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揚州
此廟何神三十郎?問郎行客忒瑯珰。
荒堦枕藉無人問,風露滿堂清夜長。
【注釋】
(1)此詩前有小注:“予至揚州城下,進退維谷。其徬徨狼狽之狀,以詩志其概。予夜行銜枚,至揚州西門,憊甚。有三十郎廟,僅存墻堦,屋無矣。一行人皆枕藉于地。時已三鼓,風寒露濕,悽苦不可道。”作者于德佑二年三月初三夜深三更,不敢入城,轉向高郵。這一組詩二十首,即記此事。此首為其中一首。
(2)忒:太過、過分。瑯珰:也作鋃鐺,原指鐵鎖和鐵鏈,這種東西很重,故用它表示困重或疲乏。
(3)藉:就地縱橫而睡,相枕而臥,形容睡狀狼狽疲累。
【賞析心得】
兩淮合從,聯合復興,本是一個好計策。因消息不通,朝廷無人協調,好好的計策頓成泡影。文天祥一行只好走出真州,繼續前行。當他們潛行到揚州西門下,已是深夜了。一行人等又饑又凍,疲憊不堪。只有一個叫“三十郎”的破廟,僅存墻階,屋都沒有,大家只有枕藉在地,暫作休息。此時已交三鼓,風寒露濕,悽苦不可言狀。此詩即記錄了這一夜的徬徨狼狽之狀。
“此廟何神三十郎?問郎行客忒瑯珰。”極端疲乏的行客,來到荒階斷墻的殘廟前,有氣無力地問:此廟供的是何方神靈,怎么叫“三十郎”,聽都沒有聽過?但是,你這個廟也太寒酸了,僅有墻階,沒有房屋,狼狽之狀與我們這行疲累不堪、又饑又凍的客人幾乎一樣。“荒堦枕藉無人問,風露滿堂清夜長。”駐守揚州的淮東制置使,李庭芝這“平山老子”優柔寡斷,沒有能力收拾當前的局面,但對自己人卻疑心重重,不近人情。他認為“決無宰相得脫之理。縱得脫,亦無十二人得同來之理。”他不但拒開揚州城門,還責怪真州守將苗再成為何不以矢石擊之,反而打開城門迎接。現在,文天祥來到他親自把守的揚州城門前,只有“吃閉門羹”了。文天祥等人,就在這斷墻邊、荒階上,橫七豎八,狼狽枕藉,風餐露宿,熬過這漫長寒夜。
上一篇:李清照《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原文翻譯、注釋
下一篇:范成大《州橋》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