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初入淮河四絕句》
(一)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遠(yuǎn),中流以北即天涯。
【注釋】
(1)此組詩四絕句,作于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冬,作者時(shí)年六十三歲,在南宋朝廷任秘書監(jiān)、借煥章閣學(xué)士,充當(dāng)接伴金國賀正旦(春節(jié))來使?;春樱航B興十一年(1141),宋高宗解除張浚、韓世忠、岳飛兵權(quán),割唐、鄧兩州,劃淮為界(淮水中流劃疆),歲幣銀絹各二十五萬,是為紹興和議。宋進(jìn)表于金,稱臣割地,東起淮河,北至大散關(guān)。孝宗隆興二年(1162),宋割商、秦之地,稱叔侄之國,改歲貢為歲幣,各減五萬,地界如舊,史稱“隆興和議”。
(2)洪澤:湖名。在今江蘇、安徽兩省,北宋時(shí),在江蘇盱眙縣開水道以通淮河。作者接金使,即由此入淮河。沙:泛指水中沙洲、岸邊沙地。
(3)意不佳:情緒不好。
(4)“何必—中流”兩句:何必要到桑干河才算遙遠(yuǎn)的邊境?如今,船駛到淮河中流以北就是國外,就算是走到天涯了。桑乾:河名。當(dāng)時(shí)通名滬溝河,至清朝改名永定河。發(fā)源山西朔縣,流經(jīng)北京(當(dāng)時(shí)陷金的燕山府)、天津入海。自中、晚唐,以至北宋末,這里即是中原與少數(shù)民族的交界線。北宋滅亡,南宋與金國以淮河劃界,淮河便成了邊界。天涯:天邊。本指遙遠(yuǎn)不及之地。實(shí)際不論地域距離,只要是隔絕難到之地、異域他方,都可稱之為天涯。
【賞析心得】
《初入淮河四絕句》是作者絕句名篇,為其表現(xiàn)愛國情懷的代表之作。具有極大諷刺意味的是,楊萬里一生主張抗金、收復(fù)失地,可朝廷偏偏任命他為接伴金使的欽差。作者由杭州出發(fā),遠(yuǎn)渡江淮,一路所見,觸目驚心、悲羞憂憤,在行途中,越走越郁悶,只有詠吟詩句發(fā)泄心中的憤慨不滿。這是四絕句中的第一首。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作者力主抗金復(fù)國,現(xiàn)在反而要去迎接金帝“叔叔”派來祝賀侄兒光宗(趙惇)登基改年號(hào)的元旦,詩人一入淮河,觸景生情、羞憤交加、情緒陡變、心情不佳。胸中郁悶,越往北走,淤積越多。當(dāng)舟船離開洪澤湖岸,進(jìn)入淮水道中,心胸陡然阻塞,國土日蹙、國勢(shì)羸弱,悲羞之氣頓時(shí)憤然涌起。“何必桑乾方是遠(yuǎn),中流以北即天涯。”詩人想,自古以來,流經(jīng)晉北與冀北的桑乾河,才算是歷代與少數(shù)民族交界之處。如今,一進(jìn)淮河,中流偏北,便是天涯了。曾幾何時(shí),宋朝疆域從遙遠(yuǎn)北方桑乾河,退縮至淮河以南,這算怎么回事呢?滔滔淮水,奔流依舊。屈辱、悲憤和沉痛之情,在作者心中交匯,掀起的軒然大波,卻無法形容、難以表達(dá)。
(二)
劉岳張韓宣國威,趙張二相筑皇基。
長淮咫尺分南北,淚濕秋風(fēng)欲怨誰?
【注釋】
(1)劉岳張韓:劉錡、岳飛、張浚、韓世忠。除張浚后來阿附秦檜殺害岳飛外,都是南宋初期抗金殺敵的愛國名將,是為金人畏懼的民族英雄。宣國威:向敵人顯示了國家的威嚴(yán)和實(shí)力。
(2)趙張二相:指趙鼎、張浚,兩人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5),同為尚書左右仆射并同平章事,是當(dāng)時(shí)力主抗戰(zhàn)的兩位宰相。筑皇基:指奠定和穩(wěn)定南宋的局面。后來賣國奸相秦檜弄權(quán),一一罷斥了他們,南宋朝廷一味走投降主和的道路。
(3)長淮:長長的淮河。咫:周尺八寸。咫尺:距離很近的意思。
(4)“淚濕”句:罷斥、陷害忠勇愛國的名將名相,偏要寵用大奸相秦檜及其黨羽,一味投降逃跑,茍且偷安。以致于大片國土一塊一塊淪喪,使淮河兩岸、中原大地的人民在鐵蹄之下淚濕衣裳,這要怨誰呢?
【賞析心得】
這是《初入淮河四絕句》的第二首。
“劉岳張韓宣國威,趙張二相筑皇基。”追溯北宋末年,南宋初期,武有劉錡、岳飛、張浚、韓世忠諸位抗金名將,屢敗金兵,戰(zhàn)功卓絕;文有趙鼎、張浚兩位力主抗戰(zhàn)名相,大河南北、中原大地廣大百姓組成義勇之師,同仇敵愾,抗拒一野蠻小部落的侵略,完全有力量將它們打回老家去。事實(shí)呢?卻是親者痛、仇者快,朝廷重用奸相秦檜,罷斥賢相;前線收回劉、岳、韓等將兵權(quán),拉張浚下水,殺岳飛一家,自毀長城、坐失良機(jī),將收復(fù)失地的大好形勢(shì)毀于一旦,造成“長淮咫尺分南北”的不堪局面,置中原大地百姓于不顧,聽任他們?cè)馐芙鸨F蹄的蹂躪、踐踏。作者義憤填膺、悲痛地責(zé)問:慘看當(dāng)前,淮河兒女淚濕秋風(fēng)、痛不欲生。這一切,要怪罪誰呢?他們“不堪的悲慘”,不都是朝廷統(tǒng)治者和賣國投降者一手造成的嗎?婉中帶怨,不點(diǎn)自破,引人深思、余意無窮。
(三)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
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注釋】
(1)兩岸:淮河兩岸,北岸屬金國,南岸屬南宋。各背馳:兩國船只在河的兩側(cè),各走各的,多為反向行駛。
(2)“波痕”句:宋金劃淮為界,連一條河流都要分成兩半,只能各流各的。船行激起的波浪怎么能分開呢?若浪花交叉重疊,惹起的“國際”交涉,又怎么辦呢?
(3)無拘管:不受約束管制。
【賞析心得】
這是《初入淮河四絕句》的第三首。作者舟行淮水,眼前所見;親身感受,屈辱羞憤,涌上心頭。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只見兩岸船只相背反向行駛,一河分成兩國,可河流無知,風(fēng)吹船行,它們激起飛濺的浪花,算哪國的呢?萬一波浪引起“國際”糾紛交涉,豈不讓人難辦而啼笑皆非?作者此時(shí)在豐富想象中不忘帶上一筆“活脫”寫法,深刻地揭示了分裂的禍害,倒霉的是漁船之家的勞動(dòng)人民,統(tǒng)治者低賤稱侄,屈辱求安,只要不影響他們享樂生活,就什么都不管了。“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作者對(duì)照兩岸船只小心地行駛,看看天上水面的鷗鷺,卻無拘無束,任意翱翔,不禁感慨萬千:真是亡國之后,人不如鳥??!對(duì)比鮮明、效果強(qiáng)烈,作者的筆鋒直指造成這一切惡果的投降派。
上一篇:杜耒《寒夜》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曹松《己亥歲二首選一》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