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詹虎
啊,死神,你這位老船長,快起錨!
死神,這國家使我們厭倦,快起航!
雖然天空和大海象墨一樣漆黑,
你知道我們心中充滿陽光!
請把鴆毒倒給我們,使我們更堅強!
趁激情在胸中燃燒,我們要去
深淵之底潛游,在未知中求新生,
不管它是地獄還是天堂!
(程依榮譯)
(法國)波特萊爾
《旅行》是波特萊爾《惡之花》中的最后一篇總結之詩,長達一百四十四行,這里收入的是該詩的最后幾節,可視作《惡之花》的尾聲。《旅行》最初發表于1859年4月10日的《法國評論》,有題詞“獻給馬克西姆·迪康”,此人是法國作家和旅行家,波特萊爾的朋友,曾兩次作東方旅行,到過埃及、努比亞、巴勒斯坦、敘利亞。
作為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先驅,波特萊爾把山川草木看作向人們發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強調用有物質感的形象,通過暗示、烘托、對比、渲染和聯想來抒發情感。《旅行》一詩便用了象征主義手法。波特萊爾將死神作為在漆黑的大海中航行的“老船長”。人們在經歷了痛苦的人生之后,迫切地催促這位老船長“快起錨!”“快起航!”因為污濁的塵世早已喚不起人們對生活的留戀,只有死神倒出來的鴆酒才能滋潤干渴的心田,“使我們更堅強!”可以比較一下,在莎士比亞戲劇中,憂郁的丹麥王子面對“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懼怕不可知的死后,懼怕那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慘白的病容”。而波特萊爾這個專與撒旦打交道的詩人,卻要“趨激情在胸中燃燒”,到不可知的另一個世界求得新生,“不管它是地獄還是天堂!”這是對存在和生命意識的不同于傳統的反思,也是關于命運的徹悟。波特萊爾的總結是:現世的一切追求和理想都是徒勞,唯一的希望便是駛入遙遠的死亡深淵。詩人所謂的“新生”,正象他在一首散文詩中所喊出的那樣:“隨便什么地方!隨便什么地方!只要是在這個世界之外!”波特萊爾憤世嫉俗,飽經憂患,畢生的追求皆以失敗告終。但他尚存一絲微弱的希望,決心跟隨“老船長”完成未竟的旅行。這是一個騷動不安的靈魂發自內心的絕唱。
上一篇:穆旦·控訴
下一篇:白居易·暮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