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穰侯列傳第十二·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1]。》鑒賞
其先楚人,姓羋氏[2]。
秦武王卒[3],無子,立其弟為昭王。昭王母故號為羋八子[4],及昭王即位,羋八子號為宣太后。宣太后非武王母。武王母號曰惠文后,先武王死[5]。宣太后二弟:其異父長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冉;同父弟曰羋戎,為華陽君。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涇陽君[6]。而魏冉最賢,自惠王[7]、武王時任職用事。武王卒,諸弟爭立,唯魏冉力為能立昭王[8]。昭王即位,以冉為將軍,衛咸陽[9]。誅季君之亂[10],而逐武王后出之魏[11],昭王諸兄弟不善者皆滅之,威振秦國[12]。昭王少[13],宣太后自治[14],任魏冉為政[15]。
【段意】 寫魏冉為秦昭王母宣太后異父弟,是昭王舅父,又在擁立昭王及誅季君之亂中有功,故在昭王年少由其母宣太后聽政時,得執秦政。
注釋
[1]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嬴稷(一作則),秦武王異母弟,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詳見《秦本紀》。[2]羋(mi):楚國王族祖先的姓。[3]秦武王:秦惠文王之子嬴蕩,公元前310—前307年在位。[4]故號:原名。八子:宮內女官名號。[5]先武王死:按秦紀,昭王二年(前305),惠文后支持公子壯反對昭王。公子壯與大臣諸公子發難謀反,為魏冉所誅,惠文后亦憂死。即下文“季君之亂”。事在武王死后二年,此言惠文后“先武王死”,有誤。[6]高陵君:名嬴顯。涇陽君:名嬴悝。[7]惠王:即秦惠文王嬴駟,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8]此句說,唯有魏冉有能力佐立昭王。[9]咸陽:秦都,在今陜西咸陽東北。[10]季君:公子壯自號季君。[11]之: 前往; 去到。[12]振: 通“震”。[13]少: 年輕。此時昭王20歲。[14]自治: 親自聽政。[15]政: 舊指主其事者。此指以魏冉主其政事。
上一篇:《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太史公曰[1]:》鑒賞
下一篇:《史記·穰侯列傳第十二·昭王七年[1],樗里子死[2],而使涇陽君質于齊[3].》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