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李司空妓
鬟鬌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注釋】
(1)鬟鬌(wǒtuǒ):亦作倭墮。古時婦女梳的一種云狀的發髻。
(2)杜韋娘:原為唐時一歌妓,其名后用作唐教坊曲名,唐崔令欽《教坊記》中即有《杜韋娘》曲。后宋人借其曲名,作詞調名。此處泛指歌女唱的時行曲調。
(3)司空:唐朝官名,此處指唐大臣李紳,曾任司空。
(4)江南刺史:指作者自己,他曾在江南連州、朗州、蘇州及和州等地作過刺史。
【賞析心得】
據唐孟啟《本事詩·情感》及《唐宋遺史》等有關資料記載,大約于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冬,劉禹錫罷和州刺史,游金陵,經揚州、楚州(山陽),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才到達洛陽。詩人從唐永貞元年(805)被貶,到此已歷經二十三個年頭,才脫離謫籍。早年血氣方剛的青年,如今熬成鬢發已白,年近花甲之老者。第二年,即大和二年(828)春,他到京城長安任主客郎中,遷集賢殿學士,擔任整理圖書的閑職。作者官職雖然不大,但在當時名氣卻很大,時稱“詩豪”“國手”,不少達官貴人爭相結交。其中有一名曾作過司空大官的李紳,正好從外罷鎮回京,因仰慕他的才學,厚設飲饌,請他到家喝酒。酒酣之際,李紳還把妙齡歌女叫出來,當場輕歌曼舞,給客人助興,一個個為劉禹錫把盞敬酒。哪知詩人剛脫謫籍,又任閑職,正是十分郁結之時,對歌女的頻頻勸酒很不習慣,心情極不舒暢,但又難卻主人殷勤之意,于是即席賦下上面那首詩。
主人李紳,當時并未完全理解詩的含意,以為詩人對自己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謝,特意寫下這首詩來贊頌他呢。
這首詩的真實意思是什么呢?“鬌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詩人運用白描手法,先寫出歌妓的美妙情態。首句即寫歌妓高高的發髻,贊為“宮樣妝”,給人以奇特高尚之美感。接著,寫她們唱的歌,也十分時行,比喻為唐教坊名曲“杜韋娘”,非常動聽。同一桌宴席,同一樣歌舞,作者在第三、四兩句卻采用分寫手法,“慣”與“不慣”,各表一枝。第三句寫位居高位的司空,對歌舞為飲酒助興“司空見慣”,認為是平常之事。第四句則寫對于久處江南偏遠之地的被貶小官,卻是很不習慣,甚至引發對不幸往事的回憶,簡直悲傷欲絕,腸子都要斷了。
從此,“司空見慣”就成了千百年沿用下來的有名成語典故,用來比喻對某種事情、某種現象看慣了,就不足為奇、無所謂了。
值得警醒的是,這位對宴席上輕歌曼舞“司空見慣”的司空大人,早期也曾寫過“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反映農民悲慘命運、勸惜勞動成果的好詩篇。由此看來,對享樂生活的“慣”與“不慣”,取決于他們貼近社會現實和同情人民疾苦的程度。李紳官至宰相、司空和節度使(藩鎮),而劉禹錫卻被貶謫二十多年,這兩位封建士大夫與勞苦大眾的距離,前者漸行漸遠,后者漸行漸近。所以,文學史上劉禹錫詩名遠揚,他寫的許多名句膾灸人口,至今廣為流傳。而李司空的詩作則如曇花一現,很快就凋落萎縮了。
上一篇:汪元量《醉歌》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蘇軾《贈劉景文》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