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春申君列傳第十八·春申君既相楚,是時(shí)齊有孟嘗君[1],趙有平原君[2],魏有信陵君[3],方爭下士[4],招致賓客,以相傾奪[5],輔國持權(quán)。》鑒賞
春申君為楚相四年,秦破趙之長平軍四十馀萬[6]。五年,圍邯鄲[7]。邯鄲告急于楚,楚使春申君將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歸。
春申君相楚八年,為楚北伐滅魯,以荀卿為蘭陵令[8]。當(dāng)是時(shí),楚復(fù)強(qiáng)。趙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9]。趙使欲夸楚[10],為瑇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11],請命春申君客[12]。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13],趙使大慚。
春申君相十四年,秦莊襄王立[14],以呂不韋為相,封為文信侯。取東周[15]。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shí),乃相與合從[16],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guān),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17],春申君以此益疏[18]。
客有觀津人朱英[19],謂春申君曰:“人皆以楚為強(qiáng)而君用之弱[20],其于英不然。先君時(shí)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黽隘之塞而攻楚[21],不便;假道于兩周[22],背韓、魏而攻楚,不可。今則不然,魏旦暮亡,不能愛許、鄢陵[23],其許魏割以與秦[24]。秦兵去陳百六十里[25],臣之所觀者,見秦、楚之日斗也。”楚于是去陳徙壽春[26],而秦徙衛(wèi)野王[27],作置東郡[28]。春申君由此就封于吳[29],行相事[30]。
【段意】 概述黃歇為相后的各國形勢。總的趨勢是楚國一度逐漸強(qiáng)盛,但秦國左右天下的局面已無可逆轉(zhuǎn),合縱再度失敗,楚國再遷都退讓,黃歇失勢而消極。文中兩處提到平原君等公子,以與書中其他三傳照應(yīng)。敘朱英說辭一段,旨在說明春申君之珠履三千中,也有卓具見識之士,并為后文伏筆。
注釋
[1]孟嘗君:田文。參見《孟嘗君列傳》。[2]平原君:趙勝。參見《平原君虞卿列傳》。[3]信陵君:魏無忌。參見《信陵君列傳》。[4]方:正。下士:謙恭地對待士人。[5]傾奪:爭奪權(quán)勢。[6]長平:城名。在今山西高平西北。[7]邯鄲: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8]荀卿:荀況。趙國人。著名思想家、儒家學(xué)者。蘭陵:縣名。在今山東蒼山西南蘭陵鎮(zhèn)。[9]舍:安排住宿。作動詞用。上舍:上等客舍。[10]夸楚:夸耀于楚。[11]刀劍室:刀劍的鞘。[12]請命:請示。此處意為請見。[13]躡(nie):穿。珠履:有珍珠裝飾的鞋子。[14]秦莊襄王:嬴子楚。為呂不韋所扶立。參見《呂不韋列傳》。[15]東周:戰(zhàn)國時(shí)西周分裂出來的另一小國。建都于鞏(今河南鞏縣西南)。[16]合從:合縱。[17]咎:責(zé)怪。[18]益疏:逐漸被疏遠(yuǎn)不重用。[19]觀津:邑名。在今河北武邑東南。[20]用之弱:使之弱。此句謂人們都認(rèn)為楚國本來強(qiáng)盛,你為相以后使它變衰弱了。[21]黽(meng)隘:古隘道名。即今河南信陽西南平靖關(guān)。又作“冥阨”。為兵爭要隘。[22]假道:借路。兩周:指西周、東周兩小國。[23]愛:珍惜。[24]其許:或許。[25]去陳:離陳。[26]壽春:邑名。在今安徽壽縣西南。以上幾句謂,過去秦國要攻楚不容易,因?yàn)槁愤h(yuǎn),還要越過險(xiǎn)隘,借路又怕腹背受敵。現(xiàn)在不同了,魏國很快滅亡,其許、鄢陵兩邑會割讓給秦,這樣秦離楚都陳只有百多里地。于是楚國又將都城由陳遷到壽春。[27]衛(wèi):國名。此時(shí)為魏附庸。野王:邑名。在今河南沁陽。[28]東郡:郡名。治所在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此句謂秦國把衛(wèi)國的都城濮陽占領(lǐng)了,衛(wèi)就將都城遷到野王去。秦把濮陽建立為東郡。[29]就封:到封國去。[30]行相事:仍兼任相國。
上一篇:《史記·春申君列傳第十八·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黃氏.》鑒賞
下一篇:《史記·春申君列傳第十八·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患之,求婦人宜子者進(jìn)之甚眾[1],卒無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