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1],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2],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3],流俗之所輕也?!疯b賞
假令仆伏法受誅[4],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5],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6]。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7]。太上不辱先[8],其次不辱身[9],其次不辱理色[10],其次不辱辭令[11],其次詘體受辱[12],其次易服受辱[13],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14],其次剔毛發嬰金鐵受辱[15],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16],最下腐刑,極矣。傳曰[17],“刑不上大夫”[18],此言士節不可不厲也[19]。猛虎處深山,百獸震恐,及其在穽檻之中[20],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21]。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22],削木為吏議不對[23],定計于鮮也[24]。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25],視徒隸則心惕息[26]。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及已至此,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27],曷足貴乎[28]! 且西伯,伯也,拘牖里[29];李斯,相也,具五刑[30];淮陰,王也,受械于陳[31];彭越、張敖南鄉稱孤[32],系獄具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33],囚于請室[34];魏其,大將也,衣赭關三木[35];季布為朱家鉗奴[36];灌夫受辱居室[37]。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38],不能引決自財[39]。在塵埃之中[40],古今一體[41],安在其不辱也[42]! 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43]。審矣,曷足怪乎[44]! 且人不能蚤自財繩墨之外[45],已稍陵夷至于鞭箠之間[46],乃欲引節[47],斯不亦遠乎!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親戚[48],顧妻子[49],至激于義理者不然[50],乃有不得已也[51]。今仆不幸,蚤失二親[52],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53]?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54]!仆雖怯耎欲茍活[55],亦頗識去就之分矣[56],何至自湛溺累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57],況若仆之不得已乎[58]! 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59]。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60],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61]。蓋西伯拘而演《周易》[62];仲尼厄而作《春秋》[63];屈原放逐,乃賦《離騷》[64];左丘失明,厥有《國語》[65];孫子髕腳,《兵法》修列[66];不韋遷蜀,世傳《呂覽》[67];韓非囚秦,《說難》、《孤憤》[68];《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69]。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70]。仆竊不遜[71],近自讬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72],考之行事[73],稽其成敗興壞之理[74],[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75],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76],通古今之變[77],成一家之言[78]。草創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79]。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80],則仆償前辱之責[81],雖萬被戮[82],豈有悔哉! 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83]。
【段意】 明去就之分,闡述自己對“死節”問題的看法,申明自己隱忍茍活、幽而發憤完成《史記》的偉大抱負。
注釋
[1]剖符丹書:朝廷發給功臣的證券。符,帝王封功臣爵邑時所給的一種文約憑信。君臣各執其半,以示信守,所以叫剖符。丹書,又稱丹書鐵券,是在鐵券上用朱砂寫的誓詞,帝王恩賞給特大功臣,憑著它可以使本人及后代子孫在犯罪時減免罪行。[2]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掌管文史星歷的太史令與卜祝之官地位相同。言其地位之卑微。星,天文。歷,歷算。卜,太卜。祝,太祝,祭祀之官。卜祝與太史令均屬太常,秩六百石,地位相等。[3]倡優畜之:君主把太史令視如倡優一般。倡,樂人。優,戲子。在舊社會視倡優為供人玩弄的下賤人。[4]假:假使。令:讓。伏法受誅:指接受判決被殺。[5]能死節者:能夠為正義(氣節)而死。[6]所自樹立:指自己所處的職業地位。使然:使我這樣做。太史令地位卑下,竟敢“誣上”,小人犯上,罪在不赦。[7]用之所趨異也:看是否死得其所,是否有價值。任安指責李陵“變節”,司馬遷看出任安來信似有暗指自己不死節而接受宮刑,故申述自己對“死節”問題的看法。[8]太上:最高,最重要的。辱先:辱沒祖先。[9]身:自身。[10]理色:臉面。[11]辭令:言辭。[12]詘體受辱:指受審判。詘,同“屈”,指對人長跪。[13]易服:被判罪后換上罪人的赭衣。[14]關木索:給重犯戴上木枷繩索。箠楚:拷打。 [15]剔毛發:受髡(kun)刑,剃去頭發。嬰金鐵:在脖子上拴個鐵圈,叫受鉗刑。嬰,繞。[16]毀肌膚斷肢體:指黥面、割皮、斷腿等肉刑。[17]傳:指《禮記》。[18]刑不上大夫:語出《禮記·曲禮上》。刑法不加到大夫身上。[19]士節不可不厲:士人不能不嚴格保持操守。[20]穽(jing)檻:陷阱、木欄。[21]積威約之漸:威約逐次加之,積久而至于此。漸,浸漬。[22]士:士人。勢不入:勢必不進入。[23]削木為吏議不對:不和法官獄吏相對(面)。議,同“義”。[24]定計于鮮:早拿主意。[25]槍地:叩頭。[26]徒隸:獄卒。心惕息:戰戰兢兢,恐懼喘息。[27]強顏:假意支撐,維持面子。[28]曷:何。[29]西伯:周文王。拘:關押。牖(you)里:地名,在今河南湯陰北。事見《周本紀》。[30]具五刑:具備(受)五種刑罰。即割鼻、斬趾、笞殺、梟首、菹其骨于市。李斯被殺事見《李斯列傳》。[31]此句指淮陰侯韓信被綁上刑具。事見《淮陰侯列傳》。[32]彭越:劉邦的功臣,后被呂后捕殺。張敖:劉邦的女婿,因他的相國貫高等謀殺劉邦,事發,趙王君臣均被捕下獄。事見《張耳陳馀列傳》。[33]絳侯:周勃。傾:超過。[34]請室:請罪之室。京城里的高級拘留所。事見《絳侯世家》。[35]關三木:戴上木枷、手銬和腳鐐。事見《魏其武安侯列傳》。[36]鉗奴:奴隸。以鐵束頸為鉗。事見《季布欒布列傳》。[37]灌夫受辱居室:灌夫系武帝時將領,因得罪田蚡被系,后被殺。事見《魏其武安侯列傳》。[38]罔加:犯罪受到法律制裁。罔,同“網”。[39]引決自財:下決心自殺。財,同“裁”。[40]在塵埃之中:指下了監牢。[41]一體:一樣。[42]安在其不辱也:哪里能夠不受恥辱呢?此句與“其不辱安在”句式同。安,何處。司馬遷援引事例說明“受辱”是當時社會造成的,且受宮刑是最大的恥辱,不能“引決自財”也有其原因,并非不守節操,有力地駁斥了任安的指責。[43]勇怯:勇敢和怯懦。勢:形勢,下句之“形也”同義。[44]審:明白。曷足怪乎:有何奇怪的呢?司馬遷指出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本原因在“勢”,暗示武帝時代的專制、黑暗。[45]蚤:通“早”。繩墨:指法律。[46]陵夷:衰頹,挫折。[47]引節:死節。[48]念親戚:顧念自己的父母。[49]妻子:妻子和子女。[50]激于義理者不然:堅持正義和真理的人不是這樣。[51]不得已:迫不得已茍活下來。司馬遷指出:貪生惡死是人之常情,但堅持正義的人不是這樣,有時迫不得已而活下來,不一定像世俗之人所說的,都去死節。這就是“明去就之分”。[52]蚤失二親:早就失去雙親,(不再“念親戚”)。[53]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少卿,你看我對妻子和子女顧念的程度怎么樣呢? [54]且勇者三句:真正的勇士不一定就為名節問題而死;怯懦的人為仰慕節義而去死的也有,看處在什么場合罷了。試想:韓信非為不勇,為何受胯下之辱? [55]耎:“軟”的古體字。[56]去就之分:死生的分界,即死生的界限。[57]臧獲婢妾:泛指奴仆。[58]況若仆之不得已乎:何況像我這樣處于不得已的境遇(指蒙受不白之冤)呢? 意思是說自己蒙冤后悲憤已極,早想到自殺了。[59]鄙沒世:輕易去死。文采:文章(指《史記》)。不表于后:沒有留傳后世。司馬遷出于史家之忠心,要隱恥忍辱地活下去,完成其父囑托的使命,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這種忍辱負重的寶貴精神正是中華民族之美德。任安何以理解此深意,其俗無疑。[60]摩:同“磨”。[61]倜儻(ti tang):卓越、杰出。[62]蓋:發語詞。演:推演,發展?!吨芤住?即《易經》。據說周文王被拘于羑里時,將伏羲所畫的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成為今天所說的《周易》。[63]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在困窮、無人采納他的政治主張的情況下寫作《春秋》一書。[64]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屈原被楚懷王趕出京城放逐到南方,于是憂愁幽憤而作《離騷》。[65]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相傳左丘明寫了《國語》、《左傳》。不知史公所云“失明”有何據。[66]孫子髕腳,《兵法》修列:孫子,孫臏,戰國時期軍事家。臏腳:被刖足。《兵法》修列,寫了《孫子兵法》。[67]不韋:呂不韋,曾任秦相,組織門客著《呂氏春秋》。遷蜀:遷到蜀地。呂不韋組織人寫書在遷蜀前,事有出入。[68]韓非:韓非是韓國的公子。作有《說難》、《孤憤》等。秦王讀后非常欣賞,乃召韓非入秦。人秦后被李斯陷害,下獄死。[69]《詩》:指《詩經》。大氐:大都是。氐,通“抵”。[70]垂空文以自見(xian):留下文章來表明自己的心意。[71]竊不遜:我自不量力。謙詞。[72]網羅天下放失舊文:搜羅天下散失了的遺聞舊事。[73]考之行事:考核歷史事實。[74]稽:考察。理:道理。[75]上計軒轅七句系按五臣注《文選》本補入。這幾句交代了《史記》的記事本末、體例、篇數等,說明史公寫《報任安書》時《史記》已基本完成,但還未定稿,因為這里所列五體順序與《史記》有出入。計,借為“記”。[76]究天人之際:探求天地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關系。[77]通古今之變:貫通自古代到當今(武帝時代)歷史的演變過程。(此句與下句“成一家之言”不好解釋,沒有確論,故有些專著中不注,筆者不揣冒昧而試注,不妥之處請方家指正。) [78]成一家之言:形成一家的言論。此“一家之言”不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的某一學派,而是司馬遷繼承先秦進步思想,結合漢代實際,經過一番探索而提出的自己的思想觀點,包括他的政治思想、經濟思想、軍事思想、歷史觀點等,故不能用儒、道、法……任何一個學派的思想去界說司馬遷的思想。[79]就極刑而無慍色:受極刑卻沒有怨恨的情緒。慍(yun),惱怒,怨恨。[80]傳之其人通邑大都:把《史記》傳給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讓他傳播到大都。通邑,大邑,與“大都”同文,加強語氣。司馬遷寫的《史記》有正、副二本,正本藏之名山,副本在京師交給皇家圖書館。正本由誰收藏,不得而知。但后來楊惲(司馬遷的外孫)向社會公布了《史記》,是否可以推斷說在楊惲家藏著?[81]責:同“債”。指以前受辱不死的原因——寫《史記》。書寫成了,債就還完了。[82]雖萬被戮:即使招來萬死(更大的禍)。[83]司馬遷再次說明有理智的人可以理解他的苦衷,而庸俗之輩是永遠不會理解的,也無須給他們再說。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評說。
上一篇:《史記·仆聞之,修身者智之府也[1],愛施者仁之端也[2],取予者義之符也[3],恥辱者勇之決也[4],立名者行之極也[5].》鑒賞
下一篇:《史記·秦設郡縣,書同文,車同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