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龁攻韓,取上黨。》鑒賞
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1],以按據上黨民[2]。四月,龁因攻趙。趙使廉頗將[3]。趙軍士卒犯秦斥兵[4],秦斥兵斬趙裨將茄[5]。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6]。七月,趙軍筑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7],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8],秦數挑戰[9],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10]。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趙為反間[11],曰:“秦之所惡[12],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13],廉頗易與[14],且降矣[15]。”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16],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17],而王龁為尉裨將[18],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19],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20],張二奇兵以劫之[21]。趙軍逐勝[22],追造秦壁[23]。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后[24],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25],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26]。趙戰不利,因筑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27],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28],遮絕趙救及糧食[29]。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30]。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31]。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32]:“前秦已拔上黨[33],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34],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35],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后斬首虜四十五萬人[36]。趙人大震。
【段意】 著重寫秦、趙長平之戰。趙中秦反間計,以趙括代廉頗為將,用人不當,又大舉出擊,糧道、退路均被切斷,被秦將白起包圍,突圍不成,致使四十萬人被俘活埋。
注釋
[1]軍:駐扎。長平:城名,在今山西高平西北。[2]按據:安撫。[3]廉頗:趙將,詳見《廉頗列傳》。[4]斥兵:偵察兵。[5]裨(pi)將:副將。茄:人名。[6]此句說,攻占二個堡壘,俘獲四個都尉。鄣,同“障”。[7]陣:行陣;陣勢。[8]堅壁:堅守營壘。[9]數(shuo):屢次。[10]此句說,趙孝成王屢次認為廉頗太退讓。[11]應侯:范雎,詳見《范雎列傳》。反間(jian):用計離間敵人,使起內訌。[12]惡(wu):憎恨,引申為憂慮。[13]趙括: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子,又叫馬服子。他只能死記書上所傳兵法,缺乏實際作戰經驗。[14]易與:容易對付。[15]且:將。[16]又反:卻反而。[17]上將軍:最高統帥,職位在大將軍之上。[18]尉裨將:臨時設置的上將軍的副手。[19]至:赴任。[20]詳:通“佯”。假裝。[21]此句說,在主力兩翼張開兩支奇兵準備圍襲趙兵。[22]逐勝:乘勝追擊。[23]造:到達。[24]絕趙軍后:切斷趙軍退路。[25]絕趙壁間:穿插到趙軍的營壘之間。[26]輕兵:輕裝部隊。[27]此句說,秦昭王親自趕到河內(黃河以北地區)前線。[28]發:征調。[29]遮絕:阻絕。[30]內:內部。[31]以上五句說,攻秦壘的趙軍分四隊,想突圍,反復沖了四五次,終不能出。[32]計:計議。[33]前:先前。[34]反覆:變化無常。[35]挾詐:懷藏欺詐。坑殺:活埋。[36]虜:俘虜。
上一篇:《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白起者,郿人也[1].》鑒賞
下一篇:《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1].》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