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且吾聞之,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1],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2]。》鑒賞
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鉤[3],篡也;遺公子糾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梏,辱也。若此三行者[4],世主不臣而鄉里不通[5]。鄉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于齊[6],則亦名不免為辱人賤行矣。臧獲且羞與之同名矣,況世俗乎[7]!故管子不恥身在縲紲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8],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信于諸侯,故兼三行之過而為五霸首[9],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10]。曹子為魯將[11],三戰三北[12],而亡地五百里。鄉使曹子計不反顧,議不還踵[13],刎頸而死,則亦名不免為敗軍禽將矣[14]。曹子棄三北之恥,而退與魯君計。桓公朝天下[15],會諸侯[16],曹子以一劍之任[17],枝桓公之心于壇坫之上[18],顏色不變,辭氣不悖[19],三戰之所亡一朝而復之[20],天下震動,諸侯驚駭,威加吳、越[21]。若此二士者[22],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也[23],以為殺身亡軀,絕世滅后[24],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25],立終身之名;棄忿悁之節[26],定累世之功。是以業與三王爭流,而名與天壤相弊也[27]。愿公擇一而行之。
【段意】 此為書信內容之三。提出不拘小節不重小恥而以建功立名為重的人方能成就大事,以解除燕將的顧慮。連舉管仲、曹沫為例,他們這樣做了,結果功成名就。此二榜樣,可擇一而效法之。書信完。
注釋
[1]規:拘守。[2]惡(wu):憎惡。此句說,把小恥當成恥辱的人不能建立大功業。[3]昔者以下六句謂,(從世俗的眼光看來,)過去管仲射齊桓公中衣帶鉤,是臣子奪取君位的犯上行為;他輔佐公子糾失敗,棄主而不為之死,是貪生怕死的表現;他甘心被綁,戴上鐐銬,由魯押到齊,是極為恥辱的事。遺,棄也。[4]三行:三種行為。[5]鄉里不通:同鄉親友不同他交往。[6]鄉使以下二句說,當初假如管仲寧可坐牢而不出獄,寧可殉難于魯而不回到齊國,那他也就難免永遠落個人品污穢、行為卑賤的惡名了。鄉:通“向”,過去;從前。反:通“返”。[7]臧獲:古代對奴婢的賤稱。以上二句說,連奴婢尚且羞于與之相比,何況世俗之人呢! [8]縲紲(lei xie):拘系犯人的索繩,引申為囚禁。此二句說,因此管仲不以個人被囚為恥,而以天下不治為恥;不以未殉公子糾之難為恥,而以聲名不立于諸侯為恥。[9]為五霸首:指其后管仲得鮑叔牙推薦,輔佐齊桓公,使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五霸:通常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說法不一。[10]燭:照耀。[11]曹子:即曹沫,春秋時魯莊公的臣子,曾劫持齊桓公,令其退出侵魯之地。[12]三戰三北:三次領兵戰齊,三次失敗。北,敗逃。[13]計不反顧,議不還(xuan)踵:不肯回頭多加考慮,不肯從容地計議。還踵:旋轉腳根,后退。還,通“旋”。[14]禽將:被擒之將。禽,通“擒”。[15]朝天下:朝見天下。[16]會:會盟。[17]任:憑借。[18]枝:通“支”,抵住。壇坫(dian):壇臺。[19]以上二句說,面不改色,說話不亂。悖:謬誤。[20]一朝而復:一個早上就收復了。[21]威加吳、越:聲威所及,遠達東南的吳國和越國。[22]二士:指管仲、曹沫。[23]此句說,并非不知顧全小的廉潔,講究小的操守。[24]絕世滅后:身絕于世,名滅于后。[25]此句說,因此拋開個人一時受辱的忿怨。感忿:憤慨。[26]此句說,捐棄使人一想起來就痛感不快的失節。忿悁(yuan):憂忿。[27]以上二句說,因此功業可與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比美流芳,名聲可與天地共久長。三王,具體指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弊,通“斃”,死亡。
上一篇:《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且楚攻齊之南陽[1],魏攻平陸[2],而齊無南面之心[3],以為亡南陽之害小[4],不如得濟北之利大[5],故定計審處之[6].》鑒賞
下一篇:《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燕將見魯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