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未及遷[1],會陳豨反代[2]。》鑒賞
漢七年,高祖往誅之,過趙,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3],禮恭甚,高祖箕踞罵之[4]。是時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謂張王曰:“王事上禮備矣,今遇王如是[5],臣等請為亂。”趙王嚙齒出血,曰:“先人失國[6],微陛下,臣等當蟲出[7]。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復出口矣!”于是貫高等曰:“王長者,不倍德[8]。”卒私相與謀弒上。會事發覺,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趙午等皆自殺,唯貫高就系[9]。是時漢下詔書:“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馀人赭衣自髡鉗[10],稱王家奴,隨趙王敖至長安。貫高事明白,趙王敖得出,廢為宣平侯,乃進言田叔等十馀人。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11],盡拜為郡守、諸侯相。叔為漢中守十馀年,會高后崩[12],諸呂作亂[13],大臣誅之,立孝文帝。
【段意】 本段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刻畫田叔的形象。清白無辜的趙王因部下謀反,被押往長安。田叔不顧明文禁令,以忠勇的臣子之心,隨主赴難。趙王終于被釋,田叔也因識見卓越被遷升為漢中郡守。
注釋
[1]遷:升遷。[2]會:適逢。反代:在代國造反。按陳豨反代事在漢十年,于下文“漢七年,高祖往誅之”的時間不合。此處當為“韓王信反馬邑”。反馬邑事在漢六年,七年高祖往誅之。[3]案:有短腳盛食物的木托盤。[4]箕踞:席地而坐時,伸開兩腿,像個簸箕,是一種輕視對方、不禮貌的姿式。[5]遇:對待。[6]先人:指張敖父張耳。事詳《張耳陳馀列傳》。[7]蟲出:人死后,因尸體無人收殮,蛆蟲在腐爛的尸骸上爬進爬出。[8]倍:通“背”,違背。[9]就系:投案受捕。[10]赭(zhe)衣:囚服。古時囚犯衣服為赤赭色。髡(kun):古代一種剃去頭發的刑罰。鉗:一種套在罪犯脖頸上的金屬刑具。全句說,唯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自動身著赤赭色囚服,剃光頭發,套上枷索。[11]說(yue):通“悅”。[12]高后:指高祖的嫡妻呂后。[13]諸呂:許多姓呂的人。呂氏在朝期間,大封呂姓王、侯。呂后死后,這些人企圖奪取劉氏江山,后被大臣們消滅。
上一篇:《史記·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太史公》鑒賞
下一篇:《史記·田叔列傳第四十四·孝文帝既立,召田叔問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