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諸侯的生存與稱霸謀略·管晏列傳》鑒賞
選文: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①與鮑叔牙游②,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③鮑叔,鮑叔終善遇④之,不以為言⑤。已而鮑叔事⑥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⑦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⑧,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⑨,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⑩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11)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12),知我不遭(13)時也。吾嘗三戰(14)三走(15),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16)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馀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17)度(18)則六親固。四維不張(19),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20)卑(21)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22),因而去(23)之。
其為政也,善因(24)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25)輕重,慎權衡。桓公實(26)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27)包茅不入貢于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28)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29)之,諸侯由(30)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31)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
……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32)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33)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34)其美,匡(35)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注釋〕 ①常:通“嘗”,曾經。②游:交往。③欺:占便宜。④遇:對待。⑤言:說辭。⑥事:為……服務。⑦進:推薦。⑧賈:做生意。⑨窮困:事情辦得糟糕。⑩時:時運。(11)逐:驅逐。(12)肖:成才。(13)遭:遇到。(14)戰:打仗。(15)走:逃跑。(16)下:在……之下。(17)服:從事。(18)度:合乎禮法。(19)張:發揚。(20)論:主張。(21)卑:低。(22)否:厭惡。(23)去:廢除。(24)因:憑借。(25)貴:重視。(26)實:實際上。(27)責:責問。(28)修:整治。(29)信:(使)相信。(30)由:因為。(31)擬:堪比。(32)小:貶低。(33)勉:勉勵。(34)順:發揚。(35)匡:匡正。
鑒賞:
管仲是周穆王的后代,名夷吾,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史稱管子。他的一生經歷充滿了傳奇與爭議。作為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與思想家,管子的許多觀點即便拿到今天來看依然先進。他的成功不僅是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更重要的是開創了自周王室東遷以來中原少有的安定團結局面,從而保護了華夏文明的傳承。此外,他天才地在政治、軍事、經貿、外交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規范。根據管仲思想匯編而成的《管子》一書,內容極豐,包含后世儒、道、墨、名、法、縱橫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其中《輕重》等篇,更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篇什。正如齊桓公成為后世帝王的榜樣一樣,管仲也成為后世如諸葛亮等名相的偶像。
管仲的成功首先來自于鮑叔牙的信任和推薦。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這就是中華歷史上有名的“管鮑之交”。客觀來說,如果沒有鮑叔牙,就絕不會有管仲的成就。因此,相對管仲的曠世奇才,鮑子的識人之才與氣度更被天下人稱道。
因為自小貧寒,管仲比普通人更加刻苦勤奮,對于人性和機會的把握也顯得十分用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輔佐公子糾的時候,他可以日夜快馬,箭射小白。公子糾失敗身亡之后,同為師傅的召忽自盡殉節,管仲卻為了齊國的強大考慮如何活下來,爭取昔日仇敵小白的信任。一切以結果為導向,這條目前企業界的信條,也是管仲終生堅守的信念。
管仲深知,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他是否能獲得齊桓公信任的基礎上。因此,在應對齊桓公的面試之時,他不僅對齊桓公提出全面稱霸的戰略構想,還在充分了解判斷齊桓公的意圖后告訴他,你不需要成為一個圣明之君,但“不知賢,害霸;知賢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復以小人參之,害霸”。桓公對此非常認同。
獲得了齊桓公的信任和授權之后,管仲宏觀地分析了當時周王室與諸侯之間的實力和關系,以及齊國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由此,管仲先通過經濟改革解決民生,再通過政治改革使邦國強盛,最后通過軍事改革和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走上稱霸之路。
在民生方面,管仲首先用四民分業、三國五鄙制度調整了齊國的整個組織架構和社會管理體系。讓士、農、工、商四民分業所屬,父子相襲。其中,士、工、商三民居于國都,農民居于郊野,各鄉鄉長和五屬大夫向齊桓公匯報。這樣的社會管理體系成為后世的范本。
其次,管仲非常重視農業。他對水利建設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然后采取了按土地的質量征稅的寬松政策,并“均地分力”,使農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從而有效地調動起農民的積極性。
管仲還利用齊國的自然條件發展副業,種植了桑麻瓜蔬等經濟作物,鼓勵人民飼養六畜,發展漁業等,并將原先民間享有的海鹽和生鐵等資源的開發與出口的權力收歸國有專營,開創后世鹽政礦產的專營模式。
民生的問題解決后,接下來他便考慮如何制衡君主,管理官員,使齊國成為一個有效率的富國。
在官吏選拔和培養的問題上,管仲推行了“三選法”的官吏選任制度和“八觀”監察巡視的辦法,并在每年臘月到正月由齊桓公親政,聽取各官員的總結。
最厲害的是管仲已經開始運用數據分析來做決策。他成立了一個負責統計的機構,對土地、人口、產值甚至男女勞力比例都進行統計,根據統計結果進行各方面的預測和決策,用數據化管理國家,使國家的每一個決策都有短期的目標和中長期的規劃。
這樣一整套干部選拔和考察體系加之數據化管理,有效地將齊桓公與官員都涵蓋在管仲設計的行政管理體系中,各司其職,各承其責,國家機器發出轟然巨響,開始高速運轉。
富國之后便是強兵。管仲認為軍隊的戰斗力首先來自優異的器械質量,因此他對戰車和武器的生產非常重視,不但重金聘請魯國的工匠,同時大量收購上佳的生產材料,并投入人力財力研制新式武器。很快齊國便能大量生產當時最先進的戰車和弓箭等武器。
從十五士鄉招募來的士兵,在每年春秋通過狩獵來進行訓練,一方面檢驗軍械的質量,另一方面加強非戰爭期間士兵的戰斗能力。管仲甚至提出了用盔甲和武器來贖罪的辦法,使軍備和軍費得到了有效的補充。
經過管仲的改革,齊國終于成為當時最強盛的國家。這時他通過“尊王攘夷”的策略,在外交上獲得了周天子和其他諸侯的認可,使得中原文明得以安定地延續,也為齊桓公創造了霸主的偉業。
孔子對管仲的豐功偉績既不乏盛贊,如“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但對管仲個人生活的不檢點和物質享受上的奢侈,也指責他“器小”、“不儉”、“不知禮”。管仲的這些行為使得對他的評價非常復雜且充滿爭議,但我們也要客觀地看到,這些做法至少在他的有生之年避免了齊國本國權勢階級包括齊桓公對他的猜忌。
天才管仲之后,才有百家爭鳴的璀璨,才有萬世名相的向往,因此千百年來,管子的治國之道一直流傳延承,不知這是否會是“管理”一詞的由來呢?
上一篇:《史記·諸侯的生存與稱霸謀略·齊太公世家》鑒賞
下一篇:《史記·諸侯的生存與稱霸謀略·鄭世家》鑒賞