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李斯列傳第二十七·李斯者,楚上蔡人也[1]。》鑒賞
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2],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3]!”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4]。
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辭于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5],今萬乘方爭時[6],游者主事[7]。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8]。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9],此禽鹿視肉[10],人面而能強行者耳[11]。故詬莫大于卑賤[12],而悲莫甚于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13],此非士之情也[14]。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段意】 介紹李斯早年的情況,突出他入秦游說的主導思想,乃是“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是去尋找飛黃騰達的機會。
注釋
[1]上蔡:戰國時楚邑名,在今河南省上蔡西南。[2]大廡(wu):大屋。[3]人之賢不肖二句:這句話的大意是說,一個人活得是否有出息(境遇的好壞),全在于個人是否會選擇(好的境地)。[4]荀卿:名況,即荀子,戰國末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帝王之術:五帝三王的治世之道。[5]得時無怠:遇到時機就要立即抓住。[6]萬乘方爭:指列國爭雄。[7]游者主事:善于游說的人掌握權柄。[8]布衣:平民,指說客游士。馳騖:奔走,指投奔秦國。[9]計不為:打算不干事情。[10]禽鹿視肉:比喻看著眼饞而吃不到嘴。[11]人面而能強行:意謂看來像人,而卻沒有人的志氣和本領。[12]詬:恥辱。[13]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非議世事,看不起世俗,討厭名利,以清心寡欲、與世無爭自詡。[14]情:真情、真實思想。
上一篇:《史記·刺客列傳第二十六·其明年,秦并天下,立號為皇帝.》鑒賞
下一篇:《史記·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至秦,會莊襄王卒[1],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2].》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