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xué)的文獻·清代詞曲文獻·清詞總集與選集
清代距離現(xiàn)在比較近,清詞作品既沒有經(jīng)過充分經(jīng)典化,清詞文獻也沒有得到系統(tǒng)整理,因此,給研究的深入展開帶來相當(dāng)大的難度。不過,在這一領(lǐng)域,仍然有一些基本文獻得到了重視。清詞的總集和選集在清詞文獻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分量。還在清代初年,人們就意識到本朝詞具有獨特的價值,因而編纂選輯之風(fēng)甚盛,并且一直延續(xù)下來。這些集子,或為斷代選編,或為一時紀(jì)盛,或為地域性詞選,或為家族性合集,都能從不同側(cè)面看出清詞的面貌。現(xiàn)擇其較著者介紹如下。
1.《全清詞·順康卷》 南京大學(xué)中國語言文學(xué)系《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中華書局2002年版。詞興起于唐五代,大盛于兩宋,衰微于元明,而又復(fù)振起于清。清詞的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首先,較之宋詞,境界更為開闊;其次,增加了學(xué)人之詞,拓寬了詞的風(fēng)格;第三,詞派紛呈,迥異前代;第四,創(chuàng)作的興盛引起理論的繁榮;第五,詞人之眾,作品之多,達到空前程度;第六,往往對前人已經(jīng)開創(chuàng)的境界加以深化,創(chuàng)造了更為廣泛深微的藝術(shù)境界。《全清詞》“順康卷”計20冊,850萬字,收錄詞人2105人,詞作五萬三千四百余篇,中華書局2002年版。宋詞發(fā)展號稱全盛,但《全宋詞》僅二百六十余萬字,收錄詞人一千四百三十余人,詞作二萬八千六百余首。而“順康卷”僅占清詞的五分之一,即已全面超過《全宋詞》,可見有清一代的詞學(xué)之盛。《全清詞》共分“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5卷,后續(xù)編纂出版工作將陸續(xù)展開。
2.《百名家詞鈔》110卷 曾王孫、聶先合纂,康熙間綠蔭堂刊本。計選吳偉業(yè)等110家詞,每人一卷,清初不少人有集而未刊或者已刊而散佚者,往往賴此而得到保存。由于此書有隨到隨刻的性質(zhì),故所收錄的家數(shù),著錄各有不同。《四庫全書總目》詞曲類存目所著錄的《名家詞鈔》為30家,提要云:“考卷首曾王孫序,稱《百名家詞》,與集中所載之?dāng)?shù)不符。又云:‘詞體之變遷,選者之詮次,例言自能詳之。’而卷端亦無例言,似乎未完之本也。”況周頤于光緒十八年曾得一本,分甲集和初集,甲集共40家,前有聶先序,但無提要所引者,或者各本撰序亦不同。后有《征詞總目》118家,注明詞集、籍貫、姓氏,復(fù)有《百名家詞鈔總目》,說明這40家是“隨到隨刻,未及次序”。此集有例言,其中言及選錄宗旨云:“今國朝四十年來,詞人蔚起,幾幾乎駕宋軼元,無論英才怒生,作者林立,但以稿本盈寸,自成一家,足供選征者,次第編入,以備一代偉觀。”又說明征詞之難云:“詞人藏稿,最難征求,或以路遙莫致,或以抄謄為艱。憶同柳塘、梅墩共事鉛槧,忽忽經(jīng)年,片稿莫致,幸道扶過吳,付稿盈篋,以恣選擇。”又說明刊刻方式云:“百家詞而實不限于百家者,蓋人各一集,便于單本獨行,不妨隨到隨梓,隨時隨地皆可刷印問世,次序后先,所不之論。”
3.《國朝名家詩余》39卷 孫默輯,康熙初留松閣刻本。本書為較早的清詞總集,計收吳偉業(yè)《梅村詞》2卷、龔鼎孳《香嚴(yán)詞》2卷、陳世祥《含影詞》2卷、陳維崧《烏絲詞》4卷、董以寧《蓉渡詞》3卷、董俞《玉鳧詞》2卷、梁清標(biāo)《棠村詞》3卷、宋琬《二鄉(xiāng)亭詞》2卷、曹爾堪《南溪詞》2卷、王士祿《炊聞詞》2卷、尤侗《百末詞》2卷、黃永《溪南詞》2卷、陸求可《月湄詞》4卷、鄒祗謨《麗農(nóng)詞》2卷、彭孫遹《延露詞》3卷、王士禛《衍波詞》2卷,凡16家,故亦稱《十六家詞》。有王士禛諸人的評語。其書分?jǐn)?shù)次編成,前后長達14年,故名稱也各有不同。至乾隆修《四庫全書》,抽毀龔鼎孳《香嚴(yán)詞》,題為《十五家詞》,又將每篇原附之評語全部刪去。四庫館臣評其書云:“雖標(biāo)榜聲氣,尚沿明末積習(xí),而一時倚聲佳制,實略備于此,存之可以見國初諸人文采風(fēng)流之盛。”(《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九《十五家詞》提要)但其收錄宗旨也受到后人的質(zhì)疑,如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五云:“國初《十六家詞》,獨遺竹垞,殊不可解。其中王士祿、王士禛于詞一道并非專長,不知何以列入?又尤侗、董俞、陳世祥、黃永、陸求可、鄒祗謨等詞,根柢既淺,措語又不盡雅馴,尚非分虎、符曾、藕漁之匹,亦何敢與小長蘆抗哉?去取太不當(dāng)人意。而紀(jì)文達公謂國初填詞之家,略約具是,亦失之不檢也。”
4.《清名家詞》 陳乃乾輯,上海書店1982年版。是書篇帙浩繁,計收自清初李雯至清末民初王國維凡詞人100家,詞集134種。計有:李雯《蓼齋詞》、吳偉業(yè)《梅村詩余》、曹溶《靜惕堂詞》、宋琬《二鄉(xiāng)亭詞》、龔鼎孳《定山堂詩余》、曹爾堪《南溪詞》、尤侗《百末詞》、吳綺《藝香詞》、徐石麒《坦庵詞》3種(《甕吟》《且謠》《美人詞》)、梁清標(biāo)《棠村詞》、嚴(yán)繩孫《秋水詞》、毛奇齡《毛翰林詞》、陳維崧《湖海樓詞》、王士祿《炊聞詞》、朱彝尊《曝書亭詞》3種(《江湖載酒集》《靜志居琴趣》《茶煙閣體物集》)、彭孫遹《延露詞》、王士禛《衍波詞》、宋犖《楓香詞》、鄒祗謨《麗農(nóng)詞》、董以寧《蓉渡詞》、董俞《玉鳧詞》、董元愷《蒼梧詞》、曹貞吉《珂雪詞》、李良年《秋錦山房詞》、徐釚《菊莊詞》、顧貞觀《彈指詞》、李符《耒邊詞》、汪懋麟《錦瑟詞》、高士奇《清吟堂詞》2種(《蔬香詞》《竹窗詞》)、沈皞?cè)铡惰衔骶嵩~》、沈岸登《黑蝶齋詞》、查慎行《余波詞》、納蘭性德《通志堂詞》、龔翔麟《紅藕莊詞》、趙執(zhí)信《飴山詩余》、厲鶚《樊榭山房詞》、蔣士銓《銅弦詞》、王昶《琴畫樓詞》、王芑孫《瑤想詞》、吳翊鳳《曼香詞》、洪亮吉《更生齋詩余》2種(《冰天雪窖詞》、《機聲燈影詞》)、吳錫麒《有正味齋詞》5種(《佇月樓禽言》《三影亭寫生譜》《鐵撥余音》《江上尋煙語》《紅橋笛唱》)、趙懷玉《秋籟吟》、黃景仁《竹眠詞》、楊芳燦《芙蓉山館詞》、樂鈞《斷水詞》、凌廷堪《梅邊吹笛譜》、張惠言《茗柯詞》、錢枚《微波詞》、劉嗣綰《箏船詞》、張琦《立山詞》、郭麟《靈芬館詞》4種(《蘅夢詞》《浮眉樓詞》《懺余綺語》《爨余詞》)、彭兆蓀《小謨觴館詩余》、嚴(yán)元照《柯家山館詞》、改琦《玉壺山房詞》、趙慶熺《香銷酒醒詞》、宋翔鳳 《浮溪精舍詞》3種 (《香草齋詞》、《洞簫詞》、《碧云庵詞》)、王敬之《三十六陂漁唱》、湯貽汾《畫梅樓倚聲》、葉申薌《小庚詞》、周濟《味雋齋詞》、董士錫《齊物論齋詞》、周之琦《心日齋詞》4種(《金梁夢月詞》、《懷夢詞》、《鴻雪詞》、《退葊詞》)、馮登府《種蕓仙館詞》3種(《花墩琴雅》《釣船笛譜》《月湖秋瑟》)、楊夔生《真松閣詞》、顧翰《拜石山房詞》、方履篯《萬善花室詞》、董佑誠《蘭石詞》、龔自珍《定庵詞》5種(《無著詞》《懷人館詞》《影事詞》《小奢摩詞》《庚子雅詞》)、項廷紀(jì)《憶云詞》、姚燮《疏影樓詞》四種(《畫邊琴趣》《吳徑唱》《剪燈夜語》《石云吟雅》)、黃燮清《倚晴樓詩余》、蔣敦復(fù)《芬陀利室詞》6種(《綠簫詞》《碧田詞》《紅納詞》《青瑟詞》《白華詞》《拈花詞》)、陳澧《憶江南館詞》、龍啟瑞《漢南春柳詞》、承齡《冰蠶詞》、周壽昌《思益堂詞》、王錫振《龍壁山房詞》2種(《茂林秋雨詞》《瘦春詞》)、杜文瀾《采香詞》、邊浴禮《空青館詞》、勒方锜《太素齋詞》、蔣春霖《水云樓詞》、薛時雨《藤香館詞》2種(《西湖櫓唱》、《江舟欸乃》)、端木采《碧瀣詞》、周星譽《東鷗草堂詞》、劉履芬《鷗夢詞》、李慈銘《霞川花隱詞》、張鳴珂《寒松閣詞》、莊棫《中白詞》、譚獻《復(fù)堂詞》、王闿運《湘綺樓詞》、葉大壯《小玲瓏閣詞》、馮煦《蒿庵詞》、王鵬運《半塘定稿》、陳銳《袌碧齋詞》、文廷式《云起軒詞》、鄭文焯《樵風(fēng)樂府》、朱祖謀《疆村語業(yè)》、況周頤《蕙風(fēng)詞》、王國維《觀堂長短句》。清詞名家,大致網(wǎng)羅殆盡。全書按作家生卒年編次,各集均保留原序若干。書前有民國二十五年(1936)葉恭綽、黃孝紓序,趙尊岳、龍榆生、唐圭璋諸人題辭;書末有盧前所撰《飲虹簃論清詞百家》,調(diào)寄《望江南》。但該書所據(jù)版本每有缺陷,除納蘭性德等少數(shù)詞家外,許多名家如陳維崧、朱彝尊等詞集均非足本,涉及異本者,亦多未加校勘。另外,原書序跋、題辭等也每未能全部保留,因而使用時最好同時參照他本。
5.《倚聲初集》20卷 王士禛、鄒祗謨編,清初大冶堂刊本。選錄自明代天啟、崇禎年間至清代順治十七年的詞人四百六十余家,詞作1914首。全書按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的順序編選,計有小令10卷,1116首;中調(diào)4卷,364首;長調(diào)6卷,434首。是書有《前編》4卷,系時人論詞及論詞韻之文,可據(jù)以了解清初詞家的某些觀點;復(fù)有《爵里》3卷,列出所收詞人之姓名、里籍、官爵及詞集名稱。集末有附錄2卷,分別是《名家詞話》及《沈謙詞韻略》。所選作品,都有王士禛、鄒祗謨諸人的評語,雖然不免標(biāo)榜之習(xí),但亦時有真知灼見,可為清初詞研究之參考。是書于順治十七年初刻,后來未見翻刻,今知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各藏有一部。又厲鶚有《倚聲初集跋》,云:“《倚聲集》多國初諸老之作,蓋于酒邊文外為之,刻意新艷,正如玉色珠光,使人目奪,在今日已成《廣陵散》矣。”可見當(dāng)時(壬寅年)已不多見。
6.《瑤華集》22卷 蔣景祁編,中華書局1982年據(jù)康熙二十五年天藜閣刻本影印。蔣景祁字京少,宜興人。是集以清初順治、康熙間詞人為主,計507家,選詞2467首。編選者蔣景祁與陳維崧同里,詞風(fēng)亦近于陽羨,但選錄時卻能兼收并蓄,凡當(dāng)時名家,幾乎網(wǎng)羅殆盡,其中陳維崧和朱彝尊的詞各選了百首以上,可見他對當(dāng)時陽羨、浙西兩派在詞壇上的地位,能夠予以客觀認(rèn)識。全書22卷,按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的順序排列。倘有調(diào)名而無詞題者,則一一為之制立標(biāo)題。后2卷系在前20卷編好以后增補續(xù)編的,所以既有前20卷未收之調(diào)名,也有與前面互相重復(fù)者。卷首有《刻瑤華集述》,詳述編集之旨;又有《瑤華集詞人》簡表,列出所收詞人之姓氏、籍貫、官爵和詞集名稱(有些部分不夠詳備)。集后附有《名家詞話》和《沈謙詞韻略》。凡此,都對研究當(dāng)時的詞風(fēng)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中華書局影印本附有黃克所編《詞人姓氏詞牌筆畫索引》,頗便使用。
7.《清綺軒詞選》13卷 夏秉衡選輯,乾隆間巾箱本,又桐石山房刊本。桐石山房本書名題為《歷朝詞選》,但書中仍標(biāo)以《清綺軒詞選》。夏秉衡字平千,號谷香,華亭人。乾隆十八年(1753)舉人。本書選唐宋以迄當(dāng)代人詞,以調(diào)式長短為目。有乾隆十六年沈德潛序、作者自序及《發(fā)凡》。沈序云:“詞昉于唐,盛于宋,稍衰于元明,而我朝之詞復(fù)幾于宋相酹。可以拍板而歌者,固已人自為家矣。然其間有清麗韶妍、風(fēng)情豪上者,即有媟嫚妖冶、盭乎正則者,不加別裁,其不盡流于桑濮之響者幾何! 華亭夏子谷香網(wǎng)絡(luò)而芟薙之,意不外乎溫厚纏綿,語不外乎搴芳振葉,格不外乎循聲振按節(jié),要必清遠超妙,得言中之旨、言外之韻者取焉。若夫乎美人香草之遺,而屑屑焉求工于秾麗,雖當(dāng)時兒女子所盛稱,谷香咸在屏棄之列也。詞凡十三卷,務(wù)求雅音,調(diào)不必備,準(zhǔn)乎朱竹垞太史之《詞綜》,而簡嚴(yán)過之,且增入本朝詞家,以備閱者之上下古今,可謂詞選之善本也。”夏序云:“國家右文興治,百有余年,文人才士,潛心力學(xué)于詩古文外,每精研音律,譜為新聲。如曹侍郎秋岳、王司寇阮亭、陳檢討其年、梁相國棠村、宋冢宰牧仲,暨我鄉(xiāng)董樗亭、張硯銘、宋轅文、錢莼漁諸先生各有詞集行世,骎骎乎方駕兩宋矣。嗚呼,何其盛歟!余嘗有志倚聲,竊怪自來選本,詞律嚴(yán)矣,而失之鑿;汲古備矣,而失之煩。他若《嘯余》、《草堂》諸選,更拉雜不足為法。惟朱竹垞《詞綜》一選,最為醇雅,但自唐及元而止,猶未為全書也。因不揣固陋,網(wǎng)羅我朝百余年來宗工名作,薈萃得若干首,合唐宋元明,共成十三卷。意在選詞,不備調(diào),故寧隘毋瀾。”
8.《昭代詞選》38卷 蔣重光輯選,張玉穀、沈光裕參定,乾隆三十二年(1767)刊本。前有蔣序并其自撰凡例。本書不錄由明入清諸人如吳偉業(yè)、龔鼎孳、曹溶、梁清標(biāo)等,可見彼時已經(jīng)嚴(yán)于分際。又入選詞人多寡懸殊,不少作家選入幾首,而如陳維崧、朱彝尊等大家則分別為191和172首,是則頗有厘定詞壇高低之意。張序言其選詞之因云:“本朝之詩文名作,固日以增,而鉅公操選政者亦輩出,無慮散佚也。而進退諦當(dāng),余又不能。若夫詞,則自吾家京少先生《瑤華集》后,甲子周矣,其間雖有沈蕉音、夏谷香輩,稍稍采掇,然無人大裒集之。法曲仙音,久恐零落。余是以不揣谫陋,與二三同志搜羅有年,而校其體之合,擇其言之精,以成是書。”但參定人張、沈二氏的詞作數(shù)卷又附刻其中,《凡例》交代原因云:“友人張君蔭嘉、沈君瞻文,當(dāng)今之秀水朱、宜興陳也,先后來下榻荒齋,因相與討論從事茲役。凡五閱寒暑而書始成。兩君以輯選歸光而謙居參定,光何敢當(dāng)! 顧竊以得執(zhí)牛耳,始可收兩君佳制,增重集中。遂僭首列,而沈詞則張獨參定,張詞則沈獨參定,于通部為變例。”但終有不倫之感。
9.《國朝詞綜》48卷 王昶(1725—1806)纂,《四部備要》本。選錄順治至嘉慶詞人的作品七百余首,每人皆有小傳,交代生平仕履等,其間或自撰,或引錄前人評語。王氏嘉慶七年自序云:“余弱冠后,與海內(nèi)詞人游,始為倚聲之學(xué),以南宋為宗,相與上下其議論。因各出所著,并有以國初以來詞見示者,計四五十年來,所積既多,歸田后,恐其散失湮沒,遂取已逝者擇而鈔之,為《國朝詞綜》四十八卷……至選詞大指,一如竹垞太史所云,故續(xù)刻于《詞綜》之后,而推廣汪氏之說,以告世之工于詞者。”可見此為浙西詞派一路。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五評此書有云:“《國朝詞綜》之選,去取雖未能滿人意,大段尚屬平正,余亦未敢過非。”王昶曾把朱彝尊等輯《詞綜》、其本人所輯《明詞綜》《國朝詞綜》及其二集合刻為《歷朝詞綜》,有清光緒壬寅年金匱浦氏重修本。
10.《國朝詞綜二集》8卷 王昶纂,《四部備要》本。本書前有王昶從孫王紹成寫于嘉慶八年(1803)的序,交代此書始末有云:“既蒙恩予告歸,主講杭州敷文書院,乃發(fā)舊藏,先補竹垞太史所未及,為補人二卷;又甄錄明詞十二卷。而國初至今可以論定者,亦厘為四十八卷。蓋千余年來,精華畢萃,可謂集詞學(xué)之大成。惟現(xiàn)在朋游,尚余二三十家,并有零章小集,填溢篋衍。紹成因請于先生,擇其尤者,共六十余家,編成二集八卷。其取舍大旨,仍以太史為宗。”可見本書所選,皆王昶同時人。王昶亦曾將此書刻入《歷朝詞綜》。
11.《國朝詞綜續(xù)編》24卷 黃燮清(1805—1864)纂,同治癸酉刊本,又《四部備要》本。本書對朱彝尊等的《詞綜》有所補輯,同時在王昶《國朝詞綜》之外,補輯了大量詞人。詞人多有小傳,間有詞評。卷二二至二四為閨秀詞選,有其特色。本書有潘曾瑩、張炳堃、胡鳳丹、諸可寶諸人序,潘序云:“國朝人文蔚起,詞學(xué)之盛,亦復(fù)遠趠張柳,近凌楊高,王蘭泉司寇《昭代詞選》一書,沿竹垞太史《詞綜》之例,搜采大備,而百年以來,海內(nèi)詞人鱗集麏萃,尚少續(xù)刊善本。黃君韻甫以文章著稱兩浙,尤邃于詞學(xué)……取乾嘉以來《詞綜》未及登者,蔚成巨編,其規(guī)式悉依竹垞、蘭泉兩先生選本,故名之曰《詞綜續(xù)編》。集中詞人幾及六百家。君嘗言詞選最少,而詞學(xué)則嘉道間尤盛。兼羅博收,以防湮沒。宗草窗《絕妙好詞》、叔旸《花庵詞選》例也。”張序云:“自嘉道以還,詞人輩出,名章雋句,流播旗亭,而為由薈萃之本。吾友海鹽黃君韻甫病之,于是采摭討議,研覃數(shù)年,纂成《國朝詞綜續(xù)編》。其姓氏已載前編者,概不復(fù)列。有補人而無補詞,得五百八十六家,凡二十有四卷,甄錄澄汰,一踵前規(guī)。”胡序云:“海鹽黃韻甫先生旁搜博采,始順治,迄咸豐,集國朝詞家之大成,為《詞綜續(xù)編》二十四卷。”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卷六和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續(xù)編卷一分別討論過本書是否本于黃安濤所輯之《續(xù)詞綜》的問題,此為清代詞史上的一大疑案,但由于文獻不足,只能存而不論。
12.《清詞綜補》(原名《國朝詞綜補》)58卷 丁紹儀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丁紹儀字杏舲,諸生,曾任東湖縣知縣、汀州府同知。著有《東瀛識略》《聽秋聲館詞話》等。自從清初朱彝尊《詞綜》出,詞壇風(fēng)氣為之一變,《詞綜》遂備受尊崇,引起后人的效仿。王昶曾依朱彝尊明詞選(未刊)之體例,增補成《明詞綜》12卷,又選清詞48卷,名為《國朝詞綜》。后其從孫王紹成補錄2卷,撰成《國朝詞綜二編》,附在《國朝詞綜》之后。又有黃燮清,撰成《國朝詞綜續(xù)編》24卷。于是,連同丁氏此編,構(gòu)成了一個由唐至清歷代詞選的“詞綜”系列(民國時還有林葆恒《詞綜補遺》)。書前有丁氏于光緒九年所撰例言,詳述選詞經(jīng)過。然此書雖為續(xù)補《國朝詞綜》之作,實則成書過程積數(shù)十年,付梓之前,黃燮清《續(xù)編》已經(jīng)問世,于是又根據(jù)黃書,刪其重復(fù),補其未備。不過,40卷之后,由于生病,由友人代為整理,不免有手眼不同之處。此書大致初刻于光緒二十八年,因印數(shù)不多,世已罕見,今本乃出自李一氓所珍藏。其續(xù)編乃趙尊岳所藏精抄本。
13.《詞綜補遺》100卷 林葆恒編,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據(jù)稿本影印。“詞綜”系列中,纂輯清詞者,如王昶《國朝詞綜》、黃燮清《國朝詞綜續(xù)編》和丁紹儀《國朝詞綜補》,雖已犖犖大觀,但仍嫌不夠完備,特別是從入選的作家作品看,成書最晚的丁氏《國朝詞綜補》所收僅至光緒九年(1883),使得這一系列仍然未能體現(xiàn)清詞的全貌。于是在1947年,林葆恒以76歲高齡,積三年之功,纂成《詞綜補遺》,以收錄光緒九年之后的作家作品為主,同時對王、黃、林三家之書進行增補,共得詞人四千四百余,詞作七千三百余首,每人各系以小傳。本書在編排上以人系詞,詞人排列以韻部為序;凡同姓詞人以年代先后為序,釋、道、尼及姓氏無考者則置于全書之末。
14.《全清詞鈔》40卷 葉恭綽編,中華書局1982年版。是編選錄有清一代詞家佳作,意在顯示清代詞學(xué)的輪廓。選錄詞家3196人,詞作八千二百六十余首。選錄標(biāo)準(zhǔn)以歿于清代者為主,所以除了死于抗清之事如陳子龍、夏完淳等人外,即使明代遺民如王夫之、屈大均等亦入選,而晚清詞壇有不少人卒于民國,也作為附錄選入。此書是治清詞的重要參考著作,首先,注意了清代詞風(fēng)的轉(zhuǎn)變,“如順康初期之猶襲明風(fēng),康雍之力追宋軌,乾隆初中葉之漸入庸濫,乾隆末葉及嘉慶時之另辟途徑等,均設(shè)法顯明其內(nèi)蘊”;其次,所選諸作限于自作正體,同時注重作品的聲律性;第三,詞人小傳詳列有關(guān)詞的著述,除詞別集之外,其詞僅附全集者,亦加以注明;第四,此書采輯甚廣,考慮到所據(jù)原本的參考價值,所以詳細開列了引用書目,治清詞者循此檢索,非常方便;第五,作者索引以姓氏筆畫為序,每人名下,注明籍貫與時代。綜合以上諸特點,這部書不僅是一部體現(xiàn)出獨特眼光的大型斷代詞選,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工具書使用。書前有葉恭綽自序,云:“往年我同友人論清代學(xué)術(shù),曾認(rèn)為清一代的詞,越過明代。此外,惟小說和曲子,勉強可以企及,而詩文則否。后來拿這話請教文廷式、朱祖謀兩先生,皆頗以為然。文先生曾說過,詞的境界,到清朝方始開拓,觀其自敘《云起軒詞》,雖意在自負,然其所述,實深明詞的本體和流變。朱先生也曾對我說,清詞獨到之處,雖宋人也未必能及。”
15.《近三百年來名家詞選》 龍榆生編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本書系與作者另一詞選《唐宋名家詞選》為配套之作,計選詞人66家,作品498首。之所以題為《近三百年來名家詞選》而不徑題《清代名家詞選》,蓋因“詞學(xué)中興之業(yè)實肇端于明季陳子龍、王夫之、屈大均諸氏”(《后記》),諸人皆民族氣節(jié)甚強者,自不宜列為清人。本書取材,除諸家專集及其他史傳、詞話外,于譚獻《篋中詞》、葉恭綽《廣篋中詞》采錄特多,入選各家分別綴以小傳,間附評語。本書不用新式標(biāo)點,而是采取句、逗、韻的方式。
16.《近代詞鈔》 嚴(yán)迪昌編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收詞人210家,詞作五千五百余首。入編詞人大致上限斷自卒于道光十一年(1831)之后者,下限斷至生于光緒十年(1884)之前者。入選作品兼顧認(rèn)識意義與美學(xué)意義,對于詞史演進、詞派演化、詞風(fēng)變遷以至群體運動等,尤多關(guān)注,世所罕傳及《全清詞鈔》失收者則從寬多錄。小傳兼及傳主詞作成就之評價,約略論定其在詞史上的位置。
17.《篋中詞》6卷續(xù)4卷 譚獻纂,《半廠叢書》本。本書選錄有清一代詞,選錄宗旨體現(xiàn)張惠言、周濟的詞學(xué)主張,所選諸作每有評語,間或有總評。光緒壬午秋七月馮煦序:“是選與青浦王氏、海鹽黃氏頗有異同,旨隱辭微,且出二家外。”光緒四年立秋日自序云:“至于填詞,仆少學(xué)焉,得本輒錄其所師,好其所未言,二十余年而后寫定。就所睹記,題曰‘篋中’,其事為大雅所笑,其旨與凡人或殊。”又《復(fù)堂日記》戊辰:“近擬撰《篋中詞》,上自飲水,下至水云,中間陳、朱、厲、郭、皋文、翰風(fēng)、枚庵、稚圭、蓮生諸家,千金一冶,殊呻共吟,以表填詞正變,無取刻畫二窗,皮傅姜、張也。”又《復(fù)堂日記》丙子:“閱王氏《詞綜》四十八卷,二集八卷,王侍郎去取之旨,本之朱錫鬯,而鮮妍修飾,徒拾南渡之沈,以石帚、玉田為極軌。不獨珠玉、六一、淮海、清真皆成絕響,即中仙、夢窗深處,全未窺見。予欲撰《篋中詞》,以衍張茗柯、周介存之學(xué),今始事王選所掇者,百一而已。”
18.《廣篋中詞》4卷 葉恭綽選錄,《遐庵叢書》本。葉恭綽為譚獻后學(xué),本書為繼《篋中詞》之作。《例言》有云:“原書(按即《篋中詞》)斷自清初以迄同時,茲亦從同。編錄款式悉依原書,期成合璧。原選已收,而以當(dāng)時全稿未出或未見,致有遺珠者,謹(jǐn)擇諸大家之作酌量續(xù)收,其余之作,如其人已故者,其詞已多采入《清詞鈔》中,故此編不再詳選。反是,其人尚存者,則輯錄較多。”又云:“是編注重光宣以還諸家,以補原書所未備。其光宣以前為譚先生所選者,間亦選錄,惟別擇從嚴(yán),以期不失原旨。”本書有夏孫桐和夏敬觀序。夏孫桐言其優(yōu)點有云:“甄錄宗旨既一本于復(fù)堂,而編輯之勝于復(fù)堂者有二端:復(fù)堂取材半出選本,而專集所見未博,今則所得專集多至倍蓰,補詞補人庶克遺珠之憾,此一善也;復(fù)堂正集斟酌,精審再三,續(xù)補不避重復(fù),究涉瑣碎,今則條理貫串,首尾秩如,合成雙璧之觀,此二善也。”本書于所選詞家多有總評。
19.《清詞三百首》 錢仲聯(lián)選注,岳麓書社1992年版。作者認(rèn)為清詞之中興新變有五個方面的表現(xiàn):一、思想內(nèi)容深厚,尤其是反映社會生活的面貌寬闊;二、清代詞人之主盟壇坫者或以詞著稱者,多為學(xué)人,因而開啟學(xué)人之詞一路;三、清詞流派眾多,如云間派、陽羨派、浙派、常州派、疆村派等,都有鮮明的特點;四、清詞于宋詞之后之所以能夠變而愈上,在于有豐富的詞學(xué)理論,給詞人以啟迪;五、清代詞人數(shù)量之多,遠非宋人所能匹敵。根據(jù)這樣的認(rèn)識,作者編選了此書,共選詞人94家,詞300首,盡可能顧及清詞的各種流派、思潮,以思想性與藝術(shù)性相統(tǒng)一為標(biāo)準(zhǔn),照顧到各種題材和各種詞調(diào)類型。詞人小傳不僅列其生平,而且指出其詞學(xué)主張、詞作特點并引錄前人評論,加以參照。每篇作品作內(nèi)容和藝術(shù)性的評說,而注釋則求詳求全。清詞歷來缺乏完善的今人選注,此書有開創(chuàng)之功。
20.《金元明清詞精選》 嚴(yán)迪昌編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該書計選金、元、明、清詞78家、116首,其中清詞47家、82首,可見亦為突出清詞的“中興”之盛。作者研究清詞有《清詞史》及《陽羨詞派研究》等著,故貫注于詞選之中,也體現(xiàn)出清詞發(fā)展流變的鮮明特色,盡管并未完全與史的線索一一對應(yīng)。該書的特色之一是分析詞心細膩深入,如李雯《菩薩蠻·憶未來人》,分析說:“這是一闋詞情凄迷的‘閨怨’之作,也是一篇用心良苦的預(yù)后文字。何謂‘未來人’?從詞的表層形態(tài)言,無疑指有約未踐者,‘我心’所期者;按詞的底蘊,知人論世箋之,此‘未來人’實指對‘后來人’,包括當(dāng)年的盟友們在內(nèi)的日后重逢、身后論評的知我罪我的一切人。所以這是首很特殊的長短句,系用詞的形式自我記錄特定的人生轉(zhuǎn)折期的心緒,以作為個人歷史鑒證留待他日的文字。”(第126—127頁)
21.《今詞初集》2卷 顧貞觀、納蘭成德合選,康熙十六年刻本,雪浪山房重刊本。本書選錄清初自吳偉業(yè)諸人始,詞人一百八十余家,作品六百多首。雖然30年間選篇不多,而且多有遺漏,但陳子龍共選29首,在諸家中獨多,可見選者對于清詞發(fā)展有著自己的認(rèn)識。魯超康熙丁巳年序引顧貞觀語論詞有云:“詩之體至唐而始備,然不得以五七言律絕為古詩之余也。樂府之變,得宋詞而始盡,然不得以長短句之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為古樂府之余也。詞且不附庸于樂府,而謂肯寄閏于詩耶?”又其本人云:“詞在今日,猶詩之在初盛唐。唐人之詩,不讓于古,而謂今日之詞與詩,必視體制為異同,較時代為優(yōu)劣耶!”毛際可跋云:“近世詞學(xué)之盛,頡頏古人,然其卑者掇拾《花間》、《草堂》數(shù)卷之書,便以騷壇自命,每嘆江河日下。今梁汾、容若兩君權(quán)衡是選,主于鏟削浮艷,舒寫性靈,采四方名作,積成卷軸,遂為本朝三十年填詞之準(zhǔn)的。”
22.《今詞苑》 陳維崧選,吳本嵩、吳逢原、潘眉協(xié)纂,康熙刻本。本書有意繼《倚聲初集》,凡選清初人詞四百六十余首。有陳維崧、徐喈鳳、吳本嵩、吳逢原諸序。吳本嵩序云:“用是忘其聾瞽,晨夕校讎,因與陳子、潘子暨家季論而次之,十旬之間,得詞四百六十余闋。”又陳序云:“蓋天之生才不盡,文章之體格亦不盡,上下古今,如劉勰、阮孝緒以暨馬貴與鄭夾漈諸家所臚載文體,謹(jǐn)部族其大略耳,至所以為文,不在此間。鴻文巨軸固與造化相關(guān)下而讕語危言,亦以精深自命。要之,穴幽出險以厲其思,海涵地負以博其氣,窮神知化以觀其變,竭才渺慮以會其通。為經(jīng)為史,曰詩曰詞,閉門造車,諒無異轍也……余與兩吳子、潘子僅僅選詞云乎爾?選詞所以存詞,其即所以存經(jīng)存史也夫!”尤可見清初詞學(xué)觀念所發(fā)生的變化。
23.《荊溪詞初集》7卷 曹亮武選,陳維崧鑒定,康熙刊本。本書選編于康熙十七年(1678),歷數(shù)年而完成,收錄陽羨一地詞人凡96人(其中4人為明人,4人為“名宦”,實收清人88人),詞作810首。有曹亮武、蔣景祁諸人之序。曹序云:“今年春,中表兄其年客玉峰,郵書于余曰:‘今之能為詞遍天下,其詞場卓犖者,尤推吾江浙居多。如吳之云間、松陵,越之武陵、魏里,皆有詞選行世,而吾荊溪雖蕞爾山僻,工為詞者多矣,烏可不匯為一書,以繼云間、松陵、武陵、魏里之勝乎?子其搜輯里中前后諸詞,吾歸當(dāng)與子篝燈丙夜,同硯而論定之。”
24.《清八大名家詞集》 錢仲聯(lián)選編,陳銘校點,岳麓書社1992年版。本書選收了清詞八個主要作家的集子,即陳維崧《湖海樓詞集》、朱彝尊《曝書亭詞》、納蘭性德《通志堂詞》、厲鶚《樊榭山房詞》、龔自珍《定庵詞》、項鴻祚《憶云詞》、文廷式《云起軒詞》、朱祖謀《疆村詞》。之所以選入這八家,是因為“陳維崧為陽羨派首領(lǐng),朱彝尊、厲鶚為浙派先后首領(lǐng),納蘭性德、龔自珍、項鴻祚、文廷式為不列宗派大家,朱祖謀為清末疆村派首領(lǐng)。這樣,清詞大家,已經(jīng)突出。其他詞家,頗難說可以陵越其上了”。(錢序)與一般人看法不同的是,書中沒有入選云間、臨桂和常州派。本書末有陳銘撰寫的《清代詞壇流變——代后記》,附有《清八大名家詞集底本及參校本》。關(guān)于底本和參校本的說明,頗足參考,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陳維崧的《湖海樓詞》,說明所用底本是乾隆乙卯新刊《湖海樓全集》,參校陳乃乾《清名家詞》、葉恭綽《全清詞鈔》等,但把這些加起來,仍然不是足本。從目前文獻整理的情況來看,陳維崧詞的足本是《全清詞》“順康卷”所收者。
25.《柳洲詞選》6卷 戈元穎、錢同賁、錢瑛、陳謀道等輯,清初刊本。收錄清初浙江嘉善地區(qū)詞人160家左右,詞五百余首,前二卷為小令,中二卷為中調(diào),末二卷為長調(diào)。入選詞人有姓氏錄,分為已作古和尚在世兩部分。已作古者題為《先正遺稿姓氏》,有小傳;尚在世者題為《名公近社姓氏》,無小傳。柳洲詞人群在清初不僅規(guī)模大,而且地位重要,鄒祗謨《遠志齋詞衷》曾有記述:“詞至柳洲諸子,幾二百余家,可謂極盛。無論袁、錢、戈、支諸前輩,吐納風(fēng)流;如爾斐、子顧、子更、子存、卜臣、古喤諸家,先后振藻,飆流符會,實有倡導(dǎo)之功。要之,阮亭所云:‘不纖不詭,一往熨貼。’則柳洲詞派盡矣。”其中錢繼章(爾斐)、曹爾堪(子顧)、魏學(xué)渠(子存)的成就尤其突出。
26.《西陵詞選》8卷《宦游詞選》1卷 陸進、俞世標(biāo)合纂,徐士俊、丁澎、張綱孫等協(xié)編,毛先舒、張臺柱、徐逢吉等參定,康熙十四年刻本。本書所選為杭州詞人的創(chuàng)作,卷首《宦游詞選》選錄了當(dāng)時在杭州任職但籍貫并非杭州的官員10家,詞78首。正選八卷選錄杭州籍詞人一百七十余家,詞六百余首。卷首有姓氏錄,不僅注明姓氏字號,也注明詞集。清初杭州一地詞風(fēng),于此可以見其大概。本書有梁允植、丁澎、陸進、俞士標(biāo)四序,其中俞序描述這一作家群的創(chuàng)作有云:“其間學(xué)為周、秦者,則極工幽秀;學(xué)為黃、柳者,則獨標(biāo)本色。或為蘇、辛之雄健,或為謝、陸之蕭疏。或年逾耄耋,而興會標(biāo)舉;或人甫垂髫,而藻采炳發(fā)。閨中之作,奪清照之麗才;方外之篇,鄙皎如之褻句。連章累牘,唯恐其窮;片玉寸珠,不嫌其寡。可謂各擅所長,俱臻其極者矣。”或有溢美,但其選詞宗旨不拘一格,也可見出。本書選入閨秀詞六家,予以表彰,其中有被陳廷焯推為“國朝閨秀詞”第一的徐燦,亦可見杭州一地女學(xué)的興盛。
27.《國朝湖州詞錄》6卷 朱祖謀選。本書共選136人,每人皆系以小傳。前有目。劉承干跋云:“《國朝湖州詞錄》六卷,朱疆村侍郎輯本。侍郎曩編《湖州詞征》,載宋元明諸家別集,及選本之流傳者,網(wǎng)絡(luò)維備。是編撰錄,小變其例,而甄采尤精,洵吾郡一代詞人之藪澤也。”
28.《庚子秋詞》2卷 王鵬運編。王氏自序云:“大駕西幸,獨身陷危城中,于時歸安朱古微學(xué)士、同邑劉伯崇殿撰先后移榻就余四印齋。古今之變既極,生死之計皆窮,偶于架上得叢殘詩牌百許葉……秋夜?jié)u長,哀蛩四泣,深巷犬聲,如豹獰惡,人商聲,怒號砭心刺骨,淚涔涔下矣。乃約夕拈一二調(diào),以為程課。選調(diào)以六十字為限,選字選韻以牌所有字為限……自八月二十六日起,至某月日止,凡閱若干日,得詞若干首,富順?biāo)问|子檢討和作若干首,并依調(diào)類列,用《遁渚唱和》例也。”又有徐定超序。
29.《樂府補題后集》 白雪詞社刊本,收錄道光以迄同治間10人之詞,徐致章25首、蔣兆蘭23首、程適24首、儲鳳瀛20首、儲蘊華6首、徐德輝23首、儲南強3首、任援道14首、李丙榮8首、陳思1首。有拙廬主人、程適序以及蔣兆蘭后序。是書為諸人詞社課業(yè)的結(jié)集,蔣序云:“名曰《樂府補題后集》,蓋欲上繼碧山、草窗、玉田、玉潛諸賢遺軌,為風(fēng)雅綿一線之傳。雖才或弗逮,不敢與宋賢抗,而志操純白,心跡湛然,抑未必與宋賢異。”有《詞人姓氏錄》,詳述諸人生平仕履。
30.《今詞綜》4卷 沈宗畸撰錄,《晨風(fēng)閣叢書》本。本書共選清末民初28家之詞,分別為朱祖謀、況周頤、楊夔、朱寯瀛、葉衍蘭、周天麟、冒廣生、劉炳照、鄭文焯、王樹藩、施贊唐、黃第、何震彝、余際春、李經(jīng)世、王謙、彭瑛、胡熙壽、曹楙堅、蔡鴻燮、蔡壽瑧、胡延長、戴述經(jīng)、李恩綬、吳敬羲、童閏、林學(xué)衡、易順鼎,每人均系以小傳。
31.《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 徐乃昌輯,清光緒二十四年宣統(tǒng)三年南陵徐氏刊本。本書共分10集,每集詞人若干,分別系以小傳,原詞若有序,亦收入。第一集:楊蕓《琴清閣詞》1卷、李佩金《生香館詞》1卷、顧翎《茞香詞》1卷、孫蓀意《衍波詞》1卷、沈善寶《鴻雪樓詞》1卷、曹慎儀《玉雨詞》1卷、梁德繩《古時軒詞》1卷、王倩《洞簫樓詞》1卷、歸懋儀《聽雪詞》1卷、楊繼端《古雪詩余》1卷。第二集:徐燦《拙政園詩余》1卷、鐘蘊《梅花園詩余》1卷、葛宜《玉窗詩余》1卷、蘇穆《貯樓詞》1卷、江瑛《綠月樓詞》1卷、周詒蘩《靜一齋詩余》1卷、周翼木屯《冷香齋詩余》1卷、宗婉《夢香樓詞》1卷、錢念生《繡余詞》1卷、翁端恩《簪花閣詩余》1卷。第三集:顧貞立《木鹵香閣詞》2卷、張令儀《蠹窗詩余》1卷、薛瓊《絳雪詞》1卷、沈《浣紗詞》1卷、江珠《青藜閣詞》1卷、趙我佩《碧桃館詞》1卷、沈榛《松籟閣詩余》1卷、蔣紉蘭《鮮潔亭詩余》1卷、趙友蘭《澹音閣詞》1卷、陳嘉《寫麋樓詞》1卷。第四集:莊盤珠《秋水軒詞》1卷、錢斐仲《雨花庵詩余》1卷、關(guān)瑛《夢影樓詞》1卷、張英《淡菊軒詞》1卷、張英《緯青詞》1卷、許德蘋《和漱玉詞》1卷、《澗南詞》一卷、趙芬《濾月軒詩余》一卷、蕭恒貞《月樓琴語》一卷、陸蒨《倩影樓遺詞》一卷、吳尚憙《寫韻樓詞》1卷。第五集:吳藻《花簾詞》1卷《香南雪北詞》1卷、呂采芝《秋笳詞》1卷、陸珊《聞妙香室詞》1卷、席佩蘭《長真閣詩余》1卷、唐韞貞《秋瘦閣詞》1卷、錢湘《綠夢軒遺詞》1卷、陳珍瑤《賦燕樓詞》1卷、陸容佩《光霽樓詞》1卷、凌祉媛《翠螺閣詞》1卷、濮文綺《彈綠詞》1卷。第六集:孫云鶴《聽雨樓詞》2卷、袁綬《瑤華閣詞》1卷、補遺1卷、談印梅《九疑仙館詞》1卷、朱玙《金粟詞》1卷、熊璉《澹仙詞》1卷、方彥珍《有誠堂詩余》1卷、殷秉璣《玉簫詞》1卷、高佩華《芷衫詩余》1卷、陶淑《菊籬詞》1卷、儲慧《哦月樓詩余》1卷。第七集:吳綃《嘯雪庵詩余》1卷、徐元端《繡間詞》1卷、鮑之芳《三秀齋詞》1卷、王貞儀《德鳳亭詞》1卷、左錫璇《碧梧紅蕉館詞》1卷、左錫嘉《冷吟仙館詩余》1卷、鄭蘭孫《蓮因室詞》1卷、阮恩灤《慈暉館詞》1卷、汪淑娟《曇花詞》1卷、鄧瑜《蕉窗詞》1卷。第八集:商景蘭《錦囊詩余》1卷、葛秀英《澹香樓詞》1卷、劉婉懷《補欄詞》1卷、張玉珍《晚香居詞》2卷、許淑慧《瘦吟詞》1卷、錢孟鈿《浣青詩余》1卷、黃婉璚《茶香閣詞》1卷、許誦珠《雯窗瘦影詞》1卷、吳茞《佩秋閣詞》1卷、俞繡孫《慧福樓詞》1卷。第九集:朱中楣《鏡閣新聲》1卷、錢鳳綸《古香樓詞》1卷、鐘筠《梨云榭詞》1卷、孫云鳳《湘筠館詞》2卷、屈秉筠《韞玉樓詞》1卷、季蘭韻《楚畹閣詩余》1卷、曹景芝《壽研山房詞》1卷、屈蕙攘《含青閣詩余》1卷、俞慶曾《繡墨軒詞》1卷、李道清《飲露詞》1卷。第十集:沈宜修《鸝吹詞》1卷、葉紈紈《芳雪軒詞》1卷、葉小鸞《疏香閣詞》1卷、賀雙卿《雪壓軒詞》1卷、張友書《倚云閣詞》1卷、孫瑩培《翠微仙館詞》1卷、吳小姑《唾絨詞》1卷、繆珠蓀《霞珍詞》1卷、沈鵲應(yīng)《崦樓詞》1卷、李慎溶《花影吹笙室詞》1卷。王鵬運序:“蓋生長閨幃,內(nèi)言不出,無登臨游觀唱酬嘯詠之樂,以抒發(fā)其才藻,故所作無多,其傳亦不能遠,更無人焉為輯而錄之,亦如時花時鳥,暫娛觀聽已耳,不重可惜乎!吾友徐君積余,性嗜倚聲,以閨秀詞集易致散佚,尤篤意搜羅,所藏殆逾百家。近復(fù)次第授梓,已成若干集,得若干家。又仿元詩癸集之例,凡詞之叢殘不成集者,合為一編,曰《閨秀詞選》,其用力亦可謂勤矣。”
32.《閨秀詞鈔》16卷 徐乃昌輯,清光緒二十四年宣統(tǒng)三年南陵徐氏刊本。本書為補《小檀欒室匯刻閨秀百家詞》之作,凡520家,1591首。按照前例,生存人不錄。傳記詳錄姓名、字號、里居、詩詞集名,配偶姓名爵里可考者亦并記之。閨秀遺聞韻事散見各書,悉為甄錄。作者姓氏于每卷之首各列一目,又以每卷之目匯為姓氏韻編,冠于全書之首。至于原來《小檀欒室匯刻閨秀百家詞》一書,也編成姓氏詞目表,附列卷首,相輔而行。
33.《林下詞選》14卷 周銘纂,《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康熙十年周氏寧靜堂刻本。朱彝尊、楊無咎、趙執(zhí)信、徐釚、孫旸、姜實節(jié)等14人參校。本書收錄歷代女子詞選,“林下”二字出自《世說新語·賢媛》:“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fēng)氣。”王夫人,晉代王凝之妻謝道蘊。本書卷一至卷四為宋詞,卷五為元詞,卷六至卷九為明詞,卷一○至卷一三為清詞,卷一四為補遺。每人皆有小傳。前有尤侗、吳之紀(jì)、趙沄序。《凡例》有云: “閨秀之詞,雜見諸書,從來苦無專選,殊不知幃房旖旎之習(xí),其性情于詞較近,故詩文或傷于氣骨,而長短句每多合作。考其聲律,挹其風(fēng)韻,定非丈二將軍所能按弦而合節(jié)也。”又:“選家爵里世系,所以審時會、定風(fēng)氣也,而閨媛訖無可考,非如王公大人、詞林墨客臚陳于方冊傳志者,可一披覽而悉也。茲于宋元明則約略次第,直以鄙意先后之,而國朝諸秀,大率隨到隨梓,甲乙出于無心,覽者無怪其錯雜。”又:“是集始于庚戌夏初,告竣于秋暮,為時無幾,而宋元明三朝,攬香擷秀,可謂無遺珠之憾矣,惟近時名媛,恐不無漏。倘有彤管之貽,當(dāng)即增入。”
34.《眾香詞》 徐樹敏、錢岳選,癸酉仲秋毗陵董氏誦芬室重校、上海大東書局影印本。本書分集而編,每集參閱者各有不同,但多為一時名流,如禮集即為王士禛、宋犖等人參閱。有岳端、吳綺、尤侗諸人序。凡例有云:“名媛詩詞,國朝為盛。”“遠方秘本,悉藉郵寄。”“姓氏下詳志世系字里,或出處失考,則闕而不書。”“當(dāng)代名家題贈詩詞俱附其后,以表風(fēng)雅。”
上一篇:清代文學(xué)·清代小說戲曲批評·清前期的小說戲曲批評
下一篇:宋代文學(xué)·宋代文學(xué)的工具書·目錄類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