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批評史略》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溫肇桐著,1982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對中國繪畫史的研究與撰著始于唐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后世屢有續作,而對中國繪畫批評史的考察則鮮見。本書首次對中國歷代繪畫批評進行綜合介紹,概述始末,品評得失,對各個時期畫家的作品、美學思想和理論分章撰述。作者認為現存中國最早的繪畫批評見于孔子《論語·述而》所說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它包括了繪畫批評在內的關于藝術批評的標準。其后,被稱為先秦諸子的墨翟、孟軻、老聃、莊周、荀況、韓非等有許多對美的不同認識與批評傳世,成為繪畫批評的理論基礎。從秦漢曹魏至西晉,沒有發現完整、系統的繪畫批評,只有一些片言只語散見于文人學士的著作之中,這個時期可稱為中國繪畫批評的萌芽時期。東晉畫家顧愷之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和《畫云臺山記》三篇畫論,是現存最古的繪畫理論專篇。他建立了“傳神”美學,提出了“遷想妙得”和“以形寫神”的美學原則與創作規律,為繪畫批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后世影響很大,特別是謝赫“六法”論與“氣韻”的提出,對繪畫科學體系的建立和進行具體批評均產生了重大作用。這個時期可稱為中國繪畫批評的獨立形成時期。唐代畫家輩出,人物、山水、花鳥、鞍馬等畫種和“文人畫”、院體畫流派紛呈,歷經五代以迄兩宋,未見衰頹。繪畫批評也進而形成和確立了“神”、“妙”、“能”、“逸”的標準,出現了以詩評畫的新穎方式和“明六要而審六長”的批評方法以及“常形”、“常理”,“氣韻系于人品”,“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學思想,出現了中國繪畫批評的繁榮時期。元、明、清三朝中國繪畫批評多方面發展,是以文人士大夫的山水畫為主而展開復古模古與創新進行斗爭的時期,隨之產生了幾種不同的美學思想,并創建出幾種獨特的批評方式和方法。
上一篇:《中國經濟思想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中國行業神崇拜》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