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潘漠華》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我底衫袖破了,
我母親坐著替我補綴。
伊針針引著紗線,
卻將伊底悲苦也縫了進去。
我底頭發(fā)太散亂了,
姊姊說這樣出外去不大好看,
也要惹人家底討厭;
伊拿了頭梳來替我梳理,
后來卻也將伊底悲苦梳了進去。
我們離家上了旅路,
走到夕陽傍山紅的時候,
哥哥說我走得太遲遲了,
將要走不盡預定的行程;
他伸手牽著我走。
但他的悲苦,
又從他微微顫跳的手掌心傳給我了。
現(xiàn)在,就是碧草紅云的現(xiàn)在呵!
離家已有六百多里路。
母親底悲苦,從衣縫里出來;
姊姊底悲苦,從頭發(fā)里出來;
哥哥底悲苦,從手掌心里出來:
他們結成一個縝密的悲苦的網,
將我整個網著在那兒了!
杭州,1922,3,10
離愁別緒是古今中外文人筆下常見的題材。這首詩寫離家的悲苦。在自然樸實的語言中飽含了作者哀婉的幽思和深切的情意。
人的感情是難以捉摸的抽象物,但作者通過離家前后的幾個動人事件:一是母親穿針引線替我補綴衫袖;二是姊姊為我梳理頭發(fā);三是哥哥牽手引路。將本無內在聯(lián)系的三件事用“悲苦”把它們有序地貫串起來。經過情感的統(tǒng)攝、過濾,以形寫神。猶如詩人用一條情緒的絲線把生活中的碎珠精心地聯(lián)綴一起,讓它們由散而聚,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而且寓深情于細節(jié)描寫之中,使詩里凝聚的情與愛具體可見。母親將悲苦“縫”進“我”的衫袖,姐姐將悲苦“梳”進“我”的頭發(fā),哥哥將悲苦“傳”給我的手掌:三個動詞,更是將無形的悲苦化為有質感的具象,使悲苦清澈地流出了詩行。
作者以極為平凡的日常生活瑣事的敘寫表現(xiàn)母子、姊弟、兄弟之間的綿綿情意。潘漠華家境貧寒。據(jù)密友馮雪峰回憶,他幼年喪父,母親孱弱,姊姊被夫家拒斥,倍受歧視,哥哥只因和心愛的女人說了幾句話,被惡徒們捆綁到戲臺上示眾,受盡凌辱。這首詩最后兩句,詩人把被籠罩在悲苦之中的心境比喻為“網”。這張“縝密的悲苦的網”不僅籠罩著這首詩的氣氛,也成為他早期詩作的基調。一首詩,無論什么題材,只要是從實際生活中汲取來的自然會有真情實感。詩人既有生活的真情實感,又具有較好的藝術匠心,所以題材盡管如此細小平凡,同樣能激動人心。事細而情篤,正是這首詩的一大特色。
上一篇:《祖國,我回來了·未央》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秋·杜運燮》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