪教。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看起來最不可能成為張無忌的情人與妻子的趙敏——因她出身蒙古王族為漢族之大敵——卻恰恰成了張無忌鐘情之人。這一方面說明了張無忌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作者的思想觀念的變化。這種狀況,在其《書劍恩仇錄》、《碧血劍》等小說中,決無可能出現。其次,這四位少女性格各具特點,小昭溫順純潔、周芷若端莊而又有心機、趙敏機智卻又潑辣、殷離則天真而又奔放。這四位少女對待張無忌的態度也相映成趣,顯出各自性格的特征:趙敏敢愛而又敢說敢做,不惜為之與家庭決裂、糞土諸侯富貴;小昭雖一往情深但卻千依百順,常為命運不公而黯然神傷;周芷若雖愛張無忌但卻心計最深,格于師訓、守于大禮,以至于屢傷張無忌;其中殷離則最為奇特,她所愛的張無忌竟然不是眼前的活生生的張無忌,而是她記憶中的少年時咬過她手的那個張無忌……。
上一篇:《俠骨柔腸無情劍》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八卦蓮花掌》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