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的文獻·隋唐五代文學與海外漢籍·日本現存宋元刊本及和刻本隋唐五代典籍
宋元以后,中日交往仍很頻繁,大量宋刊本東傳。江戶時代,日本實行鎖國政策,但特許中國船只進入長崎港,并在長崎港口對中國船舶所載圖書作詳細的登錄,留下多種《舶載書目》,其中也包括大量明清刊本唐人詩文集。直到近代,漢籍東傳仍未停止,最著名的當推陸心源皕宋樓藏書為日本巖崎家族購藏(今藏靜嘉堂文庫),其次則為陶湘涉園藏書被日本東方文化研究所收購(今存京都大學文化研究所)。此外,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華劫奪的圖書數量也不在少數。
日本公私收藏的宋元刊本漢籍,不少是今知傳世典籍中最好的版本,也有一些僅存的海內孤本,均極堪重視。如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30卷,為今存李白集的最好版本。初藏于太倉王敬美家,清代歷經徐乾學、繆曰芑、黃丕烈、陸心源收藏,今存靜嘉堂文庫。清人多認為此本為元豐三年(1080)晏處善在蘇州刻宋敏求所編本,平崗武夫據書中有“桓”字缺筆,定為南渡前后蜀中覆刻的晏氏蘇州刊本。康熙間,繆曰芑曾據此本翻刻,但錯訛較多。今有巴蜀書社影印本(1986)、平崗武夫《李白的作品》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另外尊經閣文庫存元至大庚戌(1310)建陽余志安勤有堂刊《分類補注李太白詩》,也是這一注本的最早刊本(國內亦有存本)。
再如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藏靜嘉堂文庫,是王維文集今存的兩種宋刊本之一①。宋刊本《劉夢得集》30卷,《外集》10卷,日本東山建仁寺舊藏,明治間歸平安福井崇蘭館。清代此集宋刊國內罕傳,黃丕烈僅得見宋刊殘本4卷,陸心源藏有述古堂影宋本,其余大多為明刻。日存宋本為大字本,書體遒麗,內容完整。1913年,董康以珂羅版影印百部以歸,后《四部叢刊》據以影印,遂得通行。唐宋以后寒山詩風行日本,日本所存《寒山詩集》刊本多種,其中日本皇宮書陵部藏南宋紹定二年(1229)刻本,源出無我慧身本,1905年翻印本前附島田翰序。另外,和刻本寒山詩集甚多,以正中(1324—1325)刊本為最早。
日本所存別集以外的宋元刊本典籍,為數也不少,其中與唐代文學研究關涉最大者當首推元刊本《唐才子傳》。清修《四庫全書》時此書已不存,僅自《永樂大典》中輯得243人傳,又附見44人。清末楊守敬在日本訪得元刊足本10卷,即由黎庶昌以珂羅版影印。1924年商務印書館又據以影印,為目前最好的通行本。此書在日本尚有五山本、正保本、《佚存叢書》本等多種和刻本,均從元刻本衍刻。此外,北宋陳舜俞熙寧五年(1072)撰《廬山記》,記廬山名勝及文人逸事,存唐人詩歌及碑刻較豐,國內明清傳本僅存三卷,且系自此書前二卷中析出。清末在日本發現高山寺古抄本,仍有殘缺,有羅振玉《吉石庵叢書》影印本,排印本則有《殷禮在斯堂叢書》本及《大正藏》本。日本內閣文庫存宋刊本,可補古抄本處甚多,有1957年便利堂影印本。日藏宋元刊本類書尚有靜嘉堂文庫藏北宋仁宗時刊《白氏六帖事類集》、宋刊本《冊府元龜》483卷、北宋刊本《太平御覽》366卷、宮內廳書陵部藏南宋刊殘本《太平寰宇記》31卷、南宋慶元蜀刻本《太平御覽》、宋刊本《天臺陳先生類編花果卉木全芳備祖》41卷(農業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等。
日本于1247年開始刊刻漢籍,其后愈演愈繁,蔚為大觀,世稱“和刻本”。和刻本因多據唐宋舊本,流傳系統與中土所傳往往有很大不同,版本校勘價值很高。和刻本唐集為數甚多,學術價值最高的當數那波道圓活字本《白氏文集》,刊于后水尾天皇元和四年(1618),所據為狩谷掖齋所藏覆宋本。此覆宋本后不傳,據書中諱字,約為南宋高宗時刻本,今人多認為源自五代東林寺本。那波本最可貴之處在于保存了白集原編的面貌:前集50卷,先詩后文,皆長慶四年春以前作品,保留了白氏作品第一次結集為《白氏長慶集》的原貌;卷五一至卷六○,先詩后文,為一單元;卷六一至卷七○,亦先詩后文,為另一單元。白氏《后集》在大和、開成間四次遞修,會昌三年(843)編定時,保持了前10卷和后10卷分次編輯的面貌。最后一卷《續后集》則系白氏最后幾年的作品。
和刻本唐集較重要的還有1675年紙屋平兵衛刻《李嶠雜詠》2卷、1325年宗澤禪尼刊《寒山詩集》2冊、1746年刊《寒山詩闡提記聞》3卷、1307年刊 《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6卷、14世紀后半期活字刊《新刊五百家注音辨唐柳先生文集》45卷、《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①、刊年不詳的宋胡元質注《新版增廣附音釋文胡曾詩注》3卷等。
唐人選唐詩,日本亦有多種刻本,但時代較遲。后代唐詩選本,日人較重視宋周弼《三體唐詩》和李攀龍《唐詩選》,《三體唐詩》國內僅傳六卷本,日本有元僧圓至注、裴庾增注的《增注唐賢三體詩法》3卷,存1494年至1703年七種刊本,又有1821年刊《箋注唐賢絕句三體詩法》20卷;李攀龍《唐詩選》,有九十多種刻本,其中日人注本二十多種②。
注釋
① 另一個宋本為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蜀刻《王摩詰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① 以上二種為元刻工俞良甫在日本刊刻,曾傳為博多版刻本。② 參見蔣寅《舊題李攀龍〈唐詩選〉在日本的流傳和影響》,《國學研究》第十二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清代文學·清代詩文批評·整合歷代詩文觀念的集成性
下一篇:史家意識與漢魏六朝志人小說的發展·漢魏六朝小說虛實相間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