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白起者,郿人也[1]。》鑒賞
善用兵,事秦昭王[2]。
昭王十三年[3],而白起為左庶長[4],將而擊韓之新城[5]。是歲,穰侯相秦[6],舉任鄙以為漢中守[7]。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于伊闕[8],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9],拔五城。起遷為國尉[10]。涉河取韓安邑以東[11],到乾河[12]。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與客卿錯攻垣城[13],拔之。后五年,白起攻趙,拔光狼城[14]。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15]。其明年,攻楚,拔郢[16],燒夷陵[17],遂東至竟陵[18]。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19]。秦以郢為南郡[20]。白起遷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21]。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22],走芒卯[23],而虜三晉將[24],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其卒二萬人于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25],拔五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26]。
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27]。野王降秦,上黨道絕[28]。其守馮亭與民謀曰[29]:“鄭道已絕[30],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31],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32],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因使人報趙。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33]。平陽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禍大于所得。”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34]。”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四十六年,秦攻韓緱氏、藺[35],拔之。
【段意】 寫白起從左庶長官至大良造,三十多年間連伐三晉及楚,屢戰獲勝,因戰功卓著而封武安君。
注釋
[1]郿(mei):秦邑名,在今陜西眉縣東。[2]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嬴稷(一作則),秦武王異母弟,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3]昭王十三年:即公元前294年。以下可據此類推,不再注明。[4]左庶長:官爵名,秦二十等爵的第十級。其第十一級為左更,第十六級為大良造,皆白起歷任爵級。[5]將(jiang):任將;帶兵。新城:韓邑名,在今河南伊川西南。[6]穰侯:魏冉,詳見《穰侯列傳》。相:任相。[7]任鄙:大力士。漢中:郡名,地在今陜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部,治所在南鄭(今陜西漢中東)。守(shou):郡的長官。[8]伊闕:山名,在今河南洛陽南。[9]公孫喜:魏將。公孫,復姓。[10]遷:調任;提升。國尉:秦最高軍事長官。秦統一六國后更名為太尉。[11]河:黃河。安邑:魏舊都,此時已屬秦,舊址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從此以東都是韓地。[12]乾(gan)河:水名,又名教水,舊址在今山西垣曲東。[13]客卿:指在本國做官的他國人。謂以客禮相待。錯:人名。垣城:邑名,在今山西垣曲東南。[14]光狼城:城名,在今山西高平西。[15]鄢 (yan):邑名,在今湖北宜城南。鄧:邑名,在今湖北襄樊北。[16]郢:楚都,此為鄢郢,即上文之鄢。[17]夷陵:邑名,在今湖北宜昌東南。[18]竟陵:楚邑名,在今湖北潛江西北。[19]以上二句說,鄢郢破,楚頃襄王熊橫向東逃,徙都于陳(邑名,在今河南淮陽)。[20]南郡:郡名,地在今湖北中西部,治所在郢(今湖北江陵西北)。[21]巫:郡名,地在今四川、湖北交界處,治所在巫縣(今四川巫山北)。黔中郡:地在今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交界處,治所在臨沅(今湖南常德)。[22]華(hua)陽:邑名,在今河南鄭州東南。[23]走芒卯:趕走了魏相芒卯。[24]三晉將:晉將三人。此晉實指魏。因三家分晉,晉亦可單指魏。[25]陘(xing)城:邑名,在今山西侯馬東北。[26]以上二句說,白起攻取魏之南陽,堵絕太行山的羊腸阪道(在今山西晉城南)。南陽:地區名,地在今河南濟源一帶。[27]野王:邑名,在今河南沁陽。[28]上黨道絕:上黨通往外界的路被切斷。上黨:韓郡,地在今山西東南部,治所在壺關(在今山西長治東南)。[29]其守馮亭:韓之上黨郡守馮亭。[30]鄭道:指上黨通往韓都新鄭之路。新鄭,在今河南中部。[31]應:接應,救應。[32]被兵:遭到攻打。[33]趙孝成王:趙丹,公元前265—前245年在位。平陽君:趙豹。平原君:趙勝。皆趙惠文王弟。[34]受之便:接受為好。[35]緱(gou)氏:邑名,在今河南偃師東南。藺:古地名,在今山西離石西。
上一篇:《壽[2],以廣其陶邑[3].》鑒賞
下一篇:《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龁攻韓,取上黨.》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