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
原典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譯釋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導也能成材;智力低下的人,雖受教導也于事無補;智力中等的人,不教導就不會懂得事理。
顏之推認為,對于天才與白癡,教育是無能為力的;教育的“用武”對象是中等之資的人。對于中等之資的人,要多加指導和鼓勵,其方能成材。
解讀
教育要區別對待
千百年來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人們如果不學習,就有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的危險,所以,學習是一件非常值得引起重視的事情。
每個人都要接受教育,都要學習,只有在教育的熏陶和感化中,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有著高尚品德的人。然而,是不是說每個人只要接受了教育就能成為一個有著美好品質的人呢?不見得。顏之推在其著作《顏氏家訓》的《教子》篇中告訴我們:“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顏之推認為,對于天才與白癡,教育是無能為力的,教育無法改變他們;教育的“用武”對象只能是那些中等之資的人。對于中等之資的人,要多加指導和鼓勵,方能成材。
社會中不乏一些天賦異稟、天資聰穎的人,他們不用怎么接受教育,就能通曉世間道理,就能掌握很多知識。2015年7月,11歲的英國平民男孩泰瑞斯·喬治被貴族學校伊頓公學免費錄取。盡管泰瑞斯只是一位來自于普通家庭,居住在平民區的男孩,但是他憑借天賦才華,最終拿下了伊頓公學的全額獎學金。無疑,天資聰穎的人總是受上天青睞的,他們天生擁有常人欣羨不已的智力和腦力。
著名作家錢鐘書先生出身于詩書世家,聰慧過人,曉暢英、法、德、拉丁等多種外文,深入研讀過中國哲學、史學、文學,被稱為“民國第一才子”。錢鐘書一生博學多能,是近代文人的典范。1929年,時年19歲的錢鐘書考入清華大學,因英文成績滿分,故入清華外文系,成為當時的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吳宓的得意門生。當時,才華橫溢的錢鐘書很受吳宓賞識。
由于錢鐘書博聞強識,所以上課時他只用耳朵聽講,并不記筆記,有時還會邊聽課邊作圖畫、練書法,甚至看閑書。看起來,他似乎不是個好學生,但神奇的是他每次考試都是學校的第一名,在某個學年時,他的成績甚至還破了清華的紀錄。對待這種天資聰穎的學生,吳宓明白“上智不教而成”的道理,所以在學習上他不過多地去教導錢鐘書。不僅如此,每次上完課后,他還會謙恭地問:錢先生的意見如何?征求錢鐘書的聽課意見。
對于錢鐘書這樣聰慧過人、才華橫溢的學生,吳宓的不教就是一種智慧,因為他懂得,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導也能成材。如果再去教導,就會顯得多余,顯得畫蛇添足。而那些智力平平的人呢?在顏之推看來,這類人正是教育的目標人群。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行,增長知識。
生源的好劣,決定著教學效果,這是古人都懂得的。下愚之人,孔圣人在世也沒辦法。孔子門下三千弟子,其中賢者七十二人,如此計算,優秀率不夠2.4%。而孔子門下的弟子也大都是那種智力在中庸之上的。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曾參的智力算較差的,但經孔子的教育,最終卻成為了高才生,他編《論語》、著《大學》、寫《孝經》、著《曾子十篇》,被后世尊奉為“宗圣”。這說明,只要智力不算太差,加以后天的教育,是能成材的。
魯迅在北大講學時,有一名學生因為反應遲鈍,再加之生性靦腆,不敢向老師發問,在魯迅的課上幾乎是一無所獲。后來,他幾乎要放棄學習。有著敏銳的觀察力的魯迅將這個學生的表現看在眼里。他覺得不能毀掉這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這樣的差生,要多給予鼓勵和指導。于是在一次課堂上,魯迅提出了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
“《牡丹亭》的作者是何人?”
隨后魯迅特意走到了那名學生的身旁,說:“這位同學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那名同學怯生生地回答:“湯顯祖。”
隨后魯迅追問了關于湯顯祖的一些問題,那名學生都答了上來,于是魯迅說:“這名同學很是不錯啊!”
要知道,魯迅是從來不夸獎學生的,這么一個贊美讓課堂上的學生都很驚奇。最為吃驚的莫過于被先生夸贊的學生了,在受到贊揚之后,他一改以往的靦腆,在學習上變得主動了。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智力平庸但不至于下愚的人,是要多加教育和鼓勵的,而不是放棄他們。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那些資質平庸的人就能在教育熏陶中成為一個才能出眾、品德高尚的人。
反觀我們當下的教學模式,無論一個人資質如何,都“一視同仁”,同等對待,這樣其實是有些極端的。而且,它對上智的學生是一種折磨,對下愚的學生會是一種浪費。對于那些在某方面有著突出天資和才華的人,家長或教育者應該為其開辟一條綠色通道,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如果讓他們接受普通人的教育,實則是對他們天資的扼殺。
教育原本該是一件快樂的事,現在卻成了許多學生、教師和家長的苦役。教育除了注重對人才的培養外,還應重視對人的培養,只有以人為本的教育,才是真正好的教育方式。
顏氏家訓精華
對于天才與白癡,教育是無能為力的;教育的“用武”對象是中等之資的人。對于中等之資的人,要多加指導和鼓勵,使其成材。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不可竊人之美,以為己力》顏氏家訓解讀|譯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