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群玉》的主要內(nèi)容,《樂府群玉》導讀
《樂府群玉》是現(xiàn)存元人自行編選的四種散曲選本之一,全稱為《類聚名賢樂府群玉》,編選者佚名。流行版本有任中敏《散曲叢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印行的隋樹森校訂本,另有北京圖書館特藏室藏吳梅鈔校本、鄭振鐸原藏羅振玉心井庵鈔本。羅鈔系天一閣原鈔殘本的錄副本,今原鈔本下落不明。
關(guān)于 《樂府群玉》 的編者,或據(jù)曹楝亭本 《錄鬼簿》以為應是元代曲家胡正臣之子胡存善。該書“胡正臣”條說: “其子存善,能繼其志。《小山樂府》、仁卿《金縷新聲》、瑞卿《詩酒余音》,至于群玉叢珠,裒集諸公所作,編次有倫。” 有的校點者于 “群玉”、“叢珠”各加書名號,但這兩個詞是實指某一種書還是比喻佳作,其實很難斷定。故隋樹森認為定編者為胡存善并不可靠,還是把此書視為無名氏編較為妥當。
《樂府群玉》共5卷,專收小令,不取套數(shù)。全書計選錄劉時中、任則明等24家小令700余首。編排先以每位作者為一個單位,再以曲牌類聚該作者的曲作,與《陽春白雪》、《太平樂府》先以宮調(diào)曲牌為單位類集若干作家同一曲牌的作品的辦法有所不同。
本書所收作品大都為流連風物、酬答贈別之作,抨擊時事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罕見。內(nèi)容比較可取的是一些詠史和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作品,從中往往可約略體察到作者的故國之思和身世之感,但寫得十分含蓄。另集中還有不少描寫歸隱生活和田園佳趣的,可以窺見當時知識分子苦悶彷徨的精神面貌。但有的作品專詠女人的指甲、笑靨之類,則表現(xiàn)了封建文人的庸俗情趣。在藝術(shù)上,此編所收小令多屬清麗一派,用詞典雅,格調(diào)婉約,語言形式能繼承前代詩詞的成就,有時又能吸收當時的生動口語,形成一種“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風格。此外,書中所選王日華的《黃肇退狀》,用 《慶東原》、《天香引》、《鳳引雛》、《凌波仙》共16首小令,記風月所審問蘇卿、馮魁、雙漸、黃肇、蘇媽媽的問答辭,既不同于連續(xù)用重頭小令詠同一個故事的作品,也不同于套數(shù)和雜劇,這在元人散曲中是僅有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此書以往流布較少。明郭勛編《雍熙樂府》、清李玉編《北詞廣正譜》引用過許多元代曲書,但不曾用到《樂府群玉》。藏書家書目中著錄者也不多。明無名氏輯《樂府群珠》一書中保留了不少選自《群玉》的曲子,但《群珠》本身也罕見傳世。清初朱彝尊編《詞綜》,想在曲選中發(fā)掘一些羼入的詞作,但《太平樂府》、《樂府新聲》、《群玉》、《群珠》都未能訪求到,只好發(fā)出“惜俱未見”的慨嘆。可見自明代以來,此書已少有流傳。另此書現(xiàn)今傳本已非全帙,《樂府群珠》中不少注明選自《群玉》的作品,今本卻未見,如盧疏齋、鮮于必仁的作品即是。另從此書的編排看,入選僅24位作家,其中有的大家僅選1首,如馬致運、張子堅,有的大家如關(guān)漢卿、白樸等竟不留一席地位。如無脫漏,那是令人很難理解的。
上一篇:《樂府傳聲》的主要內(nèi)容,《樂府傳聲》導讀
下一篇:《九國志》的主要內(nèi)容,《九國志》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