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洪一
金色的蜜蜂,不論你的刺
是多么細,多么難以忍受,
在我那柔軟的胸脯上
我想接受的只是那強烈的猜忌之刺。
去蟄那麻木不仁的美人吧!
對她來說愛神已經(jīng)死去,或者正在沉睡。
請讓我的一滴鮮血
從我那圓潤而不愿被刺的皮膚里滲透出來吧!
我非常需要一種快速的劇痛,
一種強烈的很快結(jié)束的痛苦,
這要比一種隱約的痛苦要好得多。
為要使我的感官清醒,
就需要這象黃金樣寶貴的極小的一點警覺性,
要不這樣,愛神已經(jīng)死去,或者就此長眠不睡!
(遠方譯)
(法國)瓦雷里
蜜蜂常因其勤勞的品行受到文人墨客的吟誦。但瓦雷里在此看到的不是它辛勤勞作的身影,而是那令人畏懼的銳利蜂刺。因而,這里的蜜蜂是一種給人帶來痛苦的力量象征。
瓦雷里既是詩人,也是位充滿辨證思想的哲學(xué)家,對人生進行抽象的思辨是他詩歌的一大特色。這里的蜂刺雖然會給人帶來痛苦,但痛苦有時卻是有益的。對心靈業(yè)已麻木的人而言,它可以促其清醒,促其奮起,使其從活著的死亡中獲取新生。《蜜蜂》雖短,卻表現(xiàn)了類似長篇巨制《浮士德》的深邃哲理,《浮士德》中,魔鬼靡菲斯特幫助作惡、阻礙向上,卻反而刺激著浮士德不斷追求。瓦雷里的詩作大都發(fā)表于本世紀前半期黑暗、沉睡的年代,他詩作中的哲理既是抽象的思考,也有基于現(xiàn)世生活的感受。《蜜蜂》對人生的理解方式是悲劇性的,但卻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深處向上進取的信念。
因為是詩,《蜜蜂》在抽象的內(nèi)省沉思之中又散溢著詩的情致。柔軟的胸脯裸露著迎接蜜蜂的銳刺,畢竟是痛苦和不情愿的,但為了喚起“愛神”,使感官清醒,卻是必須承受的。“刺”、“胸脯”、“美人”、“愛神”、“鮮血”,這些鮮明意象在對比的組合之中使詩的辨證哲理賦予了強烈的視覺效果,并且與全詩呼號式自白的聲響共同塑造了一個立體的形象。所以,《蜜蜂》被認為是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成功名篇。
上一篇:玲君·藍色的眼睛
下一篇:(美國)斯蒂文斯·論現(xiàn)代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