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項籍既死,漢王為帝,以噲堅守戰有功,益食八百戶。》鑒賞
從高帝攻反燕王臧荼[1],虜荼,定燕地[2]。楚王韓信反[3],噲從至陳,取信,定楚。更賜爵列侯,與諸侯剖符[4],世世勿絕,食舞陽,號為舞陽侯,除前所食。以將軍從高祖攻反韓王信于代[5]。自霍人以往至云中[6],與絳侯等共定之[7],益食千五百戶。因擊陳豨與曼丘臣軍[8],戰襄國[9],破柏人[10],先登,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縣[11],殘東垣[12],遷為左丞相。破得綦毋印、尹潘軍于無終、廣昌[13]。破豨別將胡人王黃軍于代南。因擊韓信軍于參合[14],軍所將卒斬韓信。破豨胡騎橫谷[15],斬將軍趙既,虜代丞相馮梁、守孫奮、大將王黃、將軍、太仆解福等十人[16]。與諸將共定代鄉邑七十三。其后燕王盧綰反[17],噲以相國擊盧綰[18],破其丞相,抵薊南[19],定燕地,凡縣十八,鄉邑五十一。益食邑千三百戶[20],定食舞陽五千四百戶。從[21],斬首百七十六級,虜二百八十八人。別[22],破軍七,下城五,定郡六,縣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將軍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段意】 寫楚、漢相爭結束后,樊噲在平定造反的王、將中所取得的戰績。文章以時間為序,依次寫了他平定燕王臧荼、楚王韓信、將領陳豨、曼丘臣、韓王信、燕王盧綰及其軍隊所立下的戰功和他不斷升遷受賞的情況。最后對樊噲跟隨劉邦征戰的全部戰功作出概括。
注釋
[1]臧荼(tu):原為燕王韓廣部將,曾隨項羽救趙,又跟從入關,被封為燕王,后背楚歸漢,漢五年因反叛被俘。[2]燕地:這里指臧荼所統轄地區,主要在河北北部。[3]韓信:在秦末農民起義中,先從項羽,后投奔劉邦,滅齊后自立為齊王,劉邦徙封他為楚王,后又降為淮陰侯,高祖十一年因圖謀反被殺。[4]剖符:把表示憑證的符分為兩半,朝廷和被封的人各執一半,以示信用。[5]韓王信:戰國韓襄王后代,引兵跟隨劉邦,被封為韓王,高祖七年投降匈奴。代:代地,在今大同市以東,張家口市以西部分地區。[6]霍人:古邑名,在今山西繁峙縣北。云中:古郡名,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東北。[7]絳侯:指周勃,劉邦的重要將領。[8]陳豨:劉邦將領,漢初曾任趙國的相國,統帥趙、代軍隊。高祖十年,勾結匈奴發動叛亂,后戰敗被殺。曼丘臣:韓王信將領,隨韓王信叛漢,戰敗投降匈奴。[9]襄國: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北邢臺市西南。[10]柏人: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北內丘縣東北。[11]清河:古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清河縣東南。常山:郡名,治所在今河北元氏縣西北。[12]東垣: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縣南。[13]無終: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北薊縣。廣昌: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北淶源縣北。[14]參合:古縣名,治所在今山西陽高縣東北。[15]橫谷: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北蔚縣西北。[16]太仆:皇帝或諸侯王手下管車馬的官。[17]盧綰(wan):劉邦同鄉、好友。隨劉邦起義,被封為燕王,后投降匈奴,匈奴單于封他為東胡王,死于匈奴。[18]相國:漢初稱丞相為相國。[19]薊(ji):古縣名,金代改為大興縣,在今北京市西南。[20]益:增加。[21]從:跟從劉邦。[22]別:另外,此處指另率一支軍隊。
上一篇:《史記·田儋列傳第三十四·太史公》鑒賞
下一篇:《史記·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噲以呂后女弟呂須為婦[1],生子伉,故其比諸將最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