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張儀列傳第十·秦要楚欲得黔中地[17],欲以武關外易之[18]。》鑒賞
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張儀而獻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張儀乃請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負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于子[19]!”張儀曰:“秦強楚弱,臣善靳尚[20],尚得事楚夫人鄭袖[21],袖所言皆從。且臣奉王之節使楚,楚何敢加誅。假令誅臣而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遂使楚[22]。楚懷王至則囚張儀,將殺之。靳尚謂鄭袖曰:“子亦知子之賤于王乎?”鄭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愛張儀而不欲出之[23],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24],以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25]。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不若為言而出之。”于是鄭袖日夜言懷王曰:“人臣各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張儀來,至重王[26]。王未有禮而殺張儀,秦必大怒攻楚。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懷王后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
張儀既出,未去,聞蘇秦死[27],乃說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28],被險帶河[29],四塞以為固[30]。虎賁之士百馀萬[31],車千乘,騎萬匹,積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32],主明以嚴,將智以武,雖無出甲[33],席卷常山之險,必折天下之脊[34],天下有后服者先亡。且夫為從者,無以異于驅群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35]。今王不與猛虎而與群羊,臣竊以為大王之計過也。
“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36],非楚而秦,兩國交爭,其勢不兩立。大王不與秦,秦下甲據宜陽,韓之上地不通[37]。下河東[38],取成皋[39],韓必入臣[40],梁則從風而動。秦攻楚之西,韓、梁攻其北,社稷安得毋危?
“且夫從者聚群弱而攻至強,不料敵而輕戰,國貧而數舉兵,危亡之術也。臣聞之,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久。夫從人飾辯虛辭[41],高主之節[42],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秦禍,無及為已[43]。是故愿大王之孰計之[44]。
“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于汶山[45],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馀里。舫船載卒[46],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47],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捍關[48]。捍關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49]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50]。秦舉甲出武關,南面而伐,則北地絕[51]。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此其勢不相及也。夫(待)〔恃〕弱國之救,忘強秦之禍,此臣所以為大王患也。
“大王嘗與吳人戰,五戰而三勝,陣卒盡矣;偏守新城,存民苦矣[52]。臣聞功大者易危,而民敝者怨上。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強秦之心,臣竊為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齊、趙者,陰謀有合天下之心[53]。楚嘗與秦構難,戰于漢中,楚人不勝,列侯執珪死者七十馀人,遂亡漢中。楚王大怒,興兵襲秦,戰于藍田[54]。此所謂兩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敝,而韓魏以全制其后[55],計無危于此者矣。愿大王孰計之。
“秦下甲攻衛陽晉,必大關天下之匈。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數月而宋可舉[56]。舉宋而東指,則泗上十二諸侯盡王之有也[57]。
“凡天下而以信約從親相堅者蘇秦,封武安君,相燕,即陰與燕王謀伐破齊而分其地;乃詳有罪出走人齊,齊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覺,齊王大怒,車裂蘇秦于市[58]。夫以一詐偽之蘇秦,而欲經營天下,混一諸侯,其不可成亦明矣。
“今秦與楚接境壤界,固形親之國也[59]。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使秦太子入質于楚[60],楚太子入質于秦[61],請以秦女為大王箕帚之妾,效萬室之都以為湯沐之邑[62],長為昆弟之國,終身無相攻伐。臣以為計無便于此者。”
于是楚王已得張儀而重出黔中地與秦[63],欲許之。屈原曰:“前大王見欺于張儀,張儀至,臣以為大王烹之;今縱弗忍殺之,又聽其邪說,不可。”懷王曰:“許儀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背之[64],不可。”故卒許張儀,與秦親。
【段意】 寫張儀先以計離間齊楚,后又以連橫之說說楚王。張儀借到楚國觀察了解情況之機,以虛許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等,騙取楚懷王信任,使楚、齊交惡。楚懷王一旦得知事實真象,遂發兵擊秦,結果大敗。秦、楚媾和之際,懷王欲以黔中地換取張儀殺之。張儀使楚,又以謀畫使楚懷王不僅未能殺他,反而厚禮如故。張儀于是又以連橫之說說懷王,卒使楚背縱而連橫與秦親。
注釋
[1]張儀往相楚:張儀前往楚國察視。相:觀察了解。據《史記·六國年表》,張儀這次使楚事在秦惠王二十五年(前313年)。[2]虛上舍而自館之:空著上等的館舍以等待張儀的到來,并親自前往館舍接見他。 [3]商、於(wū):均為秦地,即今陜西商南縣及河南淅川縣、內鄉縣一帶。 [4]箕帚之妾:對己方嫁女之謙稱,言其只配司灑掃之事。[5]吊:悲傷。[6]秦奚貪夫孤國:秦為何會愛憐一個孤立之國。[7]負王:違背同大王達成的協議。[8]陰合而陽絕于齊:同齊國表面上斷絕而暗中繼續保持合縱的關系。[9]詳失綏墮車:假裝未拉穩車繩而從車上摔下。詳,通“佯”。綏,上車挽手所用的繩子。[10]未甚:未達到程度。[11]借宋之符:借用宋國的符信。[12] 折節而下秦:降低身分,使自己屈居于秦國之下。[13]奉邑:古時君主給臣下供宗廟祭祀所需費用的采邑。[14]秦齊四句:據《史記·六國年表》,齊秦擊楚事在秦惠王二十六年(前312年),秦將為庶長章。丹陽,楚地,今河南浙川附近緊靠秦之商於一帶地域。漢中,自今陜西勉縣至今湖北竹山縣均為漢中地。文中所云“丹陽、漢中之地”,大體指淅川以南、竹山以北一帶的楚地。[15]藍田:秦縣名,故址在今陜西藍田縣西三十里。[16]平:講和。[17]要(yao)楚欲得黔中地:強索楚國想得其黔中之地。黔中,楚郡名,治今湖南沅陵等地。[18]武關外:武關外即指商於之地。[19]是且甘心于子:所以將殺掉你方才痛快。是,所以。且,將要。甘心于子,意謂把你殺掉內心方才痛快。[20]靳尚:楚人,同張儀私交甚厚,后伴張儀一起離開楚國,為魏臣張旄所殺。[21]鄭袖:楚懷王之寵妃。[22]遂使楚:據《史記·楚世家》,張儀是次使楚在秦惠王二十七年(前311年)。[23]不欲出之:必定想讓他從楚國回來。“不”字當為“必”字之誤。[24]上庸:今湖北竹山縣東南一帶地。[25]媵:古時諸侯之女出嫁時之陪嫁者。[26]至重王:至為看重大王。[27]未去,聞蘇秦死:據《史記·燕世家》,蘇秦死于燕王噲繼位之年(前320年);據《資治通鑒》,蘇秦死于公元前317年。張儀是次使楚在前311年,距蘇秦死已多年,故此處所記恐有誤。[28]四國:泛指諸侯之國。[29]被險帶河:有險要的地勢覆蓋,有黃河圍繞。[30]四塞以為固:四方邊界均有險阻以資固守。[31]虎賁(ben)之士:勇士。虎賁,謂將士之勇有如猛虎之奔。[32]安難樂死:安于艱難,勇于犧牲。[33]雖無出甲:縱然沒有出動軍隊。按:此句后文句有省略,意謂縱然沒有出動軍隊,也足以威懾天下。[34]席卷兩句:如卷席之易攻克常山之險,必定折斷天下之脊梁。常山,即恒山,避漢文帝諱改稱,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北,同太行山相連。而太行山橫貫中原南北,有如天下之脊梁。按;這兩句承接前句而文句有省略,意謂一旦出動軍隊,將席卷常山之險,折斷天下之脊梁。[35]格:敵。[36]而:則。[37]上地:指韓國宜陽以北地域。[38]河東:指今山西西南部韓國的地域。[39]成皋:故址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城西。 [40]入指臣:入秦稱臣。 [41]飾辯虛辭:修飾論辯的語句,說些虛假不實之言。[42]高主之節:極力頌揚君主的節操。[43]卒有兩句:結果有了秦國所加給的禍患,已來不及補救了。[44]孰:“熟”的本字。[45]汶山:即岷山,在今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46]舫船:即方船,兩船相并謂之舫船。[47]下水而浮:即浮水而下之倒文。[48]距捍關:到達捍關。捍關,故址在今湖北長陽縣西。[49]從境句:從國界以東都要設防守備。境,疆界。城守,于城上設防守衛。[50]巫郡:楚地,治所在今四川巫山縣東,治今巫山縣等地。[51]北地絕:楚國北部地域將被切斷。[52]大王五句:這五句所記恐有誤,因早在公元前473年,吳即為越所滅;約在公元前306年,越又為楚所滅,故楚懷王時不可能有楚、吳五戰之事。“吳”,或許為他字之誤。[53]且夫兩句:這兩句謂秦國十五年未出函谷關,同史實不符。合,吞并,統一。[54]楚嘗八句:八句所記指前文所敘秦惠王二十六年秦齊擊楚“斬首八萬,殺屈匄”,楚復襲秦等事。[55]夫秦楚兩句:意謂秦楚兩敗俱傷,而韓、魏未受任何損失,則可控制秦、楚。[56]秦下甲四句:意謂如果秦楚結盟,秦國只要出兵攻占了衛國的陽晉,就有如鎖住了了人體的要害之處胸部。此時楚王再以全部兵力攻打宋國,用不了幾個月就可以占領宋國。匈,同“胸”。舉,攻克。[57]泗上十二諸侯:指泗水一帶宋、魯、邾、莒等國。泗水,發源于今山東泗水縣陪尾山,因其四源合為一水而得名。[58]凡天下九句:此處所敘蘇秦離燕入齊及被車裂之因同《史記·蘇秦列傳》所記不同,可參看。車裂,古代酷刑之一,即五馬分尸。[59]形親:就地理形勢而言應當相親。[60]秦太子:名蕩,即后來即位之秦武王。[61]楚太子:名橫,即后來即位之楚頃襄王。[62]效萬室句:獻出有一萬戶人家的都城,作為沐浴之邑。效,貢獻,獻出。按:古時諸侯朝見天子,在王畿內均有供齋戒清潔之用的所謂湯沐之邑,此處所云則指在秦都附近奉送一大都邑給楚王,以作“湯沐之邑”。[63]重(zhong)出黔中地:意謂難以割棄黔中地。重,難。[64]后而背之:意謂前已許張儀楚秦“長為昆弟之國”等,而后又違背這種承諾。背,違背。
上一篇:《史記·伍子胥列傳第六·太史公》鑒賞
下一篇:《魏攻楚,因與韓、魏攻秦,而借兵食于西周[1].》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