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簡介|介紹|概況
節選自《西游記》第二十七回。明吳承恩作。今人韓達說:“在三打白骨精這一回中,作者著力刻畫的還是孫悟空的形象。白虎嶺,孫悟空憑借火眼金睛,識破了白骨精的三次變化,既是妖怪,便要除之。不管那妖怪如何變幻,對悟空來說,皆一個‘打’字,絕無憐憫、同情可言。……孫悟空見妖就除,對任何妖怪從不心慈手軟,也絕不給妖怪任何喘息之機。他與妖怪是水火不相容。只有孫悟空才能有上述之壯舉,而這般除妖壯舉,也只有孫悟空才做得出來。這也是他‘大鬧天宮’叛逆性格的繼續和發展。”(《中國古典小說鑒賞辭典》)今人李靖國說:“論及它的藝術特色,人們往往著眼于它尖銳復雜的內外矛盾糾葛,縱橫交錯的多線索結構;稱贊孫大圣明辨卓識、鋤惡務盡,絕不講費厄潑賴的斗爭業績。這些無疑都很精當。然而,似應看到,名段藝術上最精彩的還不是這些,而是作者塑造了《西游記》全書中無以倫比的反面人物白骨夫人,滲透對于高級騙術的深刻洞察和強烈否定,為現實生活中的唐僧、八戒們不致受騙上當,提供了生動的藝術標本。”(《中國古典小說六大名著鑒賞辭典》)此篇是《西游記》的著名片斷之一,歷來膾炙人口,曾被改編為戲曲、電影、電視劇等。一九六一年十月十八日,郭沫若觀看紹興戲《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后,曾賦《七律》一首:“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咒念金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當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圣毛。教育及時堪贊賞,豬猶智慧勝愚曹。”詩中批評唐僧悲憫敵人,混淆是非。毛澤東讀此詩后,于同年十一月十七日曾和詩一首,云:“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指出真正的敵人是成災的白骨精,唐僧是受蒙蔽者,猶可教育。后郭沫若讀毛澤東此詩后,步其韻再和一首,云:“賴有晴空霹靂雷,不教白骨聚成堆。九天四海澄迷霧,八十一番弭大災。僧受折磨知悔恨,豬期振奮報涓埃。金睛火眼無容赦,哪怕妖精億度來。”毛澤東讀郭該詩后,回信說:“和詩好,不要‘千刀當剮唐僧肉’了。對中間派采取了統一戰線政策,這就好了。”(引自臧克家、周振甫《毛澤東詩詞講解》)此篇寫唐僧師徒西行取經路上,路經白虎嶺,唐僧遣悟空去化齋飯,山中妖精一變美女,二變老婦,三變老翁,迷惑唐僧,悟空視破真相,打死妖精,卻因此觸怒唐僧而被其斥逐的故事。贊頌了悟空嫉惡如仇、鋤惡務盡和勇于斗爭的精神,批判了唐僧不辨是非、亂施仁慈的錯誤行為。情節波瀾曲折,富于變化,故事生動有趣。運用對比和襯托手法塑造了豐滿動人的藝人形象。通過內心獨白、肖像描寫和富于個性化的言行,將內涵深沉、善于騙術的白骨精的形象愈是塑造得血肉豐滿、生動逼真,就愈能反襯出孫悟空辨識真偽、洞察一切、勇于斗爭、一往無前的神威。八戒那好色、貪吃、愛進讒言的秉性和唐僧迂腐愚誠、逐走悟空時所表現的絕情無義,也都有力地襯托出了孫悟空意志堅定、忠于職守、斬妖務盡、決不慈軟和對唐僧情深意厚的個性。
上一篇:《孫子》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孫悟空大鬧蟠桃會》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