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和船·秦牧》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海洋,多么的無邊無際,遼闊深邃!這是世界上一切生命的發源地。這是地球上最巨型的動物的藏身之所。陸地上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洋完全可以把它淹沒。地球上有四分之三的區域都是海洋。你凝視著海洋,有時真和望著星空一樣,會涌起一種思索時間和空間的微妙、深遠的感情。
當我們半裸著身體,在銀白色的海灘上嬉戲,悠閑地揀拾著那些鐘螺、蜘蛛螺、扇貝、冬菇貝的殘?。换蛘?,掘開白色的沙蟹的洞穴,和那些被漁人形容為“沙馬”的疾爬如飛的豎著眼睛的小家伙賽跑;或者,靜靜地躺下來,聽著驚濤拍岸的那種雷吼般的聲音,看著藍天上朵朵輕輕飄浮的絹花似的白云,可以說都是很有情趣的事。但是,超越于這一切的,卻是在血紅的太陽剛剛冒出海面的時候,看漁船揚帆出海?;蛘?,夕陽快要西墜的時候,漁船回來了。吹天狗螺的聲音低沉地播送著,彪形大漢們挑著一籮籮的漁獲物,吆喝著涉水登岸來了。這一類場景都使人感到一種生氣勃勃的、奮斗和勞動的歡樂。
船是平常不過的東西,然而也可以說是十分奇妙的東西。一個海灘,只要有船,就不會令人感到寂寞了。好些海灘,原本是異?;臎龅?。我到過一些孤懸海上的小島,那巖岸的景象,甚至可以說有些駭人:長滿了牡蠣和藤壺的巨礁,像太古時代的怪獸一樣,蹲伏著、匍匐著。礁石上面,好似披著深褐色的毛毯一般,長滿了各種綠絨狀的、菌蕈狀的海藻。海螺背著堅硬的殼,在石頭上蠕動,或者,就像一枚枚螺絲釘楔死在木頭里一樣,牢固地貼緊著巖礁。海上呢,五顏六色的水母盲目地漂浮著,仿佛是全無生命的東西一樣。遠處的浪潮鑲著銀白色的花邊,不斷地向海岸沖擊而來,越近岸邊,氣勢越猛,終于撞擊在巖石上,激起了飛濺的水柱和浪花,發出天崩地裂、鼓震雷鳴一樣的巨響,這種偏僻小島的巖岸,和那些遼闊的、游泳者云集的細沙海灘的景象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它寂寞、荒涼、原始、粗獷。在這種地方,人有時會忘我地發生這樣的遐想:說不定在那塊巖石后面,會突然出現一個拿著粗石器、前額傾斜、口吻突出、目光迷惘、說話咿咿啞啞的原始人來。因為今天我們在這些最偏僻的角落里看到的景象,和幾萬年前、幾十萬年前我們的遠祖所看到的并沒有很大的差異。但是,無論怎樣荒涼的海灘,只要有一條船出現了,情形就突然改觀,這海灘再也不是那么寂寞了。通過這一條船,它可以和其他陸地、和整個世界聯系起來。有時,乘著輪船渡過重洋,到了海水藍得像墨,海豚像頑皮的小孩一樣毫不客氣地逐著輪船嬉戲的大洋中間,這時候,天蒼蒼,海茫茫,波濤洶涌,水天相接,偌大的輪船,竟像一件兒童玩具般在一大鍋沸水里面簸蕩。四圍看不到一點陸地的暗影,也看不到一只飛鳥。突然,遠遠的水平線上一艘輪船駛來了,起初只是一顆黑點,越來越近,船的輪廓分明了,如果那不是一艘被懷著惡意者所操縱的船的話,兩只輪船就會互相拉響汽笛致意了。這時,你也會像在荒涼的海灘上看到船一樣,感到熱鬧,感到新鮮,感到親切的友誼。在一剎那間,對于人類文明的這種產物——船,突然涌起異常強烈的感情了。
船,像一根小小的鑰匙卻能夠打開大鎖似的,它打開了海洋的門戶。
船,像閃電劃破了黑夜的長空一樣,它劃破了海洋的胸膛。
船紀錄了人類的勇敢、智慧、毅力和許許多多艱苦的斗爭。
因此,本來是全無生命的船,人們卻往往把它當做有生命的東西來看待。幾十年前,那些趁著季候風緊傍著海岸航線行駛、到南洋去的廣東的紅頭船,每一艘的船頭,都畫上兩顆圓瞪著的眼睛。這使人看來,仿佛就像是浮在海面的大魚一樣。在新加坡的通海的河汊里,我曾經看過密密麻麻地麇集著這種瞪著眼睛的中國船,組成了奇異的圖案。好像每一艘船都和安徒生童話中的人魚一般,會講出一段英勇瑰奇的故事。自然,現在的船是再也不髹漆這樣的眼睛了。然而當你看到一艘新船沿著滑板下水時,人們歡欣鼓舞燒著爆竹,在船頭貼上紅紙、扎著彩帶的情景;當你想到當輪船在航程中為死人舉行海葬儀式,圍著沉尸之處繞三個圈子的時候;當你想到在戰斗和捕魚的時候,船隊可以配合得像一個人一樣,這時刻對于船,我們可能仍會像古代的人們一樣,覺得它“活起來”了。船仿佛成為世間的一種動物新種,而以操縱者作為它的腦子和心臟了。
凝視著船隊揚帆出海,不斷變幻著顏色的海水無可奈何地讓路的情景,我有時會想起古代的航海家。不僅是鄭和、地亞士、哥倫布、麥哲倫……這一類的航海家,還有那些更古老的沒有名字的水手們。從世上第一條獨木舟到原子破冰船,這條道路該有多遠呢?我想它恐怕要超過幾萬年的吧。第一個從樹上下來生活的猿人,第一個用火烤東西吃的原始人,第一個抓野馬來騎的獵人,第一個從草里找出五谷來播種的農人,第一個挖獨木舟的漁人,都應該在人類歷史博物館里各各立個銅像才好。想想現代的航海有時仍要遇到種種的困難,古代駕著獨木舟在傍著海岸航行、或者在珊瑚礁間穿梭來往的原始的水手們,他們該要冒多大的風險呵!那時鯊魚在他們的船旁,隨時伸出個背鰭來;旗魚用尖咀插進他們的船板;或者,頑皮的海豚掀翻他們的獨木舟,一定是尋常的事。然而,太古時代的人們沒有畏懼,一代代堅持下來,終于獨木舟進步了,年積代累,一直發展到有了原子破冰船。這種船的鋼殼撞碎幾尺厚的堅冰迅速前進就像靈巧的姑娘們剪布一樣的爽利。然而,即使人類已經進步到這樣吧,凝視著海洋,仍然使人紀念著地球上的第一艘獨木舟。
就是不去思索太古老的事情吧,想想比較近的,人類用鋼鐵造船,在船上安置蒸汽機,都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罷了,航海用羅盤指示方向,也只有千多年的歷史罷了。在這之前,或者更古老的時代,連鐵釘也沒有,而獨木舟又已經發展起來,那該怎么辦呢!據說古代的北歐人,駕著原始的船舶航行的時候,就常常隨身帶著幾只鳥,當船航入大洋,四望茫茫,就放出了鳥。如果鳥向后飛回去,就說明前路尚遙;如果鳥飛回船上就說明前后離陸地都十分遠;如果鳥飛向前去,就說明陸地近了。據說七、八世紀的時候,波斯船和阿拉伯船,也還沒有鐵釘,只用椰子樹皮制成的繩索來縫船板,再用脂膏和粘土涂塞縫隙;一遇到大風暴,整條船就散裂了。想一想古代的人們駕駛這一類木船是個什么味道吧!更何況那個時代,在桅桿上掛著髑髏標志的海盜船又縱橫海上,更何況那個時代,人們關于海洋流傳著許多驚心動魄的恐怖的傳說!一直到哥倫布的時代,畫家們所畫的海洋還是像希臘神話似的,充滿了許多的海怪。那個時代,水手們把船向茫茫的大洋駛去的時候需要多么大的勇氣!他們在漆黑如墨的夜里,在甲板翹首辨認北極星,或者在白晝,當黑云垂下了尾巴預示風暴即將降臨的時候,那種緊張的心情我們今天還依稀可以想見。怪不得古代留下來的洞穴壁畫中,駕船和攻戰、狩獵一樣,是最吃香的題材了。中國的古墓有許許多多船舶的模型,古埃及和腓尼基的洞穴壁畫中許許多多都是航海圖,這表示了古代人們對于航海者多么深情的贊美!多么由衷的傾心!
地球上,海洋把一塊塊陸地分裂開來,然而船,看起來十分平常的船,在海洋上穿梭來往,構成了一條條無形的虛線,仿佛又把大陸、島嶼都縫合起來了。早在鐵甲船、鋼殼船出現以前,單單靠著木船,這個地球上陸地的聯系縫合工作就已經基本告成,這真是偉大的壯舉!就正因為這樣,本來沒有一株棉花的歐洲,出現了大片大片的棉田;本來沒有一只綿羊的澳洲,出現了像云海一樣的羊群;本來沒有一株甘蔗的美洲,長滿了如林的甘蔗;本來沒有一株橡膠樹的亞洲,出現了許多綠色的橡膠之島……!我知道你想說這種情況和罪惡的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史密切關聯。是的,完全是這樣。在那些年代,正不知道有多少奴隸在頻繁的航海活動中精疲力竭伏尸在船槳上,正不知道有多少奴隸的尸體填了魚腹。但是,盡管如此,血腥的歷史仍然掩蓋不了勞動者智慧和創造的光輝。如果說,在舊時代,在剝削制度的鐐銬之下,運用比較笨拙的航海工具,人類尚且能夠創造出如此光輝的業績,在勞動人民翻了身之后,在不遠的將來,整個資本主義制度在地球上埋葬以后,“四海一家”的景象該是何等可觀哪。
每當我看到我們的船舶,迎著晨曦,趁著浪潮出海的時候,總是要涌起一種親切向往的感情。登上人民的炮艦,撫摸著發亮的大炮;或者坐著魚雷艇,像草原跑馬一樣,在海上疾馳,聽任浪花迎面噴濺的那種豪邁、幸福的滋味,暫且不去說它了。單講在漁港,遇上什么節日,譬如說端午節吧,裝上收音機、推進器的漁船一艘艘回來了,頃刻間漁港里的船桅形成一個奇異的沒有樹葉的森林,一個個風杯在上面飄舞,每一艘漁船主桅上掛著的、漁民在上面觀察魚蹤的繩椅也在迎風擺蕩。每當看到那些船,就有一種像孩提時代過年一樣的那種歡樂。它們帶回來多少勇敢、智慧和毅力的故事呵!漁夫們,露出了古銅色的、肌腱飽滿的胸膛,臉孔上刻下了由于烈日和海風的考驗而產生的深深的額紋,他們講述的許多海上的故事,大抵和《天方夜譚》、《聊齋志異》一樣的神奇。他們,有的拿著個魚炮坐只小艇就敢于去炸大鯨;有的曾經抱著一根桅桿在海上漂泊過幾晝夜;有的善于坐在桅頂的繩椅里,一看海面冒起的泡沫,就能辨別那是鲹魚還是鰹魚;有的伏在倉板上聽水聲,就能確定下面有什么魚陣正在游過;有的能夠潛水兩三分鐘,在海底掀開沉重的巨石,眼明手快地把一個個急速爬走的鮑魚抓?。挥械挠窒裨澈镆粯拥拿艚荩手U幾下子就能夠爬到頂端去;還有些船曾經用幾門土炮轟擊過海匪的火輪,有的漁人潛水時用一柄尖刀和鯊魚搏斗過。他們都聚集到海港里來過節,互相傾訴著動人的經歷。請想想那是多么熱鬧的事,節日過了,龍船賽去了,在一日之間,所有的船又都揚帆出海了,那個奇特的海上森林轉瞬之間變成了花盆,每一艘張帆的船都像一朵剛剛開放的花。太陽在船帆鍍上金光,海浪在船腹鑲上一圈銀飾,一艘艘漁船各各又拖著一個扇形的水紋出海去了。看著這幅景象,人有時會陷入忘情的境界,不知道自己在遐想什么,總覺得傾慕、激動、親切和豪邁,這樣的感情凝聚在一起,像急流通過一個狹窄的河床一樣,激起了巨響,但卻又令人捉摸不定,莫明所以。我有時定一定神,整理著思路,想起上面提到的那一切,終于漸漸發覺,看大船和潮水搏斗、徐徐出海時產生的奇特的感情,原來是許多因素匯合而成的。它們包含著:對于人類文明積累的贊美,對于沉痛的歷史往事的憑吊,對于翻身屹立起來的人民勞動創造的謳歌,對于勇敢、智慧和毅力的傾慕……,是的,正是這一切,形成了那么一種“欲辨已忘言”的微妙的思想情感。而且,一艘艘的船又是多么使人想起一個個的人呵!沒有龍骨,船就拼不起來了;沒有腰骨,人就站不起來了。出海久了的船要用火來燂,正像在生活中沾染污垢的人們必須好好洗滌一樣。裝備越好的船,就越經得起風浪,正像為先進思想所教養越深的人,也就越能夠乘風破浪前進一般。一條不能下水航行的船,即使如何精美,是毫無價值的,一個始終不能勞動創造的人,也是一樣。航海總有遇到風險的時候,說不定還有一些船要沉沒,然而這決不能嚇倒海的兒女,即使在太古的獨木舟時代,人們也沒有被嚇倒。船要是懼怕風浪,這奇妙的、能夠劃破大海胸膛的東西也就不再成其為船了。想著這么一些事情,那些漆著兩顆大眼睛的、像一種新動物似的古老的紅頭船,突然又鮮明地飛到我的記憶中了。
我并不想在這兒告訴你某一次潮汐,某一個海港,某一艘船,某一個人的故事。我只想談談我看到船和潮水搏斗的時候,它們揚帆遠征時候,自己的微妙的感受。像一個無知的小孩試圖去捉住蜻蜓來縛在線上一樣,我試圖把那種微妙的思想感情捕捉來貼在紙上。如果你在這兒看到有些話好像是一個醉漢的囈語,那是自然不過的事。
1961年
秦牧是獨樹一幟的散文作家,他寫于六十年代的不少優秀散文,屏棄了簡單的演繹,流行的說教,而把淵博的知識、盎然的情趣與深邃的感受緊緊交融起來,滿足了廣大讀者增長見識、陶冶情操的迫切愿望。這中間,《潮汐和船》可說是一篇代表作。1964年作者把自己的三十余篇散文編集出版,書名就叫《潮汐和海》,由此可見此文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散文和重在抒情的詩歌不同,它靈活多樣,更加貼近生活,在敘事狀物——表現大千世界方面幾乎沒有什么限制。因此有無吸引讀者的“知識性”并不是簡單的手段和技巧問題,而是散文文體的內在需要,是衡量作者基本功的重要標志。當然,出現在作者筆下的“知識”(客觀對象)不再是純粹的孤立的“自然物”,它們滲透了作者的情感,閃發出想像的光輝,已經升華為有機的藝術形象。秦牧的優秀散文,包括這篇《潮汐和船》在內,無疑為我們提供了極好的范例。
《潮汐和船》滲透了作者自己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并非是一時因事起興之作,請看文中的一處描寫:
幾十年前,那些趁著季候風緊傍著海岸航線行駛、到南洋去的廣東的紅頭船,每一艘的船頭,都畫上兩顆圓瞪著的眼睛。這使人看來,仿佛就像是浮在海面的大魚一樣。在新加坡的通海的河汊里,我曾經看過密密麻麻地麇集著這種瞪著眼睛的中國船,組成了奇異的圖案。
秦牧出生于香港,2歲時隨父母遷居新加坡,一直到13歲時才回國,以后又去香港念過中學。可以說,他這位海外歸僑從小就同海洋、船舶結下了不解之緣,對海洋和船舶充滿著種種難以名狀的感激之情。了解了這番背景,重讀以上這些文字,不正可以窺見無數廣東父老鄉親連同秦牧父母漂泊的蹤影、搏斗的傷痕、不盡的汗水嗎?作者在文中寫道:“船,像一根小小的鑰匙卻能夠打開大鎖似的,它打開了海洋的門戶。”從某種意義上說,“紅頭船”也就是握在中國人手中的一把“鑰匙”。在作者筆下,船舶濃縮成了一部人類的文明史,由此生發出去的種種富于哲理的感受,其實都可以從“紅頭船”發現端倪。
同樣,《潮汐和船》又并非囿于自己親身見聞之作。人生有涯,知識無盡,作家不可能時時處處事必躬親,這就要求援引從他人和書本中得到的“間接知識”,并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秦牧對此極為擅長,他說:“有時,舉出一個例子,還不足以曲折達意,而必須談到一連串的聯想……這時,我們說的話可能扯得很遠,但卻是緊緊圍繞著‘我何以有那個印象’這一中心的。”(《思想和感情的火花》)這番自述很精辟,意味著作者詢問“何以”即尋根究底的過程,始終沒有偏離“形象思維”的特殊性,沒有偏離那些血肉豐滿的“印象”?!冻毕痛房缭綍r空的限制,打開了國家的大門(須知在相當長的時期里,這扇大門不是緊緊關閉,就是半開半掩),目光四射,浮想聯翩,從原始時期第一條獨木舟,到古代北歐人駕船出海時借放鳥以識別方向與陸地,再到今天原子破冰船撞碎幾尺厚的堅冰時就像姑娘們剪布一樣爽利;從海洋上兩船相遇時拉響汽笛互相致意,到坐在魚雷艇上像草原跑馬一樣疾馳,再到漁船歸港時那種特有的熱鬧氣氛……真是琳瑯滿目,蔚為大觀。由于作者始終扣住“何以有那個印象”這個中心,因此意象密集而思路流暢,形態紛呈而精神一貫,能夠給讀者以富麗與單純相統一的美感,而毫無堆垛、擁擠、掉書袋之嫌。
當然,有了淵博的知識,大膽的聯想,還得在結構和語言上下功夫,《潮汐和船》在這些方面也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其中突出的有如下幾點:
一是詳略結合,注意穿插生動的細節和比喻。不難明白,聯想很廣,例子很多,如果全用工筆細描,勢必濃得化不開;如果一概從簡從略,又會缺少亮點,吸引不了讀者。《潮汐和船》貴在疏密有致,濃淡相宜,如文中一筆帶過了最早的獵人、農人、漁人,卻出現了一個形神畢肖的“原始人”:“拿著粗石器、前額傾斜、口吻突出、目光迷惘、說話咿咿啞啞”。又如作者多方面地描述了漁夫的勞動和搏斗,而對于捉鮑魚最為著力:“有的能夠潛水兩三分鐘,在海底掀開沉重的巨石,眼明手快地把一個個急速爬走的鮑魚抓住”。至于精彩的比喻,那就俯拾即是,不必單獨舉例了。
二是注意前后的對比和映襯。如游人在海灘上嬉戲和漁夫歸來的對比,荒島孤礁和船舶出現時的對比,漁船歸港和揚帆出海的對比,等等,都能收一石雙鳥、前后映襯之效。
三是在大量描述的基礎上,于文章的轉折、歸結之處穿插精辟的議論,例如:“一個海灘,只要有船,就不會令人感到寂寞了。”“(船)在海洋上穿梭來往,構成了一條條無形的虛線,仿佛又把大陸、島嶼都縫合起來了。”“船要是懼怕風浪,這奇妙的能夠劃破大海胸膛的東西也就不再成其為船了。”值得指出的是,所有這些議論,作者都是點到即止,不作過多的發揮,這顯然是為了給讀者留下“再思考”、“再創造”的廣闊空間。
上一篇:《超山的梅花·郁達夫》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窗·錢鐘書》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