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穰侯列傳第十二·昭王三十二年[1],穰侯為相國,將兵攻魏,走芒卯[2],入北宅[3],遂圍大梁[4]。》鑒賞
梁大夫須賈說穰侯曰[5]:“臣聞魏之長吏謂魏王曰[6]:‘昔梁惠王伐趙[7],戰(zhàn)勝三梁[8],拔邯鄲[9];趙氏不割,而邯鄲復(fù)歸[10]。齊人攻衛(wèi),拔故國[11],殺子良;衛(wèi)人不割,而故地復(fù)反。衛(wèi)、趙之所以國全兵勁而地不并于諸侯者,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12]。宋、中山數(shù)伐割地[13],而國隨以亡。臣以為衛(wèi)、趙可法[14],而宋、中山可為戒也。秦,貪戾之國也,而毋親[15]。蠶食魏氏,又盡晉國[16],戰(zhàn)勝暴子[17],割八縣[18],地未畢入[19],兵復(fù)出矣。夫秦何厭之有哉[20]! 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21]。王必勿聽也。今王背楚、趙而講秦[22],楚、趙怒而去王[23],與王爭事秦,秦必受之。秦挾楚、趙之兵以復(fù)攻梁,則國求無亡不可得也。愿王之必?zé)o講也。王若欲講,少割而有質(zhì)[24];不然,必見欺[25]。’此臣之所聞于魏也,愿君(王)之以是慮事也[26]。《周書》曰[27]‘惟命不于常[28]’,此言幸之不可數(shù)也[29]。夫戰(zhàn)勝暴子,割八縣,此非兵力之精也,又非計之工也[30],天幸為多矣[31]。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為常也[32],智者不然[33]。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甲以上戍大梁[34],臣以為不下三十萬。以三十萬之眾守梁七仞之城[35],臣以為湯、武復(fù)生[36],不易攻也。夫輕背楚[37]、趙之兵,陵七仞之城[38],戰(zhàn)三十萬之眾,而志必舉之[39],臣以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嘗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罷[40],陶邑必亡[41],則前功必棄矣。今魏氏方疑[42],可以少割收也[43]。愿君逮楚[44]、趙之兵未至于梁[45],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為利,必欲之,則君得所欲矣[46]。楚、趙怒于魏之先己也[47],必爭事秦,從以此散[48],而君后擇焉[49]。且君之得地豈必以兵哉!割晉國,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絳安邑[50]。又為陶開兩道[51],幾盡故宋[52],衛(wèi)必效單父[53]。秦兵可全[54],而君制之[55],何索而不得,何為而不成[56]!愿君熟慮之而無行危[57]。”穰侯曰:“善。”乃罷梁圍。
【段意】 寫魏冉將兵攻魏,圍大梁,經(jīng)魏大夫須賈勸 阻,乃罷梁圍。須賈說詞,有五層意思:一為以“聞于魏之事”(即效法衛(wèi)、趙,而以宋、中山為戒,拒絕割地;即使講和也以少割而有質(zhì)為前提)提供參考,意在少割收魏則可;二為引《周書》之言,說明天幸不可數(shù)也,僥幸之心不可存,意在適可而止;三為魏以全力守城,不易攻也,意在知己知彼;四為攻而不拔,退而失陶邑,前功盡棄,意在勸阻強攻;五為趁楚、趙援兵未至而少割收魏,從散約敗,各個擊破,何索而不得,何為而不成,意在不用兵而達到目的。說得有理有據(jù),魏冉稱善,乃罷梁圍。
注釋
[1]昭王三十二年:下文言此年穰侯攻魏,走芒卯,按《白起列傳》此事在昭王三十四年。[2]走芒卯:趕跑了魏相芒卯。[3]北宅:邑名,即宅陽,在今河南滎陽西南。[4]大梁:魏都,在今河南開封西北。[5]梁:即魏。公元前361年,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大梁,故魏也稱梁。須賈:魏國的中大夫(掌議論之官)。說(shui):勸說。[6]長(zhang)吏:地位較高的官員。魏王:指魏安釐(xi)王,公元前276—前243年在位。 釐,通僖。 [7]梁惠王:即魏惠王魏䓨,公元前369—前335年在位。 [8]三梁:地名,即南梁,在今河南臨汝西。[9]邯鄲:趙都,在今河北邯鄲。[10]以上二句說,趙王寧投降不割地,邯鄲終于保全。下文言攻衛(wèi),大意相同。[11]故國:指衛(wèi)國國都楚丘,在今山東曹縣東。下文“故地”同此。[12]重出地:以出地為重,意謂堅決不割地。[13]宋、中山:皆國名。數(shù)(shuo)伐割地:屢遭討伐而割地。[14]法:效法。[15]毋親:不可親近。[16]盡晉國:割盡魏地。晉國,此處指魏國。因韓、趙、魏三家分晉,晉亦可單指魏。[17]暴子:韓將暴鳶(yuan)。[18]割八縣:指韓國割八縣。[19]畢:全。[20]厭:通“饜”,飽;滿足。[21]以上二句說,這次秦的意思不是要占領(lǐng)魏都大梁,而是要脅迫你要求多割地。[22]背:背棄。講:議和。[23]去:背離。[24]少割而有質(zhì):要少割地,并要求秦國派遣人質(zhì)。[25]見:被。[26]以是慮事:用這件事(臣之所聞于魏)來考慮今日秦圍大梁之事,即以此事作為參考。[27]《周書》:書名,即《逸書》。[28]惟命不于常: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29]此句說,這是說幸運機遇是不可能多次遇到的。[30]計之工:謀略巧妙。[31]天幸為多:多半靠運氣好而已。[32]此句說,這是把運氣當(dāng)做常數(shù)。[33]不然:不這樣想。[34]此句說,我聽說魏國調(diào)遣全國一百個縣的精兵來守衛(wèi)大梁。[35]仞:周制,八尺為一仞。[36]湯:商湯王。他滅夏桀,建立商朝。武:周武王。他滅商,建立西周王朝。二人代表賢明君主或本領(lǐng)高強的統(tǒng)帥。[37]輕背:輕易地背棄。[38]陵:登上。[39]舉:攻克。[40]罷:同“疲”。[41]陶邑必亡:魏冉封邑定陶,與趙之東境為鄰,秦軍攻魏若戰(zhàn)敗撤退,則陶邑必被魏伐而亡。[42]方疑:正處于猶豫之中。[43]此句說,可以用少割地的方式收服它。[44]逮:及;趁。[45] 亟:急。[46]此句說,那么你的愿望便達到了。[47]先己:先于自己(與秦講和)。[48]從(zong)以此散:合縱因此解散。從,同“縱”,合縱聯(lián)盟。[49]后擇:然后再選擇新的對策而滅之。[50]效:獻出。絳(jiang):魏邑,在今山西侯馬東北。安邑:魏故都,在今山西夏縣西北。以上三句,言秦兵不攻而可得晉、魏之地。[51]為陶開兩道:魏效絳與安邑,則兩道通于陶。故宋及單父是南道,絳與安邑為北道。一說指河西、河?xùn)|兩道。[52]幾盡故宋:幾乎可以完全占有宋國舊地。[53]單父(shan fǔ):邑名,在今山東單縣東。 [54]全:保持完整。 [55]此句說,而您可以控制整個局勢。[56]以上二句說,還有什么要求不能達到,有什么行為不能成功呢。[57]無行危:言莫行圍梁之危事。
上一篇:《史記·穰侯列傳第十二·昭王七年[1],樗里子死[2],而使涇陽君質(zhì)于齊[3].》鑒賞
下一篇:《壽[2],以廣其陶邑[3].》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