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春申君列傳第十八·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患之,求婦人宜子者進之甚眾[1],卒無子。》鑒賞
趙人李園持其女弟[2],欲進之楚王,聞其不宜子,恐久毋寵。李園求事春申君為舍人[3],已而謁歸[4],故失期。還謁[5],春申君問之狀,對曰:“齊王使使求臣之女弟,與其使者飲,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6]?”對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見乎?”曰:“可。”于是李園乃進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7]。知其有身[8],李園乃與其女弟謀。園女弟承間以說春申君曰[9]:“楚王之貴幸君[10],雖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馀年,而王無子,即百歲后將更立兄弟[11],則楚更立君后,亦各貴其故所親,君又安得長有寵乎?非徒然也[12],君貴用事久[13],多失禮于王兄弟,兄弟誠立,禍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東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誠以君之重而進妾于楚王[14],王必幸妾;妾賴天有子男[15],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盡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罪乎[16]?”春申君大然之[17],乃出李園女弟謹舍[18],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為太子,以李園女弟為王后。楚王貴李園,園用事。
李園既人其女弟,立為王后,子為太子,恐春申君語泄而益驕,陰養死士[19],欲殺春申君以滅口,而國人頗有知之者。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20],又有毋望之禍。今君處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無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謂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馀年矣,雖名相國,實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當國,如伊尹、周公[21],王長而反政[22],不即遂南面稱孤而有楚國? 此所謂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謂毋望之禍?”曰:“李園不治國而君之仇也[23],不為兵而養死士之日久矣[24],楚王卒,李園必先入據權而殺君以滅口,此所謂毋望之禍也。”春申君曰:“何謂毋望之人?”對曰:“君置臣郎中[25],楚王卒,李園必先人,臣為君殺李園。此所謂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26]。李園,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恐禍及身,乃亡去。
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園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門之內[27]。
春申君入棘門,園死士俠刺春申君[28],斬其頭,投之棘門外。于是遂使吏盡滅春申君之家。而李園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為楚幽王[29]。
是歲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嫪毐亦為亂于秦[30],覺,夷其三族[31],而呂不韋廢[32]。
【段意】 寫春申君貪圖權勢,中了李園之計,又不聽朱英忠告,最終身死而家滅。其中又分四層:第一層寫春申君憂慮考烈王無子,怕自己失勢,李園及其妹趁機勸他“寄子竊國”,春申君同意受計。第二層寫李園奸計得逞,要殺春申君滅口。第三層寫朱英洞察危機,勸春申君搶先殺李園以止禍,不聽而去。第四層寫春申君果然被殺,禍及一門。末敘嫪毐與呂不韋,為遙漾之筆,暗示對秦楚同類事件的譏刺。此段文字基本照錄《戰國策·楚四》。
注釋
[1]宜子:宜于生育。[2]持:攜。女弟:妹妹。[3]舍人:家臣。[4]謁歸:請假回家。[5]還謁:回來拜見。[6]娉:通“聘”。訂婚之財禮。[7]幸:同居。[8]身:孕。[9]承間(jian):趁機會。[10]貴幸:尊寵。[11]即:假如。[12]非徒然也:不止如此。[13]君貴用事久:你地位高,當權時間很長。[14]誠:如。重:尊顯的地位。[15]賴天有子男:靠上天保祐生個兒子。[16]孰與:意為“和……比,哪一個好呢”。選擇連詞。[17]大然之:認為這話很對。[18]謹舍:另與房舍,謹慎地照護。[19]陰養:暗中豢養。死士:亡命之徒,刺客。[20]毋望:不期望而至。[21]伊尹:商湯的輔佐。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參見《魯周公世家》。[22]長:成人。反政:把政權歸還給王。反,通“返”。[23]不治國:不是國家大臣。[24]不為兵:沒有掌管軍隊。[25]郎中:管理宮廷車、騎、門戶并負責侍衛的官員。[26]置之:丟開這事,別管這事。[27]棘(ji)門:古代宮門插戟,故稱。棘,通“戟”。[28]俠:通“夾”。 [29]楚幽王:熊悍。 [30]嫪毐(lǎo ai):原為呂不韋舍人,薦入宮為宦者,與嬴政母后淫亂。封長信侯。后陰謀叛亂,被秦王政殺死。[31]夷:誅滅。[32]廢:罷免。
上一篇:《史記·春申君列傳第十八·春申君既相楚,是時齊有孟嘗君[1],趙有平原君[2],魏有信陵君[3],方爭下士[4],招致賓客,以相傾奪[5],輔國持權.》鑒賞
下一篇:《史記·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太史公》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