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樊榭山房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三十九卷,詩二十卷,清厲鶚撰。鶚(1692~1752)字太鴻,又字雄飛,號樊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舉人。乾隆元年(1736)被薦參加博學鴻詞考試,報罷。一生未仕,以授徒為生,并從事著述。
厲氏取法宋詩,并上承陶潛、謝靈運,偏愛“清恬粹雅”之境。其詩多用五言古體刻畫深山僻水以寄托其孤寂寡合之情懷。
作者久居杭州,故詩中描寫西湖湖光山色的四時變化和朝夕晦明不同景色的作品尤多,展現了“瑩然而清,窅然而邃”(《湖海詩集》)。令人心曠神怡的意境,塑造了冰雪絕塵的西湖的美麗形象。“幽人先鳥起,林澗正寂然。是對春空霽,山翠爭便娟。的的花間雨,淡淡花上煙。煙雨為離合,花態亦變遷”(《永興寺二雪堂曉起看綠萼梅,是馮具區先生手植》),這是湖山之早春。“巖翠多冷光,竹禽無驚啼。僧樓滿落葉,幽思窮攀躋。窮林日墮規,泉咽風凄凄”(《理安寺》),這是湖山之晚秋。又如寫靈隱寺的月夜:“月在眾峰頂,泉流亂葉中。一燈群動息,孤磬四天空。”(《靈隱寺月夜》)寫西湖上的曉霧:“水上寒霧生,彌漫與天永。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曉至湖上》)詩里寫的無非是山、水、樹、花、竹、葉、日、月、煙、霧等景物,可是在不同的詩中展現的是不同的意境,讀者不能不佩服厲鶚的體物之細微,詩人的感情與山水融為一體。但厲詩與王士禛山水詩不同,厲氏所追求的乃在于客觀景物的真實,特別是景物細微之處的真實性。而王氏所追求的乃在于山水景物的神采、風貌,而不注重景物細部的真實。厲詩易流于瑣屑,王詩易流于浮泛。厲詩長于五言,偏愛五古,偏愛用仄聲韻,以增加詩境的滯重感,這也是與王詩偏愛七言近體,偏愛用平聲韻增加詩境的流動性不同之處。
厲詩內容較狹隘,涉及社會生活者不多,其風格妍練幽雋,十分耐讀,味久回甘,但因愛用冷僻典故,其下者流于瘦詞謎語。朱庭珍評其詩認為厲氏過于追求妍麗姿態,“遂失于神骨不峻,氣格不高,力量不厚,無雄渾闊大之局陳篇幅,諧時則易,去古則遠也。樊榭集中,工于短章,拙于長篇,工于五言,拙于七言,七古尤劣”。這種批評還是符合實際的。
厲詩集為作者自編,集外詩為光緒間汪曾唯匯刻其全集時編入。有商務印書館民國間編印《四部叢書》影印清乾隆間汪氏振綺堂刻本。此本由今人陳九思加以整理標校,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排印出版。
上一篇:《詩詞曲論·詩論·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小箋》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詞選》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